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多年,对于我的家乡白水县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广大农村的农民从“粮农”变成了“果农”,农民也从“粮农”变成了“果农”。他们的经济收入大幅增加,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可以说旧貌换新颜了。
一个
记得什么时候,在“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和“以粮为纲”、“农业学大寨”的计划经济时代,成千上万的农民在“掐断资本主义尾巴”的大气候下,采用以生产队为基本单位的“大呼隆”生产组织模式,只从事农业生产,而且是当时解决问题比较简单的以粮食作物为主的种植模式。
当时在“一年两年公有制”的体制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当时的农村生产力很低。农民们辛苦工作了一年,但他们收获的粮食极其有限。农村的人不说吃“小麦粉包子”,就是高粱包子、小米包子或者玉米包子。吃顿好的就很好了。大部分人一天两餐,要么玉米糁,要么玉米糊,要么苜蓿小麦米饭和杂粮。吃一碗“挂面”和白口馒头几乎是异想天开,更别指望偶尔吃点肉和荤食了。即便如此,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不得不在次年的农历二、三月依靠国家的售粮救济充饥,甚至去其他县用架车拖运煤炭、骨灰盒换取粮食为生。
因为物资的稀缺和匮乏,再加上经济拮据,人们在衣着上也很朴素。衣服经常大人小孩穿,大一点的小孩穿童装。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春秋两季,塞了棉絮的外套就是冬季外套,棉絮提取的就是夏季单外套。也就是说,如果你手里有点钱,想拉一块布做衣服,没有政府统一发放的布票作为凭证,去“供销社”也是白去,因为买东西的时候钱加票是少不了的。
除去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就生产领域的劳动工具而言,无疑是传统的,甚至是极其落后的。犁、犁、耙、割草是农民耕作的基本农具,“两头牛抬杠杆”是基本的耕作方式。以龙口的收获季节为例。人们用镰刀割麦子,用胶轮车或架子车拉麦子,用牛、马、骡、驴碾麦子,用木铲和扫帚抬麦子...时至今日,虽然老人依然念念不忘,甚至恋恋不舍,但这些过去岁月里常用的生产工具却在离我们渐行渐远。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实施,农民放弃了大兵团的生产组织形式,采取了家庭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仍然主要从事粮食和其他种植业的生产。但劳动生产率得到了解放和提高,很快人们的温饱问题逐渐解决,伴随着多种经营也获得了少量的经济收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一年下来,粮食堆积如山,人们的饮食有了明显的改善。平时大家不说白馒头和“挂面”是我们公司用的空,更别说家里没有隔夜菜了。辣油不再是问题,绿色和红色的蔬菜已经上桌了。人偶尔能吃到肉,尝到鱼腥味。似乎人们每天都在庆祝新年。在“物资交流会”上,出售的衣服颜色、款式、品种、质地五花八门。不管是夏装还是冬装,还是大衣内衣,什么都有。买家蜂拥而至,热闹非凡。此时,农业生产已由牲畜耕地让位于手扶拖拉机和小马车,服务性牲畜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麦子熟了,人们再也不用磨刀霍霍,赤膊扛镰刀了。起初,磨还是用小四轮磨。不一会儿,联合收割机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它既被收集又被拿走,所以它不再需要研磨或举起磨。你看,人们在麦田的树荫下喝着水,摇着扇子,看着收割的潇洒场面,摘下收割机。收获季节只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真的让人印象深刻,以往收获季节需要二三十天的历史画面一去不复返了。
二
80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和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民缺粮、吃不饱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接下来就是如何帮助农民拓宽渠道,解决家庭收入不足的矛盾。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和阻碍农民生产生活的紧迫问题。因此,在白水县委、政府大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苹果产业的号召下,广大农民从种粮转向大面积种植苹果这一经济果树,全县各乡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苹果热。
