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网上竞价发行是事先确定发行底价的

核心提示每经特约评论员 熊锦秋今年以来科创板、创业板发行市盈率在23倍以下的案例明显增加,大部分IPO定价都给二级市场留下了获利空间,打新依然稳赚不赔,而发行人募资多数不及预期。笔者认为,注册制下股票发行定价机制仍有待改革完善。此前上纬新材以每股2

每经特约评论员熊

今年以来,科技创新板和创业板市盈率在23倍以下的案例明显增多。大部分IPO定价都给二级市场留了空的利润空间,打新股还能稳定盈利,而大部分发行人募资不及预期。笔者认为,注册制下的股票发行定价机制仍需改革和完善。

此前,尚维新材以每股2.49元的发行价完成了“擦地发行”。在初步询价报价阶段,99.3%的配售对象给出了2.49元的准确报价,有人怀疑投资者“议价”。截至目前,询价机构并未完全摆脱“协议报价”的嫌疑。比如最近在科创板的一次股票询价中,400多家询价机构几乎直到报价系统收盘前的最后几分钟才报价,其中近70%的报价都是小数点后两位相同。

询价机构当然有降低新股发行价的动力。发行价越低,认购风险越小,上市后收益空越大。截至今年4月20日,科技创新板已发行51只新股,其中38只新股市盈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今年以来,创业板已经发行了54只新股,其中只有5只的市盈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随着新股的不断上市,以及询价机构规避风险的需求,新股发行市盈率较低,一定程度上是市场调整的结果。但对于部分新股,很难相信询价机构准确发现了新股在一级市场的内在价值,注册制下新股市场化发行降为空。

事实上,目前科创板、创业板发行的新股,大部分都是询价机构包揽。比如科技创新板,公开发行后总股本小于4亿股的,网下首次发行比例不低于公开发行的70%,网上投资者有效认购倍数超过100倍的,网下回拨10%,即公开发行至少有60%被询价机构截留。创业板大致相同,只是上述回调比例提高到20%,但至少有50%以上的新股被询价机构截留。

针对询价机构协商报价的质疑,交易所、科创板自律委员会、中国证券业协会均发声,呼吁买方机构遵循独立、客观、诚信的原则参与新股报价,不得查询其他机构的报价信息。然而,由于数百家询价机构的圈子太小,主要包括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符合一定条件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询价机构交流报价信息和协商报价容易,但监管部门难以核实和实施协商报价。

可以说,目前以询价为主的新股发行机制必须改变,不妨尝试“竞价发行”。《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和承销新三板股票管理办法》明确了新股竞价机制。一般的竞价和询价方式类似,但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参与竞价新股申购的投资者相当广泛,除发行人及其股东、实控人董等员工外,均可参与新股申购。竞价不再区分网上网下,所有投资者都在低谷吃饭,IPO也不再只是询价机构的盛宴。

科创板和创业板的IPO可以引入竞价机制,原因如下:

首先,中小投资者也有新股定价的能力。不仅询价机构,普通散户也有风险意识,不会盲目申购新股。即使出价不准确,他们也可以自己承担责任。如果考虑到所有投资者参与竞价发行的改革风险过大,也可以对新股发行实行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比如规定投资股票5年以上的投资者可以参与竞价发行。

其次,砍掉询价机构独食,有利于市场公平。目前询价发行造成了一二级市场的机构价差,其中大部分利润被询价机构赚取。在网下发行中,公募、社保基金、养老金、企业年金基金、保险资金可以享受特殊待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也可以参照享受待遇;社保基金享受特殊待遇无可厚非,但外国投资者也享受超国民待遇,其中公平性存疑。

第三,竞争性发行形成的价格趋于市场价。新股发行招标,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有资格参与投标。当然,一级市场产生的价格更接近二级市场的价格,发行价对发行人更公平,可以筹集更多资金用于企业经营。

国家商业日报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