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介绍一款美容产品——“脱毛膏”,来自遥远的古代,被旺盛的毛发所困扰。方法如下:准备雄黄9克,石灰6克,然后将两种药物混合在一起,研成粉末,再加水调成糊状。睡前将两种药物用水混合后涂抹在头发明显的部位。第二天,涂抹部位的毛发一般会脱落。真的是“一旦脱光了,皮肤就像新生儿一样光滑有光泽”。
是不是很神奇?但先别欢呼。所有的药物,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除了疗效、禁忌症、不良反应,都是不可忽视的。而且这种“脱毛膏”确实可以去除多余的毛发,但是好好的一张脸很可能第二天就毁容了。因为雄黄和石灰都是碱性极强的物质,既然能腐蚀头发,自然也能腐蚀皮肤。
这个美容秘方不是瞎编的。出自清代著名学者赵学敏的《川雅外传》。这本书专门记录了江湖医生的行医经验,书中有丰富的美容食谱。然而,其中的大部分药方都遭到了现代医学专家的质疑和批评。除了有毒有副作用,很多都是古代江湖医生的招数——“药戏”,所谓药戏。这是他们通过欺骗手段卖药或治病获利的重要手段。
江湖八大门
说到江湖医生,有一个问题可能会让很多人困惑:为什么他们被称为“江湖”医生,而不是“江海”医生或“胡海”医生?按理说,“江海”听起来比江湖更有气势。
至于“江湖”这个词,熟悉八九十年代武侠小说或者港台电影的人应该都不陌生。有“江湖八派”、“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隐退江湖”等各种说法。事实上,“江湖”这个词最初来源于两句话——“江之长,湖之宽”。然后把两句话的前几个字组成“江湖”作为成语,比喻历史的悠久和深不可测。
其实中国古代社会就有“八门”。当然不是武侠小说里提到的少林、峨眉、武堂派等门派,而是社会上八种不同的谋生方式。“八门”包括惊门、竭门、浮门、书门、气门、火门、绝门、重门。不知道金庸、古龙、梁羽生等创作大师在写武侠小说的时候有没有受此启发?
门是研究人的吉凶的,是指导人的。算卦、访运、占卜都属于此门。衰竭指的是行医卖药,朱友树属于此门。乱世佳人指的是流浪,江湖浪迹,卖艺,给别人写信,骗子都属于这个门。书门是对古代的考证。倒古董,卖字画,盗墓,都属于书门。封门研究古代风水,风水师、阴阳家地老师都属于这个门。火是指用炼丹的方法养生,炼丹、炼丹都属于此门。爵为官,包括买官卖官的伎俩。最后一个重要的门,指的是那些不需要花钱的领域,比如,用嘴。此外,抢劫、盗窃也属于此门。
八门之内,竭门、火门其实可以算是古代的医疗保健业。江湖八门各有各的内幕,称之为“海底”,不会随意透露给外人,尤其是同行。这是江湖规矩;就算师傅教徒弟,也会留手,跟武馆教功夫很像。那时候,一个人想成为医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家里有钱,那自然不是问题,可以开怡光;如果你的家庭陷入困境,你只能中风后去淋雨,成为一个庸医。但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巫医同源”,虽然不同朝代之间有一些差异,但总的来说,医生在古代不能说是一个“好职业”,地位很低,江湖医生自然上不了台面。
“神医”向杏林忏悔
古代医生的地位大部分时间都很低。到什么程度?连农民和商人都不如。《汉书》中记载有一个叫楼宝的人“背医经、本草、方子数十万字”,可谓医术精湛,为人所看重,但大家都为他的行医感到惋惜。大家对他说:“你既然有才能,为什么不去读书做官呢?”他建议当官,不要让医学挡了他远大前程的路。后来他真的放弃了医改,当了官。
韩愈曾在《世说》中说:“巫医、乐工,为君子所不齿。”清代徐大椿在《医学起源与发展概论》中的一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代医者的心酸:“医者,道也,精也,义也,责之重,工之贱。”所有正统的医生都被视为“廉价劳工”,就连被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在正史中也从未出现过。江湖医生的地位可想而知。
江湖医生虽然社会地位不高,但都是不折不扣的商人,不以治病为业。他们不用整天担心“动脑子”,还能靠医术赚钱。为什么不呢?至于被歧视,恐怕他们也没那么在意。
一个真正的商人
