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
CICC事件的后续:薪资整顿!金融行业发布“限薪令”!中国金融业的巨变?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热搜未必是好事。
日前,一名CICC员工的妻子“炫富”,在小红书上展示了丈夫每月82500元的收入证明,刺痛了网友,CICC也数次登上热搜。
事情发生后不到一周,金融行业工资整顿!
近日,财政部财科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通知》(财科〔2022〕87号)。本通知自下发之日起生效。
简单来说,就是三点:
缩小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一线和基层员工的工资可能会上涨。
津贴补贴纳入工资总额管理。
没责任高薪之后就别想了。
虽然文件适用范围写明,本通知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依法设立的国有金融企业,包括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主权财富基金、国有金融控股公司、国有金融投资运营机构以及其他实质性开展金融基础设施等金融业务的企业或机构。
不过在段末加了一句:其他金融企业可以参考。
根据财政部的上述规定,除了国有控股的银行、券商、保险公司、信托、基金机构外,各地从事金融业务的国有平台公司也纳入此次“限薪”范围。
虽然财政部表示,出台这份文件的背景是因为金融领域发生的一些风险事件和违法违纪案件,暴露了一些金融企业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财经纪律执行不到位、财务会计信息不真实、收支管理不规范等。十九届中央在第八轮巡视金融单位时也指出了相关问题。
中国金融业这个金饭碗,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行业冲击和变革。
金融业“限薪令”的出台与CICC员工的前妻有直接关系。
日前,一名CICC员工的妻子“炫富”,在小红书上展示了丈夫每月82500元的收入证明,刺痛了网友,CICC也数次登上热搜。在舆论的压力下,这位员工被CICC停职调查,而CICC因其高薪而处于风口浪尖。
这不是CICC员工丑闻造成的。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只是市场和民众对金融行业的高薪早有不满。
尤其是在中国金融市场参与者长期低迷的市场表现下,这样的不满势必会继续酝酿。因此,券商行业过高的薪酬也引起了网友和投资者的不满和质疑。尤其是2022年初,中泰证券分析师年薪被曝光后,引发网友热议,多家证券公司合规部门以不同方式要求员工,不允许公开薪酬。有证券公司降薪传闻。
敢不敢投资者真金白银亏损,资本市场不景气。这个市场规则维护组和庄家部是不是只赚不赔?
那是谁的钱?
当然,在规则下,很多财务收入是经得起推敲的,但合法不等于合理。金融市场是一个信心的市场,参与者已经受到了信心的考验,遇到了看起来不太好吃饭的机构。这样的矛盾不是小事。
吃,这是关键。
2022年7月,金融业“限薪令”的颁布,意味着中国金融业的好日子,一些原本不可能摆上台面的事情,可能会遭遇冲击和挑战。
对于市场来说,这是一件好事,但对于既得利益者和食利阶层来说,这是一个时代转折点的影响。
2
大基金高管被查背后透露出怎样的时代潮流?
7月17日,官方宣布国家开发银行发展基金管理部原副主任、大基金唯一经理陆俊,华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原副总裁被免职。大军出发,大基金高管落马的消息密集传出。比如大基金深证子基金合伙人王文忠、原华鑫投资副总裁高松涛等人都有落马。
7月30日,国家集成电路基金公司总经理丁被查。
至此,“核心欺骗”的窗户纸终于被戳破了。
“大基金”由国家开发金融、中国烟草、亦庄国投、中国移动、上海郭盛、中国电子、紫光通信、华信投资等企业发起。这么多国有巨头发起的豪华榜,反映的是“大基金”的豪华背景。大基金的“国字头”真的不是随便叫的,而是一个妥妥的“国家队”。
该基金首期成立于2014年9月,规模超过1300亿元人民币。投资期5年,回收期也是5年。细心的朋友可以看出,“大基金”的投资周期与造芯热的时间线高度吻合。
无论是大运气还是人为运气,“全民造芯”带动大量资金进入行业,大资金的表现毋庸置疑。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上市公司,财务回报满满,赢得了业内不少掌声。
但是,核心呢?核心一个影子都没看见,房地产涨了。
这确实需要反思,而且是从根子上。更重要的是,国家重拳向内砍的动作背后是什么趋势和未来?
