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清尘秘书长窦璐:公益是志业,投入了我对社会的理想与抱负

核心提示撰文/浮琪琪没有人料到,入职不到四年,窦璐就被北京大爱清尘公益基金会理事会任命为秘书长。大爱清尘创始人王克勤专任理事长,走向幕后。1994年出生的窦璐,从大爱清尘政策研究员迅速成长为公益界少有的年轻女性领导者。为什么是她?“有坚定的人道主义

作者/漂浮的琪琪

谁也没想到,入职不到四年,窦璐就被北京艾达陈清公益基金会理事会任命为秘书长。大爱陈清创始人王克勤是全职董事长,在幕后运作。

1994年出生的窦璐,从一名艾达除尘政策的研究人员,迅速成长为公益领域不可多得的年轻女性领导者。为什么是她?“有坚定的人道主义信念,能力出众,工作努力。”敬王克勤的《社会革新者》。

窦璐忙着应对新身份带来的挑战和压力,想着如何推动政策改善尘肺病农民工的福祉。尘肺病并不新鲜,更别说贴近现代都市生活了。在旁观者看来,窦璐仿佛站在一艘正在慢慢下沉的大船上。

“即便如此,只要我在这里,这艘船就不会沉。”宇都说。

窦璐,北京艾达除尘基金会秘书长

一个

“社交舞台”

和很多爱打扫灰尘的同事一样,窦璐受到了王克勤的“鼓励”。2014年,在一次讲座中,正在香港浸会大学学习电影的窦璐被王克勤的演讲所感动,报名成为了一名热爱清理尘埃的志愿者。2015年夏天,她跟随王克勤到湖南清塘铺镇进行入户调查,第一次闯入被尘肺病笼罩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上,那些患病的家庭,就像吸引苦难的容器,一个接一个,“麻绳在细处断”。在清塘铺镇呆了十多天,回来的路上,窦璐听到广播里在播报热闹的城市日常生活,就恍惚了。“两个世界有这么大的差距吗?”

第二年,窦璐毕业,回到家乡天津,加入大剧院,担任戏剧制作人。他每天忙于联系各方,淹没在成堆的Excel表格中。王克勤不时发来她的工作邀请。窦璐还记得,爱打扫灰尘的工作人员在香港做研究的时候,每天的住宿费是五六十元的标准,“完全符合公益人的穷人形象”。

窦璐在剧院的工作让她感到疲惫,渐渐失去了对社会的感知。她开始怀念大学里那个关心社会,思考形而上问题的自己。犹豫的时候,王克勤游说她,“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戏剧导演,那么社会就是最大的舞台。”怀着体验“社会舞台”的心情,窦璐不顾家人反对,辞职加入大爱收拾尘埃。

由于其出色的学习能力,窦璐被分配负责尘肺病的政策研究和宣传,这是艾达除尘的核心问题。除了尘肺病的具体抢救和预防,大爱清尘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一个社会问题——如何让尘肺病农民工得到医疗和生活保障。

由于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农民工在尘肺病发病后,无法获得合同工享受的职业病鉴定和工伤保障待遇。这意味着尘肺病农民工不能享受全额医疗和伤残津贴。他们不得不独自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逐渐失去劳动力,带着整个家庭把自己拖入深渊。

根据窦璐的研究,香港对尘肺病治疗有一套成熟的参考体系,政府成立了尘肺病救济专项基金委员会,帮助尘肺病患者生活。这也是大爱除尘努力的方向,推动政府出台专门的保障制度,保障尘肺病农民工的基本医疗和生活。

每次去村里调研,都看到窦璐和他的同事们穿着爱打扫灰尘的马甲。村民从舞阳赶过来跟他们说困难,问政策。窦璐还记得一个尘肺病农民工的感叹。“他说人家劳动致富,我劳动穷。”这些患尘肺病的农民工,大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却要独自承担成本,“像时代和社会的受害者一样”。

作为一名志愿者,窦璐在过去的八年里参与了尘肺病政策的研究和宣传,撰写了五份研究白皮书,并为NPC代表和CPPCC委员提出了许多关于尘肺病的建议。王克勤称她为“中国尘肺病社会问题专家”。“没有人比她更清楚。她比我更有权威。全国政协副主席邵宏也说,‘小豆是我的智囊,她对尘肺病的研究非常全面深刻。’"

