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潘亦纯)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1%,比3月份1.5%的涨幅扩大了0.6个百分点。
其中,食品价格由3月份的下降1.5%转为上涨1.9%,影响CPI上涨约0.35个百分点。食品中,鲜菜、鲜果、鸡蛋和薯类价格分别上涨24.0%、14.1%、13.3%和11.8%,涨幅比上月均有扩大;猪肉价格下降33.3%,降幅比上月收窄8.1个百分点。
非食品价格则上涨2.2%,涨幅与3月份相同,影响CPI上涨约1.78个百分点。非食品中,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均大幅上涨。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4月份CPI同比涨幅扩大,主要受能源、食品价格短期波动扰动。首先,局部散发疫情导致了部分商品物流成本上升,同时,部分居民加大消费品储备,推动果蔬等商品价格上涨;其次,国内猪肉供需关系趋于平衡,猪肉价格触底回升。此外,能源价格走高推升居民出行成本,去年低基数效应也推动物价走高。
展望后市,周茂华表示,预计CPI同比涨幅仍有一定上升空间,但消费者物价动能保持温和。从大环境看,目前国内需求处于恢复阶段,并非过热,而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企业纾困、保供稳价政策落地,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畅通,商品流通成本将有所下降。同时,气温回升,果蔬供给也将丰富,价格有望保持平稳;生猪供需持续平衡,价格波动大起大落的情况难以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