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为什么要做旧闻?我们认为—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时代在变好,从敢于揭开隐藏在过去的“惊人”线头开始。
文/极简阿炳
某人的底线
一个有钱人侵犯了一个女生,还很自信!
一个行业侵犯经济,侵权更有底气!
一个
我对营销策划的理解:有些营销策划是可以解决的,比如整合资源,寻找优质的解决方案。而有些是营销策划解决不了的,比如产品质量,人的底线。
在现实中,你会被打脸:
偏偏有些牛人能大显身手,化腐朽为神奇,解决一切问题,把人卖了,还能数钱。
这时候我就想:全社会不可能免费给你打广告吧?
在我看来,即使牟回来,孔明活着,也很难做到这一点。
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
一记来自上海的耳光,声音很大,我很惭愧:
有人做到了,一个名叫王振华的房地产开发商,一个拥有数百亿资产的亿万富翁!
在他侵犯一个9岁女孩之前,在他的案子被审判之前,我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头号人物。一审判决后,我很难知道。
整个社会一周都在免费为他和他的三家上市公司做广告。
2020年,王振华被认为是最不可战胜的“事件营销”。
而他付出的只是一个字:“底线”。
2
“底线”这个词并不少见。
从为王辩护的律师的口中,这是令人不安的。
他的意思是王振华绝不会碰那个年轻女孩,这件事是有“底线”的。
但是在媒体报道中发生的是:
去年6月,一个叫周艳芬的女人把闺蜜的女儿从江苏骗到上海,交给了有“底线”的王振华……今年6月,法院一审以猥亵儿童罪判处王振华有期徒刑5年,被告人周艳芬有期徒刑4年。
……
我不认为这是律师在谈案子。在我眼里,一个营销大师在做“事件营销”。
就在王振华“事件营销”前后,山东曝出242名高考冒名顶替者,安徽亳州大叔没有智能手机无法下载健康码,走了1000多公里探亲。江苏常州小学生因负能量自杀被老师批评,30多名家长为他点赞...
还是和那两个字有关:底线!
两个字的直接解释就是:最小。
引申的意思是: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能承受或认可的门槛的下限。
有时候,有些事情总是让你疑惑。你能承受的下限是多少?而一个社会能承受的下限在哪里?
三
当然,法律应该是一个社会的底线。
如果是的话,去年就有几百个,近千个孩子被性侵,那岂不是对法律的直接嘲讽,是一记耳光?
先不说法律。
良心,当然应该是一个人的底线。
如果有良知,如果良知可靠,小学生就不会在绝望中被迫自杀...
现在,经过提问和回答,那些被袁先生夸赞为“正能量”杀小学生、巴结袁先生的家长,那个因为没有智能手机和卫生码而走了千里的安徽大叔,那个冒名顶替的“大学生”……和对手酝酿成墨云,最后来到和他的大律师面前,发出一声惊雷!
四
大家讨论王振华有没有底线其实是个错误。是的,要看他是否需要底线。
底线是人首先是人,然后是阶级属性,职业属性,社会属性。
今天,底线,仅仅因为钱,就可以被轻易打破和刷新:
首先是阶级属性,职业属性,社会属性,然后才是人。
五
如果一个社会是以金钱为首的,如果少数人勾结或者掠夺,金钱来得容易,如果财富可以不受限制地换取阶级和权力,如果这些人把享受特权和践踏人性当作一种享受...
然后,靠经营土地先富起来的人,顺带让很多人失去了土地。
房地产先富起来的人,会让更多的人成为房奴。
有的人先富起来,顺便说一句,大部分人永远富不起来。
那么,穷人在过去的20年里用自己的血汗钱为他们做出了牺牲和贡献,把他们送上财富榜似乎是愚蠢的,没有价值的。
让他们获得快感,掠夺快感,支配掠夺快感,疯狂支配快感,然后彻底点燃一个人的邪念。
让社会得到:痛苦!
有些人,越有钱越像人,比如比尔·盖茨。
有些人越有钱,越不像人,比如王振华。
因为两个字:底线。
不,底线不是不可以,但是从属性上来说,首先它已经不是人类了。
把性格分门别类是可以的。叫做外星人,财富,私欲培养出来的产物。
说外星人有底线,是对人类最大的讽刺和挑战。
一个行业的底线
很多人在善恶之间。
善是显而易见的,而恶是隐藏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善恶之分。前者试图抑恶,后者往往释放恶。
没有人生来就有做坏事的心,如果做好事也能带来幸福的话。
万恶可能无报,但必有因果。
一个
王振华的因果是一个举世闻名的行业——房地产。
王振华女孩被侵犯,房地产侵犯经济的同时,却披着刺激增长的外衣,公众无所适从。
可以假设,如果他进入的行业不是房地产,会不会更有底线?