2

从有人负责底层,到自己扛一切。

作为秘书长,窦禄面临的挑战比他想象的要多。她全面负责资金筹集、项目和管理。王克勤曾用“乍一看筹不到钱”来形容窦璐。她不擅长推广,一度拒绝谈钱。面对短板,窦璐向不同的人求教,抽空补课。她告诉《社会创新者》(Social Innovator):“我不得不做很多我不喜欢但又需要做的事情。只要我为终极理想服务,我就有动力。”

大爱陈清负责义工服务的同事形容她「处女座追求完美,她能为自己做到最好」。加班到凌晨三四点很正常。在艾达陈清参加抗疫期间,窦璐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不能久坐。业务“上去”后,窦璐意识到,秘书长不仅仅是头衔或业务的变化,更是整个人状态的变化:从有人负责底层,到自己扛着一切。

在执掌组织之后,窦璐理解了王克勤身上那些显得“固执”甚至“武断”的部分。她不再期待每一个决定都是完全正确的,而是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确定性”。“太多的不确定性对组织的伤害更大,所有人都无法与你共事。”

这种确定性必然导致制度的多向变化。窦璐对机构的管理体系进行了调整,她的管理风格不再是纯粹的“友善”。她更踏实,更直言不讳,比以前和同事打成一片的窦璐更“冷酷”、“强硬”甚至“刻薄”。她不能再打“王克勤牌”来逃避自己的反对和不满,也不能顾及大家的感受。

2021年,斗路在艾达陈清首次搭建了信息系统,开创性地引入了互联网公司流行的OKR系统。她提醒自己,坚定和被人喜欢并不是那么重要,只有组织好了,大家才能好。但在处理意见分歧时,窦璐就比较“怂”了。与王克勤不同,他更倾向于“谈”一致性。为了保证大爱多元、民主的氛围,打扫灰尘,窦璐在会议室设立了“吐槽箱”,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匿名抛笔记,发表对机构事务的看法。

在同事眼中,窦璐和王克勤相得益彰,两人的关系充满了张力和动态平衡。王克勤具有作为组织创始人的领导气质。在同事眼里,是他的“独断”、“莽撞”和“愤怒”导致了大爱直到现在还在收拾尘埃。窦璐作为接班人,既继承了创始人的核心理念,又具有新生代的鲜明特征。

窦璐记不清和王克勤吵了多少次架。他们经常在一个小办公室里吵架,直到外面的同事都不吭声了。“他生于1964年,我生于1994年。如果没有分歧,我就去死!”窦璐把王克勤描述成一个对社会不公愤怒的挥剑者,而她则更为谨慎。

很多时候,窦璐有意“阻止”王克勤的发言,怕发言给组织带来风险。在联系政府部门、向特定对象募捐时,窦璐从“拉回”变成了“推出”王克勤。“他相当害怕这些事情”。

谈及与窦璐的分歧和争吵,王克勤笑着对《社会革新者》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脾气和性格,还能有所作为吗?”

在与王克勤的交往过程中,窦璐学会了如何“向上管理”,“软硬兼施”。"窦璐创造的多元、开放、理性、民主,使大爱干净而有活力."艾达灰尘救援和政策研究主任曹瑞恒告诉《社会创新报》。

就窦璐而言,秘书长的身份不仅在内部管理上带来诸多挑战,在对外沟通上也凸显出隐形的偏见和隔膜。

“一开始在外面遇到的人都以为我是世卫组织的秘书,没有想到我会是有决策权的人。”窦璐对此习以为常。她很清楚,一个年轻的女性掌舵公益行业,是很难得的。

"家庭中的年龄和性别歧视是一个社会环境问题."王克勤说,他打算把自己在商学院的女CEO同学介绍给窦璐。“无一例外,她们都很大胆,甚至很坚强,大概是因为与同龄男性相比,她们只有这样才能有所突破。”

环顾公益行业,窦璐也看到了领导岗位女性的稀缺。“女性在职场上有难处,我们习惯了避免冲突,但很多时候,我们女性需要‘冲’。”

早在之前,窦璐在从事戏剧工作的时候,也经历过别人基于自己年轻女性身份的轻视和忽视。她的解决办法是从头到脚打扮成35岁的样子。如今的窦旅顺遵从自己的天性,喜欢可爱,然后打扮得活泼俏皮,不再依赖外界给自己力量。她很享受谈话过程中对方态度的变化。“经过交谈,他们觉得这个人真的很有一套。”

以公益为“志”

