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庆明
作者:陈清明第一次“启蒙”:熟悉情况。
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相当困难。秘书工作者,在起草文稿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没什么可说的或者写的不到位,就是对情况不够了解,不够熟悉,一知半解。熟悉情况是起草材料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材料本身就是实际情况的书面反映,“闭门造车”是写不出高质量材料的。要熟悉情况,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市情、省情、国情、世情和上中下情,即“七情”。写的时候,从世界、全国、全省、全市的角度去分析论证,这样领导说话会很生动,视野更开阔,立意更高。
第二,把握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特别是写主要领导的文稿时,由于领导考虑问题的层次往往比较高,所以我们的材料要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否则,发表的稿件会显得高度不够,深度不够,品味不够。
第三,抓住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这个材料针对性很强,让人感觉这个领导讲话很熟悉情况。大家想的、关心的、想让领导说清楚的,强调的问题都体现在材料里,让人感受到这个材料,这个讲话就会切中要害,听者就会觉得很过瘾,对领导的说服力也会进一步增强。如果说一些空漏洞,原则性,无关紧要的官话,这个素材的分量和效果就差很多了。
第四,抓好创新性、经验性、思考性和指导性工作。在材料中,对做得好的单位和下属是一种肯定和鼓励,对做得不好的是一种鞭策和提升。作为上级领导的讲话,适当的表扬或批评本身就是促进工作的有效手段,非常必要。而且要具体,不能太模糊和宽泛,否则起不到鼓励和鞭策的作用。同时,我们应该熟悉情况。作为秘书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全面、具体、深刻地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具体工作的操作和疑难问题的解决,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不是闭门造车。“知易行难,知易行难”。毛主席有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我们文秘工作者来说,意味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写作的权利”。只有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才会熟悉和掌握全局,心中有数,对理性认识的变化有感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升华到理论。
第二个“悟”:广泛阅读和学习。
作为文秘工作者,所需的知识容量越来越广。知识容量大了,才能积累,才能被广泛引用,才能被轻松引用。因此,秘书工作者应该兼收并蓄,在各个领域积累广泛的知识和精力。秘书工作者不一定要成为“专家”,但必须是“圣人”,在某些方面可以成为“专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状态。书籍是学习的重要途径。多读书,好好读书,好好读书,涉猎任何一个知识领域。不要怕脑子装不下或者乱七八糟。人的大脑就像一台被编程的电脑,会按照一定的程序自动整理和排列各种知识。想用的时候,只要思维键盘轻轻一点,轻轻一搜,就会浮现出不同的类别。同时,我相信各种知识的积累和融合会产生一种新的知识。就像钢、铁、铝等金属熔化后变成合金钢,一种新的材料诞生了。多种信息的交汇会给我们新的思考;多重思想的碰撞会分裂出更多的思想。比如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后,每人得到一个苹果。但是想法不一样。你有一个想法,我也有一个想法。相互交流之后,会有很多想法产生。我在北京工作的时候,有一个爱好,就是经常找机会和中央部委从事宏观经济和政策研究的专家学者交朋友,“聊一聊”。他们都“能干”、“强壮”、“睿智”,不失时机地与他们交流,即使他们漫无边际、浩如烟海空,但他们总有“听”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敏捷、思维深刻、思路清晰、知识面广、见解独到。与他们交流,如曲径通幽,给人新境界、新思维,受益匪浅。所以我认为,与能力强、素质高、知识面广的人交往,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启迪和收益,这也是我们掌握知识、积累能量的重要途径。
第三次“启蒙”:角色转换
我参与过一些重要领导讲话材料的起草工作。通过不断的挫折和不断的完善,我认识到,要写出高质量的演讲材料,最重要的是转换角色,大胆模拟角色,完全把自己放在领导的位置上思考和规划。角色模拟不是雷同,而是雷同,要进入领导者的思想、内涵、风格、境界。模拟越到位,材料就越精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秘书工作者也应该是一个演技相当高的“演员”,善于扮演主角,真正做到“不在领导岗位,善于领导政治”,“身居军职,胸怀潇洒”。构思和起草材料的过程就是角色转换的过程。模拟一个好的领导角色,首先要做到“五观”:看会议性质。不同的会议对材料的要求不同,要认真把握。看会议的对象。沉浸在领导讲话的位置,看看台上坐的是哪些领导,台下有哪些参与者,对象是上级、下级、同行还是客人。只有把对象说清楚了,才能确定表达的方式和语气。第三,看见面地点。首先要了解领导会参加总会还是小会,是在室外还是室内,是在主席台会议还是圆桌会议,会议是什么样的规模和场景等等。秘书工作者应该考虑这些因素。第四,看时机。要知道领导讲话的顺序,是先讲、后讲还是中间讲,把握好领导讲话的时机。第一讲要有指导性和示范性,第二讲要有针对性、互补性和总结性。五是看时间。要考虑领导讲话的长短,把握好时间,灵活掌握。其次,要注意“三个突出”。首先,我们应该突出领导层的意图。模拟角色时,要时刻想到领导的主要意图是什么,想表达什么,希望达到什么效果;二是突出演讲主题。避免跑题、跑题;三是突出领导风格。所谓“文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悟”:辩证思维
