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投资者网络
作者:向金晶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消费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尤其是“颜值经济”应运而生,这也引发了频繁的消费争议,一度成为舆论热点。比如,当医美行业把手术刀伸向“00后”时,再次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
据更美APP发布的《2021医美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从用户群体来看,男女比例约为1:9,女性消费群体仍占据主流;从医美消费群体的年龄结构来看,主体趋于年轻化。虽然95后仍是医美行业的主力军,但00后占比19%,95后占据医美消费市场54%的份额。
随着整容患者低龄化现象日益突出,医疗风险和纠纷日益增多。今年3月1日正式生效的新修订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明确规定,未经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医疗美容服务,最大限度地保护其身心健康。
但是,医美行业的问题远不止这些。近年来,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无照经营、水货泛滥、虚假宣传等问题频频发生,导致纠纷和投诉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各地相关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医美行业将迎来史上“最强监管”时代。
01
「颜值经济」答:医美市场规模预计超过3000亿元。
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新一代消费者的成长,造就了“颜值即正义”和“看脸时代”的热潮。与此同时,围绕面值的一系列消费市场正在快速发展,“面值经济”应运而生。
新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1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超八成公众对医美接受度较高,完全不能接受医美的受访者大幅下降。预计到2022年医美用户规模将超过2000万。中建投研究报告预计,2024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0亿元,中长期仍将增长5倍以上空。
事实上,国内医美市场从起步到规模增长,经历了几大阶段。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3-2017年,医美行业发展迅速,涌现出大量机构。受网络名人文化影响,消费需求爆发;2018-2019年,行业增速放缓,进入拐点;2020年受疫情影响,行业发展稍受影响。艾瑞预测,未来3-5年,经过行业自我调整和转型,市场将逐步回暖。
市场的不断扩大,刺激了医美行业难以想象的暴利空。在a股市场,已经公布2021年业绩报告的医美上市公司也能看出端倪。先看爱美客。数据显示,公司去年营业收入14.48亿元,同比增长104%;归母净利润9.58亿元,同比增长117.81%。公司全年业绩主要增长来自以Hi-body为核心产品的溶液注射。
具体产品方面,溶液注射产品收入10.5亿元,同比增长133.8%,凝胶注射产品收入3.85亿元,同比增长52.8%,面部植入线业务收入530万元,同比增长187.7%,化妆品业务收入1110万元,同比增长40.7%。
再看华西生物,2021年营业收入49.48亿元,同比增长87.93%;归母净利润7.82亿元,同比增长21.13%。对于公司整体营收的增长,华西生物将其归因于功能性护肤品的推广。具体来看,功能性护肤品板块四大品牌贡献的销售收入最多,其7个单品年销售收入过亿。
其中,华西生物旗下的润百颜收入达12.29亿元,占该业务板块的37.02%,BM肌动收入4.35亿元,同比增长286.21%,是增速最高的品牌。
如此赚钱的医美企业背后的产业链是如何运作的?利益如何分配?高利润背后的支撑是什么?