在现代人眼里,医生是一个救命的职业,所以一直受到尊重和爱戴。但是,江湖医生不以救死扶伤为目的。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卖药赚钱。他们可以说是货真价实的“生意人”。他们有没有真本事,能不能治好病,一言难尽。以前很多书里都有很多讽刺庸医的段子。举个例子,一个士兵在战斗中被箭射中了腿,痛苦万分。警官让外科医生来处理它。医生说不难,拿出一把剪刀把露出来的箭杆剪断,然后要了手术费。士兵说,射进肉里的箭还没射完呢!医生回答:这是内科医生的事,不是我的事。
既然是商人,自然需要一套属于自己的江湖规则,其中一条叫做“落地环”。意思是庸医每到一个地方,店铺一开张就红红火火。为什么这么神奇?这自然离不开江湖骗子的商业头脑、宣传伎俩甚至骗人伎俩。
通常他们会大张旗鼓,提前宣传。找好地界,租好门面,然后粉刷房子。装修的越豪华越炫越好,然后到处贴广告。
之后,他们邀请当地乡绅和名人加入,如写招牌和签名。这些名人不是白吃白喝的。吃完饭,他们会有一个任务:走到哪里都要帮忙宣传。为了防止病人起疑,通常病人来看病,江湖医生都不让他们陈述赞辞,介绍病人到那里看病情,而是先检查自己的脉搏。如果患者认可自己的诊断,并承诺接受治疗,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然后,他们就会张嘴等钱收齐了再想办法对付病人。轻症小病治疗自然没什么大问题,但是有些病治不好怎么办?这并不困扰他们,他们总有办法找到自己的脚步。久而久之,人们就会知道他们的伎俩和真实水平,自然就不会再见到他们了。但是这些江湖骗子根本不赔钱。他们已经赚了很多钱。过了一年左右,他们会收拾东西离开,然后在别的地方重新开始。
也可以看出,这些庸医对患者的心理了解的很透彻,否则以他们可怜的医学知识,是很难脱身的。还有江湖医生和真医生的“李”“简”之说。所谓的“学”,其实就是懂得和病人打交道的技巧,“尖”才是医生真正的医术。江湖中,有“点中,一仙”;在提示中,棒极了”。
“中锐”的医生主要是医术精湛,而且很专业。治好了更多的病人后,名气自然会传播开来,也因此来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即使偶尔治好不了病人,因为医术总是好的,没有欺骗,也不会得罪病人。所以,这样的医生不会名誉扫地。但是,“中锐”的医生就不一样了。自己的医术不一定好,但是对患者的心理了解的很透彻。他们可以根据病人的脸色行事,赚很多钱。南宋时期,宋高宗的太医王济宪是一个从开封到杭州的庸医。后来,因为他治好了宋高宗的隐疾,他成了太医,成了名人。然而,由于他与秦桧有着良好的友谊,他后来被没收,并被贬到福州。不过他医术高明,很快就成了当地的富人。还被尊称为“博士黑虎王”。但这个人在历史上臭名昭著。
江湖医生惯用的招数中,还有一招同样令人瞠目结舌,叫做“测字治病”。这种“奇技淫巧”其实很好理解。它利用中国古代造字法,混合阴阳五行,引申或掩饰文字,然后强行与疾病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如果病人给庸医写了一个“病”字,问问医生自己的病情或者身体状况。医生看后对病人说:你身体很好,“丙”字五行属火。如果遇到地球,你会气馁,你会好起来的。江湖医生把“病”转换成“丙”,利用阴阳五行中的“火生土”,说土和太阳的病会好一些。对于这种不合理的“待遇”,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江湖医生用汉字的各种拆解组合即兴发挥,命中率自然高,不知道为什么的患者只能上当受骗。这也应了那句“卖药为卦,全凭言”。
许多庸医是庸医。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庸医都是庸医。毕竟他们有一定的医术。但有一句话:“古时候庸医杀过人,如今庸医不杀人,也不算活着。”虽然他没有杀人,没有帮人治病,但是他消耗了病人的钱。作为医生,他自然不合格,应该受到斥责和惩罚。
清末民初,江湖医生一度盛行。为了赚钱,他们有很多技能。下面一窥当时庸医们的“高招”,让你看完之后百感交集:
摇横幅:自我宣传,自称是名医弟子或者多少代传人,自己的秘方。
咬板:北方人说南方话,让别人听不懂,忽悠他们。
能打弹簧:治不好就治不好,两头堵。
骆驼拉:医疗,也指喊。
找傻子:你做广告卖药的时候,在人群中看到一个傻子,你就买他帮你说好话。
周仓骂:周仓为关羽背了一把大刀。江湖医生也有同伙和帮手,医生利用骂帮手的机会,调动大家的情绪,活跃气氛。后来发展成“医骂”,骂以前的医生,或者说他无能,耽误了治疗,赢得了患者的心。
推后:告诉病人吃多少药才有效,从中获利;或者把预后不好的患者推给竞争对手。
药堆:先开个小方子,再逐渐加药。当不能再加药的时候,医生就会“推回去”,找借口。比如病人违反了某种禁忌,药物无效。
