清税这十年深耕这一方丨从“一辆自行车”到“一台电脑”的征管路

核心提示我叫唐新军,地地道道瑶族人,是一名基层税务分局长。我1993年参加税务工作,至今足足有29个年头了。弹指一挥间,我从一个初入职场的毛头小子蜕变为一个稳重的中年汉子,从基层税务所的税收专管员成长为基层税务分局长,同时,我也见证了税收征管从“一

我叫唐新军,一个不折不扣的瑶族人,是一个基层的税务局局长。我是93年参加税务工作的,到现在已经29年了。转眼间,我从一个刚刚步入职场的青涩少年,变成了一个稳重的中年人,从一个基层税务所的税务管理员,变成了一个基层税务所的副主任。同时见证了税收征管从“一辆自行车”到“一台电脑”“一部手机”的华丽转身。

图为刚入职时,唐新军被分配到寨岗税务所做税务管理员。

从前“一个人包片,家里收税,所有税统一”

从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我出生长大的小县城连南工作。连南地处粤北偏远山区,山地多,平地少。其地形素有“九山半水半田”之称,有“百里瑶山”之称。刚入职时,我被分配到辖区翟岗税务所做税务管理员。以前网络还没有普及,一级税收主要是从上门征收。尧山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层税务管理人员日常税收征管的难度。当时基层税务所实行的是“一人包片,上门收税,统一管理所有税收”的专门管理员制度。所以,一辆28寸的自行车,一个公文包,一张税单,一支笔,都是我在收税路上的“所有物”。

每天早上上班的时候,我从所里的票管员那里拿到税单,拿着公文包,骑着自行车一个人走过村子,去乡下收税。那时候农村税源分散,有时候一天要来回骑10多公里,到马鞍、杨隘、四村、高滩营等分散的农村个体工商户那里收税。过去,村子里的路大多是用沙子或黄泥铺成的。下雨时,道路颠簸、泥泞、湿滑。如果你不小心,自行车的轮子会打滑,所以你必须下车推。有时候经过一些狭窄的山脊时,只有下一个人通过的空间,只好把自行车扛在肩上,一步一步慢慢走。一天下来,鞋子和裤腿上都是泥。

过去,农民整天在地里干活,农村的小商店通常只在农民耕作的中午开门。为了做好税务工作,只能抓住这短暂的时间,赶到我辖区的一家小店。以前网络通讯条件没有现在发达,无法提前联系到纳税人。隔壁征收时,如果纳税人不在家,就要来回跑两三趟,宣传辅导只能在入户征收时同步进行。有时候一个政策需要挨家挨户的解释,费时费力,一天下来整个人真的是疲惫不堪。

当时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们和纳税人来来去去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每次见面,大家都会热情的招呼我喝水喝茶,让我多歇歇脚。有时候,他们会找我聊天,问我如何解决生活和家庭中的一些小问题和矛盾。记得有一次,到了一个纳税人的小店,已经是下午4点了。交谈中,纳税人听说我忙得没时间吃午饭,马上给了我一碗面。想到这一幕我还是觉得热血沸腾。

税建智慧让税收征管工作有了“三头六臂”

如今,税收征管已从“一人包”管理向“分行业”分类管理转变,基层税务管理人员不再像过去那样翻山越岭开展税收工作。利用税务大数据,我们的税务人员可以对企业进行精准的“画像”和分类。一个税企微信群,可以实现纳税人和税务人员随时随地的沟通。一个直播,一个微视频,可以实现几千甚至上万纳税人同时观看。政策宣讲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跑得长”“重复”。回想起我第一次参加纳税申报直播的时候,屏幕前几千个纳税人同时在看。我紧张得心怦怦直跳,手心一直在冒汗。但通过多年积累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我还是设法“故作镇定”,完成了人生中的这个“第一次”。直播完毕,纳税人的指手画脚的心在互动的公共屏幕上不断称赞,我心里的大石头才放下。看着手机另一端纳税人的鼓励和赞扬,我不禁感慨,虽然服务方式在随着时代不断变化,但与纳税人的友谊却在一次次周到的纳税服务中延续了下来。

近年来,全国税务系统不断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大力开展智慧税务建设,不仅让纳税人的办税体验更强,也让我们的税收征管更加高效。刚入职的时候,纳税人的所有涉税信息都需要税务管理员手工录入,征管账目都是一个一个整合的。找资料花了很长时间,经常翻阅的纸质账本被翻起,甚至被折叠或损坏。现在,我可以在电脑上用手指轻松查询、输入、调出纳税人的各种涉税数据。数据的“上云”,账本的“电子化”,让我不再担心账本的缺损和丢失,存取更快。随着键盘的“点击”,我一天下来能处理的纳税人问题或需求数量是过去的十几倍,管辖范围也从过去的“一小块”变成了“一大块”。所辖企业之间最大的距离跨度甚至可以达到70公里。

虽然今天的税收征管方式与当年大不相同,但亿万纳税人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的初心从未改变,一代又一代纳税人推进税收管理现代化的步伐从未停止。三十年沧桑巨变,锐意改革,硕果累累,这一切的变化,给了我和无数并肩前行的清远税务伙伴们无限奋进、再出发的动力。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学校

编辑|张德刚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