就房地产已经扫过一线、二线、三线、四线、N线二十年来看,这个假设是成立的。
横扫的疯狂可以让整个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变成一个大工地。
它曾经可以把房地产公司变成最大的经济绞肉机。
当然可以拧出一个完全被欲望点燃的人的底线。
2
过去20年,中国最赚钱的行业是房地产。成千上万的专业地产公司数钱数到手软,引得各路英雄纷纷跨界,浑水摸鱼。
房地产创造了经济学、社会学和伦理学无法解释的奇迹:
A.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该国建造的房屋至少可以容纳40亿人。数据背后是产能过剩和供需失衡。
市场经济铁律,供大于求,价格下跌。房地产很骄傲:它让持续的供需失衡与持续的物价上涨并存,构成了“经济悖论”。
b,也使得价格与成本无关——有一个词叫期望。
c,也让半成品在市场上大行其道——美其名曰:清水房。
d、还能让全民玩期货——还有一个词叫:预售。
e,还让全民成为专家——还有一个词叫:炒房。
f,也是经济毒药——压的时候冷,放的时候热。
……
三
几年前,有人问了一些问题。
我当时不感兴趣。现在我来回答。
一:为什么反复打压房地产?二:为什么更多人想做开发者?3.为什么政府还要花大力气教育开发商?
为什么政府一再打压房地产?
这个问题是有人打着积怨很深的劳苦大众的幌子问出来的。
开发商的逻辑,房地产的问题,都是市场的问题。市场问题应该交给市场。
这个理由曾经是所有开发者的法宝,给了他们使用话语权的机会。
自2003年以来,每次政府出台宏观调控,开发商都会单独或集体发表意见。表达出来之后,就发展成了一个利益集团和政府的博弈。
先和地方政府博弈,再和地方政府结成利益联盟,和中央政府博弈。赌博的过程似乎让政府显得“愚蠢”。
干预的效果越来越不明显,然后几乎没有效果,甚至是相反的效果:房价越调控越涨。
政府真的那么蠢吗?还是别的?
在中国,房地产的问题从来就不是市场问题。
让它市场化,只是说明政府想让它解决一些原有体制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不代表它就是一个纯粹的市场。
房地产本身并不是按照市场的逻辑运行的。正是那些充分利用市场和他们的利益的开发商将帮助他们。
从房地产短暂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它频繁地使中国经济进入过热和过冷两个危险区域。
一劳永逸,全社会任由房地产的“市场逻辑”蒙蔽了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如果不是政府果断化解风险,经济社会问题早就爆发了。
为什么更多的人想成为开发者?
这个问题是有人打着中央的幌子问的。
房地产以前是暴利行业,现在还是暴利行业。
事实是无法改变的。
在曾经被百姓评出的“中国十大赚钱行业”排名中,房地产行业“不负众望”连续夺冠。暴利和坏名声,没有哪个行业能比得上。
在过去的20年里,这个行业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催生了许多亿万富翁。
以至于在今天,一个人做了房地产之后,从事其他行业就没意思了。
早期的暴利来源于商业关系。
随后的暴利来自于非法经营。
早期,空手套白狼。
后期哄抬物价,制造虚假信息。
更进一步,早期——“贿赂贪官,获得廉价土地,把钱存在银行,低价拆别人的房子,占用建筑商的钱去盖,高价缩水卖给买家,然后克扣农民工工资。”
包括后期联手不良专家和媒体,抛出“涨价论”、“地荒论”等一切扰乱市场的信息,制造心理恐慌。联手中介哄抬价格,通过内部交易操纵市场。
房地产没有底线,暴利很容易实现。
这是一个如此吸引人的舞台:几乎每个人都想冲上去炫耀。
中国这些年有多少上市公司涉足房地产?医药、IT、家电、能源、农业...
为什么政府还要花大力气教育开发商?
这个问题是一些人打着大多数开发者的幌子问的。
就像开发商永远不会承认自己是靠掠夺社会资源致富的一样,开发商也永远不会否认自己不会做人。
相应的,我们也总能看到各种针对开发商的“抱怨”。
有一年,北京地税在公告中公布,15家欠税企业中绝大多数是房企和建筑企业,欠税金额巨大。
有一年,杭州市审计局在对37家房地产企业进行检查时,发现17家房地产企业存在问题,偷逃税款达7069.81万元。
有一年,在南京,用半年时间对88家房企进行专项检查,发现87户存在问题,涉税金额高达5031.66万元。
很多房地产企业利用滚动的资金,在税务机关还没有进行决算之前,就用上一个项目赚的钱去做下一个项目。虽然他们每天都在发财,但是从账面上看,他们一直在亏损。
不仅偷税漏税,还“排队”虚假认购、控制房源等等。囤积房产的事件比比皆是。目的只有一个:炒房价。
银行诈骗的兴起也是开发商的不良行为之一。
不管楼盘是畅销还是滞销,都会提高售价,卖不出去的留给银行,让银行承担大部分风险。
在早期,无良开发商甚至直接采用赤裸裸的欺诈手段进行虚假抵押。如北京“森豪公寓”案,开发商诈骗金额达6亿多元。
问题远不止这些。
政府不聋不瞎,可惜中国经济只能给补药不能给泻药。
所以政府一直在安抚,一直在温和地“教房企做生意”——不断出台宏观调控政策,以震山河。
但显然事与愿违。那是一群无知的经济动物,一群不顾社会矛盾的赌徒。
对赌徒来说,底线值多少钱?
一个有钱人侵犯了一个女孩,他非常自信。
一个侵害经济的行业更有底气。
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