一个高质量、有分量的材料,关键是提高材料的高度、强度、深度和广度。要做到这些“度”,必须具有政策性、理论性、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权威性,需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好的素材充满哲理。辩证法既是一种思想观点,也是一种方法论。用辩证的思想、方法、观点去探讨,会给我们一个新视野、新视角、新思维、新理念、新境界。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可以做两件事:第一,系统深入地学习哲学,让哲学思想深入你的头脑,在运用的时候可以灵活地学习和运用。毛主席曾经教各级领导干部学一点哲学。学好哲学,终身享受。学哲学是“越深入越难进,层次越高”。二是学习《毛泽东文选》、《邓小平文选》等领导同志文选。他是毛主席哲学和古典文学的大师。他的演讲和文学理论都是引经据典,他还巧妙地使用了一些警句和典故。邓小平多使用短句,如“发展是硬道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每一个短句都蕴含着大哲理、大思想、辩证思维,是一篇大文章。研究这些领导人的讲话和文艺理论,对我们大有裨益。
第五“悟”:注重个性。
个性是有特点的,个性需要创新。俗话说,兵无常,水无常。材料最忌讳的就是相同,不能相同,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时、因事、因地、因人,要独树一帜或独一无二。比如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委员会之类的会议,内容大同小异,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但要不断谈新东西,推陈出新。一个人要有独特的角度。试着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同一件事,就像达芬奇画鸡蛋一样。从不同的角度看,鸡蛋会有不同的形状。所谓“横看岭侧峰,远近不同”。第二,要有独特的风格。避免进入一种格式、一种套路、一种风格,让人觉得“年年花相似”。材料也需要探索和创造,改变风格,调整口味,做出新的设计。“老酒必须装在新瓶子里”。第三,要有独特的想法。有理论色彩,有思想内涵,见解深刻,观点鲜明。第四,要有独特的文艺色彩。目前无论是领导还是观众,文化知识水平都很高,欣赏能力也很强,材料也不太出彩,不能说服人,也不能打动人。这就要求稿件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理论色彩、情感色彩,或真诚细腻,或深刻警世,或才华横溢,或激情澎湃,或朴实无华,或娓娓道来,让人感觉如行云流水,或如惊涛骇浪,真正把观众的心带到物质的境界。作为作家,要善于让枯燥的文字活起来,赋予其生命力、震撼力、感染力和感染力。要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借代、警句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形象色彩,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刻为简单,化枯燥为趣味。
6第六个“悟”:把握意图
写材料最重要的是把握领导意图。俗话说,不跟着东方走,就没法努力。不怕材料写不好,就怕领导不同意。因此,秘书人员要善于揣摩领导的心思,为领导想、谋、做,准确把握领导意图。要尽量跟紧领导,当好领导的“尾巴”,尽可能多听、多记、多读、多思考,掌握领导的思路、工作作风、讲话风格,特别是要主动参加领导主持的各种会议和调研活动,倾听领导的即兴发言,及时记录领导的思想火花。这些火花可能是一瞬间产生的,但却是把握领导意图、思想和观点的最珍贵的材料,是写好材料的指路明灯。有了这些基础,形成的材料一般都能得到领导的认可,甚至可能让领导大吃一惊。
第七“悟”:以资本取胜。
写作素材一定要占用大量的素材和资料,这要靠平时的积累。“书用之则恨少”,物用之则恨少。作为秘书,要注意收集大量的信息,如一些警句、典故、事例等,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随时可用。聪明人通过别人的错误来纠正自己的错误。还要注意收集其他地方、其他领导的类似稿件和资料,以便进行调查研究,借鉴他人,或借鉴他人,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材料质量。
第八“悟”:阐述。
我的习惯是,我一般会花50%的时间去思考。我不硬生生的写,前期做好。用20%的时间去写,这个时候,你脑子里什么都有了,你有了出彩的笔和花。然后花30%的时间去修改和提炼。文章改了。反复推敲成型材料的初稿,搅拌摩擦。同时,写完后要把自己放在领导的角色上,把材料从头到尾看一遍,就像领导正式讲话一样。往往你读的时候会发现很多错误和缺陷。只有通过角色模拟,大胆相声,大声朗读,材料中的一些问题自然会暴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