虽然路径有很多不同,但窦璐和王克勤在核心理念上是一致的:都致力于推动针对尘肺病农民工的政策。

自2011年艾从事政策推动以来,尘肺病问题成为政府关注的议程,多次出台相关意见或指示。特别是,2019年7月,政府发起了一项应对尘肺病的运动,涵盖了与尘肺病有关的许多问题。

“国家十部委一直在一起办公,在总理会上也吹了风,应该纳入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窦璐和同事们兴奋不已,但随后他们发现,行动筛查的范围仅限于职业性尘肺病。这意味着,关注清扫粉尘、无法证明劳动关系的尘肺病农民工,仍被排除在政策救助之外。

“当公众以为尘肺病农民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其实政策根本没有落实,问题依然存在。”窦璐觉得政策推动的路径“又堵又长”,但她又担心“太长了就来不及了”。

患有尘肺病的农民工等不起,每年都有一批农民工离开这个世界。其中一位患尘肺病的农民工,为窦璐的政策研究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带领工人起诉雇主,见证了尘肺病诉讼的所有法律流程。他还是一名热爱打扫灰尘的志愿者,经常召集尘肺病患者一起为政策提案出谋划策。

有一次病重,窦璐和同事为他录制了一段加油视频。缓过神来,在河南济源站接了窦璐一行。看到眼前一个一米七多的男人,却只有七八十斤,窦璐感叹道:“天哪,真不敢想象这么瘦的男人还能出现。”

2020年7月,窦禄得知了他去世的消息。直到去世,他仍未能拿到胜诉后应执行的赔偿。“这个大哥某种程度上是被官司拖死的。如果其他尘肺病农民问我要不要走法律程序,我心里可能不会推荐。”窦璐经常会想起他大爱打扫灰尘的建议,还有他在群里呼吁的事情。“他还有未完成的理想,我会继续做他未完成的事。”

人大之前,窦璐忙着开人大的研讨会,熬夜到凌晨三点剪片子。有很多尘肺病农民工拍摄的短视频。他们对着镜头说,他们的病情越来越严重,需要越来越多的帮助。窦璐感到自责。“如果我做得更好,我可能会赶上他们的死亡。”

听到尘肺病农民工去世的消息后,窦璐不再“白头偕老”。悲痛过后,她更多的是反思。青海省曾经有个尘肺病农民工,冬天病情突然加重,去世了。“他当时搬进了政府回迁房,没有暖气。不知道这个原因会不会影响他的病情,以后怎么注意。”

软弱和内疚变成了政策的驱动力。窦禄说:“越弱小,贡献越大。”

2021年,艾达·陈清提出修改《职业病防治法》的建议。“回复的不太好,可能太激进了。”今年,窦璐努力修改“职业病”的定义。“目前职业病对企事业单位职工有要求,但国际上没有要求必须属于某个单位。只要有工作人员在工作场所生病,就是职业病。”此外,他们还准备了职业病诊断材料和向职业病机构报告等更具针对性的问题。

在政策推动的过程中,窦璐也日趋成熟,学会了保持换位思考,跳出尘肺病患者的框架来谈问题。尤其是谈及与社会各方合作时,窦璐过去总是激情澎湃,但听者不为所动,拒绝为尘肺病群体做贡献。

“当时我就想,天啊,他们好冷血啊!”如今,窦璐不再只从情感和道德的角度思考,而是站在各方的立场和角度,将尘肺病与各方的利益和想法融为一体。

“发挥社会组织的融合剂作用,从各个角度充分了解他们的利益和困难,共同努力解决事情。”宇都说。

压力无处不在。窦璐把一瓶威士忌放在工作台上。不能加班的时候,她就拿“一吨”来,然后打开淘宝上买的华丽灯球,营造出一种迪斯科般的动感氛围,一会儿跳舞,一会儿喝酒,提神,然后继续工作。

王克勤经常安慰窦璐:“长城不是一天两天建成的。”在窦璐看来,她从来不觉得自己是职业经理人,她拒绝加薪是因为心疼自己经济困难。她把公益作为自己的事业,正在为这个事业注入创新的元素。

窦璐今年准备举办一个以“农民工”为主题的研讨会。她试图结合尘肺病、外卖小哥等农民工多元话题,探讨市场经济下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的安全与健康保障。

“我的信念不是把组织做大做强,而是解决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窦禄对社会革新者说。

—更多内容—

▏中国有多少个“小李子”?

▏女足夺冠徐洲八个孩子的母亲:他们就是我们。

▏律师:反思徐州“八子母事件”,首击“买方市场”

▏【新冠肺炎两周年反思】公益行业要居安思危,保持“自救”心态。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