大基金相关负责人被调查的消息刊登在《意料之外》。说你不爱听的,这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操心的级别和事件。
总的来说,用大家都容易理解的语言来解释这个事件并不复杂:
由国家设立的国家芯片基金已经成为实际管理团体手中的一门科学:
如何把自己的钱花得漂亮,做出好的业绩,为自己盈利,这是一门学问。
在这个过程中,贪污是小事,但是国家资金,并没有进入需要资金的目标行业,更多的是进入了房地产行业。
被破坏的游戏规则导致经济资源白白流失,产生了一批虚胖的半导体公司,市值高,盈利难,与真正的国内替代技术相差甚远。
业绩好,花的钱漂亮,账本干净,但真正的成绩却成了最大的败笔。
都在忙着赚钱,但是国家想成立一个基金,带动基金,链接资本市场,集中精力在芯片领域做出点成绩,实现产业升级,科技突破的目的已经没有了。
就这么简单。
作为国家信用货币的主体,是需要好书、好业绩,还是需要有真正现实意义的科技成果?
大基金带头,从银行到地方政府到各大企业。数千亿和数万亿的资金被投入到“为所有人制造核心”的活动中,小芯片变成了大漏勺。
在技术层面,芯片遇到了卡脖子,华为缺“芯”,新能源车企“芯片荒”。这些东西其实和中国的大筹码基金没什么关系。
紫光的“国内最大”,格力的“年产1000万片芯片”都是真的。他们的表演不错,长得也好看。这就是全球总账为王的逻辑,脱离实际:只要我的账本好看,我做什么生意,在哪里赚钱有关系吗?
如果不是美国的半导体卡脖子对抗中国;
如果不是中国房地产去杠杆化,会挤泡沫。
那么中国的大筹码基金和相关的大小企业就可以长期玩这个游戏了。
紫光从来没有做出过能解决所谓卡脖子问题的高端芯片,一个都没有。
一年有没有那么多格力芯片并不重要。反正在资本市场上,存货是可以算作利润的吧?
最应该愤怒的不是中国人民,而是这个国家。
关键时刻掉链子就是这个意思。平时吹上天,表演书都好看,就算了。如果你在这个关键时刻什么都得不到,你能处理好吗?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再好的业绩,再好的利润,不都是一串数字吗?
繁荣的假象被国家主动戳破,这才是整个事件的本质。
更何况这一事件和发展实际上预示着中国资本管制的一次重要升级。
三
两个事件,一条主线:从管理到分配,中国未来资本的道路,其实已经明确了?
事实上,这两个事件可以通过一个主线程串联起来。一个是社会财富的分配,一个是资本力量的引导和控制。
这条主线是什么?
和现实,对中国国家管理和配置资本的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水平。
以收割市场为主业,乐此不疲的金融业,借助规则,很容易大赚一笔。这种生意不能长久。
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缺乏情怀和决心,那么资本再大,也会屈服于自然,收敛到最容易赚钱的地方,而忽略了资本的初衷和目的。
这是2022年中国资本经营的血的教训和经验。
如果分配做得不好,逐利阶层和既得利益集团就会一直在单向收割的市场中不断膨胀自己的欲望,直到市场崩溃;
如果管理做得不好,那么资本必然会无序扩张,追逐利益,厌恶投资高度不确定但对国家未来至关重要的行业和领域。
当事物联系在一起时,主线是否清晰?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下一步的资本之路其实是有明确方向的。
用规则收割市场的金融资本,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轻松躺着赚的好日子将不复存在。这对于中国的金融市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当逐利阶层被压制,更多的现实利益可以被市场参与者分享,特权群体被规范,那么投资群体和市场的各种套路和手段一定会趋同。
结束它是不可能的,永远不可能的。金融市场是用钱来考验人性的地方。只有规则成熟,管理到位,才能保证持续稳健经营。
国有资本对目标行业和需求行业的支持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有些东西,在中国,不用利益就能掩盖一切错误,这很关键。
这只是开始。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对资本的管理和约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是一个必然的阶段,一个很好的觉醒和提升的过程。
写在最后:
对于普通人和经济个体来说,如何让自己适应时代的大趋势?
事实上,通过这两个事件和系列事件的主线,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当前金融市场和资本领域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和顽疾。
说点能说的,说说合规。
最后,从个人的角度,就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和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的见解和思考,不一定对,但可以作为大家讨论的参考:
1.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人,在金融市场上,你想要稳定持续的盈利。其实全世界都一样,就是不要跟主力和逐利阶层玩投机游戏。
要么看价值,做钉钉,要么看趋势,跟风,短期投机。相信我,你不是在和一个低级别的对手玩游戏,没有胜算。即使你赢了一次,后续也会让你的产量翻倍。有什么共鸣吗?
2.所有没有门槛的开放式投资,本质上都是收获,楼市,股市,各种理财...无一例外。
不懂投,不投无门槛,不投无优势。
中国的投资者教育,这种来源于实际的挨打式教育,恐怕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历。
3.信任国家,看好国运,没有错。但短期内,尤其是结构调整,建议不要参与很多改革的阵痛阶段。从中长期来看,参与的机会很多。
遇到神仙打架,最好的策略是敬而远之,而不是火中取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