江湖医生的病人主要是劳动人民。古代人文化水平低,庸医都是“油腔滑调”,老百姓容易上当。江湖医生为了快速达到自己的目的,逐渐获得了一套“方法”和“经验”,进而逐渐发展成为“看家本领”或“绝活”。如何利用好自己的技能赚更多的钱,需要思考。事实上,取牙、点痣、走、捕虫是古今江湖医生最常用的四大技能。因为这些在当时都是常见病,上至皇帝大臣,下至老百姓,都不可避免地遇到;这些疾病治疗起来相对简单快速。而且在治疗这些疾病的时候,很容易被庸医操纵,从中渔利。
以点痣为例。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痣,这对庸医来说大有用处。点痣的药比较配,容易见效,可以小成本大收益。但是他们用的药,虽然见效快,但是副作用大,比如开头说的“脱毛膏”。痣没了,很容易在身上留下难看的凹痕。比如,还有一个叫“肉”的招数,用来抓昆虫。在古代,牙疼被认为是对牙虫的崇拜。有些江湖医生在治牙痛的时候,会提前用压舌板把菜虫贴在下面。他们用压舌板在牙齿上一碰,就把菜虫弹开了,患者会以为牙虫已经取出来了,对医生心存感激。买了医生宣传的药回去了,吃了之后一直没好。等病人慢慢恢复过来,我去看医生,医生已经走了。另外还有从耳朵和骨头里取出虫子的例子,都是骗人的把戏。江湖上还有一种劣等医生,就是嫖娼医生。这类医生主要靠“采补之术”迷惑人纵欲。这种巫术最早流行于秦国中部,后被道教吸收,演变成养生术。这种方法起初并不是为了“放荡”,而是在传播的过程中被一些心怀不轨的人误用、误用,进而误入歧途。
明朝成化年间,明宪宗迷信宫术,许多妓女欺骗朝野,如李梓、姬晓、万安等人名噪一时。李子省起初只是个小官吏,却因为贪污逃到了京城。他听说明宪宗爱好巫术,学会了住房之术,让太监献给明宪宗。明宪宗对此非常赞同,于是任命李为太常寺大臣,主管祠堂祭祀。姬晓最初是一个卖春药的江湖骗子。因为擅长玄学,后来被明宪宗通过宦官宠信,被封为“童宣仪教光山宗”。万安更有名。他本来不学无术,后来在房间里给明宪宗提供秘术和壮阳配方。他攀附万贵妃,当上了礼部侍郎,并在朝廷中拥有稳固的地位。据说他提供的秘方可以立竿见影,明宪宗很喜欢。然后万安大肆兴风作浪,作恶多端。当时大家都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洗公鸡”,也是最好听的。后来他的风光终于在孝宗朝终结,被罢官贬为庶人。
江湖医生可以在民间生存,甚至可以在朝廷做官封爵。他们的医术和口才都不可小觑。除了医术和口才,医学也不容忽视。也是赚取利润甚至获得报酬的机会,江湖医生自然不会错过。江湖医生用的药,可以概括为“便宜,经检验,方便”。便宜,就是药品不贵;考,咽可去病;方便,容易获得。正是因为廉价易得的药品,他们才能在民间生存。但是,难免会有人为了暴利而制造假药。比如有人卖虎骨、麝香、冰片等名贵药材,很多都是假药,大多只追求虎的形状,其实是无效的。当然也不能否认一些特殊的药物可以起到很好的替代作用,比如假护肤霜,也可以治疗跌打损伤。
江湖医生给病人用药还是有一套的。他们面对面给病人治病,用的是真药,甚至是好药。当患者觉得真的有效,就愿意买了。这个时候江湖医生卖给病人的都是假药。有些庸医还会骗病人说自己的药是在某某神仙经常出现的地方获得的。它们很珍贵,疗效也很好,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骗人买药。没人相信?答案是肯定的。
如今的江湖医生都到哪里去了?
现在医学知识广泛传播,大众的医学知识水平远高于古代人。但我们还是能看到很多被江湖医生骗的案例:不仅病治不好,而且花费巨大,甚至延误了治疗时机,酿成悲剧。尤其是网上包装的各种医疗技术,和当年电线杆上贴的“包治百病”的“祖传秘方”没什么区别。
江湖上的线上线下游医为了钱同机出山,非法行医,招摇撞骗。今天他们是“大师”,明天就成了“神医”,让人感到不安。鉴于此,他们可能会导致疾病,甚至危害人们的生命。无疑是社会的一大毒瘤,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与人们的迷信心理和对神秘人物的盲目迷信有关。自然也和一些不科学的说法的影响有关,比如“西医只能治标,中医才能治本”。19世纪60年代,英国传教士麦戈文在中国传教50年,与当时社会各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他在《中国生活的光明与黑暗》中提到了清朝的行医情况。他在书中指出,当时政府对行医资格没有严格要求,很多“聪明的流氓”到处行医;与之对应的是“一个生病的中国人,随时准备吃任何药,听任何人的建议”。虽然麦戈文说的可能有些夸张,但也揭示了当时医疗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