从医美产业链来看,主要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其中,上游主要包括医用耗材、设备、药品等厂商;包括大型连锁医院、中小医院、小诊所、公立医院整形科、中游公立整形专科医院;下游是终端的消费者。在整个产业链中,价值份额为上游供应商18%-22%,代理商10%-12%,导流服务商50%,美容医院16%-22%。
以爱美客的身体为例。公司招股书已披露,2019年a体平均总成本为24.72元/件,a体平均售价为352.61元。就是这样一个容量为1.5ML的颈部除皱针,经过层层渠道加价后,到了消费者手里一针就达到2000到4000元,大部分顾客会选择注射三次,一共6000到12000元。
因为医美企业利润高,越来越多的企业或个人转型加入医美行业。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7日,我国目前有医美相关企业4.98万家。近三年来,我国医美相关企业注册金额总体呈上升趋势。2019年新增8994家,同比增长1.07%。2020年新增8855个,同比下降1.55%。2021年将增加1.13万人,同比增长27.92%。从区域分布来看,广东以6811家医美相关企业排名第一。江苏和山东分别有4109人和3909人,位列前三,四川和浙江两省紧随其后。
02
“颜值经济”B:医美市场平均每年有2万起投诉。
“颜值经济”爆发的背后,除了不断壮大的市场规模和企业的超高利润,还有事故频发。近年来,关于医美行业事故的新闻不绝于耳。据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统计,每年平均有2万起医疗美容导致毁容的投诉。
企业调查数据显示,从2016年开始的5年间,与“医美”相关的企业风险信息呈逐年上升趋势。2016年风险信息数量为71条,到2018年大幅增长至285条,同比增长132%;2019年和2020年,还会继续增加;截至2022年3月11日,关键词“医美”相关风险共3190条,其中行政处罚近600条,占比18.6%。
根据中国整形美容协会舆情信息中心发布的《2022医疗美容机构规范运营指南》内容,从医疗机构类型来看,专科医院、门诊部、诊所等三类医疗美容机构均存在不良事件。其中专科医院占总数的57.8%。
从不良事件的服务项目来看,整容占60%。其中鼻部手术占23%,其次是眼部手术占13%。
根据艾瑞的研究,黑产渠道的提成比例高达70%以上,非法医疗美容渗透到很多合法渠道拦截用户。其中,线下渠道多利用消费者对“熟人”的信任,将消费者介绍给黑机构或个人工作室甚至酒店进行医美项目。线上渠道多采用社交平台、论坛帖子、问答等方式。以“折扣、内部资源等”分享个人经历来吸引消费者添加好友。,并介绍给黑机构分提成。
艾瑞咨询的研究报告显示,8.6%的医疗用户有投诉意向,1.8%的医疗用户采取了投诉,只有0.7%的人投诉成功。有投诉意向的医美用户希望投诉/投诉的机构类型中,25.0%为生活美容机构,如私人美容院或皮肤管理中心,15%为个人医美服务,8.3%为理发店、美甲店等。,还有5%是个人工作室。这些机构既没有取得医疗美容机构的经营许可资质,也没有合法合规的医生。他们更有可能使用非法来源的药物/设备等。他们做的医美项目,对人体伤害很大。
03
2022年将是“颜值经济”最强监管年
每个人都爱美。在“颜值经济”盛行的时代,一方面,医美行业的市场需求快速增加;另一方面,同时又充满了混乱。由此,大量相关行业监管政策陆续出台。
2021年6月10日,国家卫健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工作方案》,决定从6月至12月联合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11月2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对制造“外貌焦虑”进行重点打击。11月25日,公安部发布通告,严厉打击非法制售医疗美容产品等犯罪活动。
新年伊始,各地卫生健康局都在连续公布各地医疗美容违规事件。其中,2022年1月6日,青岛公布十起医疗美容违法典型案例,全年查处151起,罚款247.23万元;1月14日,上海市卫健委还公布了10起非法行医典型案例,罚款总额813.47万元,没收违法所得69.02万元。
2月17日,小红书也启动了史上最严医美专项治理行动。第一阶段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取消了民营医疗美容机构的专业认证,专业认证只对公立三甲医院和三甲医院的医疗美容医生开放;另一方面,对普通用户制作的医美笔记进行审核清理,对涉嫌营销导流、非法医美的内容和账号进行下架、封号、降级处理。
小红书披露的数据显示,第一批已处置违规票据27.9万张,处罚违规账号16.8万个。其中,下架站涉嫌营销引流的医美笔记14.2万条,包括但不限于所有涉及非法医美项目、医美机构、整形医生、医美产品的医美营销内容。
3月1日,新修订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生效,其中新增一条规定:“未经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医疗美容服务”。至此,“医美低龄化”从制度层面受到制约。
业内人士认为,仅有一两个地方性法规是不够的,需要更多的地方甚至国家层面,形成对医美行业的监管合力,以法律约束。同时,除了法律法规这种“硬”手段,更需要从“软”的地方入手,警惕社会上越来越普遍的“外貌焦虑”。
东兴证券曾在研报中表示,政策短期内对行业供需双方都有一定影响。需求端会受到广告和医美贷相关整改的影响,而供给端会重点整治非正规机构。但长期来看,随着非正规机构和产品的出清,行业供给侧集中度有望加快,利好头部机构。
可见,2022年的医美行业已经进入强监管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