这时,在农村的旷野上,你会看到十个农民家庭中有九个,男女老少,在一起劳动,准备土地,建造花园,买苗抬树,施肥浇水。他们非常忙。不出几年,苹果园就进入了果树的日常管理,拉枝通风、修剪通风、种花坐果、施基肥追肥、滴灌、浅耕割草、病虫害防治、套袋着色、铺反光膜,直至采摘销售。在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操作下,你会看到春天里树上盛开的苹果花,包裹着银色的妆容,像大海和海洋一样,绵延不绝,在广阔的世界中升起,弥漫在人们寻找春天的目光中。金秋十月,你会看到摘袋后又亮又大的“白仙女果”,一点一点染上阳光的颜色,由白转红,硕果累累,就像一串红灯笼挂满了苹果树的枝头和权利。真的很漂亮。
春绿这种秋红、春花、秋果的最终结果是,果农将采摘下来的一筐筐作为“摇钱树”的“宝贝”卖给经营苹果生意的摊贩,让家乡的“金球”不仅有了国内亿万人的味道,还被出口到了其他国家和异国他乡,从而获得一沓钱脱贫致富小康。他们的心自然是
此后,白水苹果经过数十万果农二三十年的精心打造,以肉质鲜美、酸甜适中、香脆可口而闻名海内外。多次被评为“中国名果”、“绿色食品”。白水苹果也成为中国唯一以县名注册的苹果商标。它不仅登上了国宴餐桌,还被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指定为特产,曾是国家主席。截至目前,白水县是全国最大的苹果生产县,苹果种植面积55万亩,占耕地的77%,挂果面积近50万亩,年均产量60万吨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以上,人均果业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80%以上。
白水苹果产业充满活力,不仅因为“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而且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乡村振兴,显著改善和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成为农民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中最可靠、最支柱的经济依靠。
就饮食而言,从过去以食物为主,温饱为关键,逐渐向菜、肉、蛋、奶、禽相结合转变,而且比重还在不断增加。别说农村人孩子结婚,在酒店办婚礼,招待亲朋好友,动不动就进镇里,这种事很常见。即使在普通人的家庭餐桌上,大鱼大肉、鸡鸭海鲜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农民家庭的饮食结构逐渐向营养、健康、环保和粗粮细粮搭配的方向发展。总之。就衣服而言,农民的衣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起初,女性的红裙、毛衣和男性的中山装主要演变为多档、多品种、丰富多彩的服装场景,使相当一部分农村富裕家庭成员的服装进入了品牌化、时尚化、舒适化和个性化的时代。早些年打补丁做自制衣服的现象早就消失了。就住房而言,大部分农民家庭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从几户合住一个院子,到独门独院的“秀庄子”,再到农村普遍出现混凝土、钢结构的平房。不仅住窑洞的人越来越少,砖木结构的平房也不再受青睐。现在一部分农村居民把目光转向城市,普遍有向县城或乡镇迁移的趋势,以至于在县城甚至大城市买房的人不在少数。就出行而言,过去农民的交通工具大多是自行车,然后是摩托车和电动车。现在,大多数农村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有些甚至拥有两三辆汽车。而且农村道路也从凹凸不平的土路、石子路变成了柏油路、水泥路。无论是农民进城购物还是下地干活,私家车都派上了用场,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至于大型家用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和使用,则有很多变化。80年代中后期之前,“三转一环”早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黑白电视机、录像机、录像机、照相机、固定电话等东西,大多被大屏幕彩电、自动洗衣机、智能冰箱、电饭煲、微波炉、热水器、烤箱、手机、空曲子,甚至电脑所取代。
……
时光飞逝,阳光如箭,几十年过去了。在白水这片希望的土地上,广大农民从最初种粮的“粮农”变成了后来种苹果树的“果农”,让家乡的苹果树既保水土,又绿生态,还创产业、富民。看到听到这种可喜的巨大变化,谁能不感到高兴和讴歌呢?
【作者简介】王明胜,白水县人,原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科级领导干部,高级经济师、研究员,渭南市作家协会、白水县作家协会会员。他的专业理论文章和文学作品散见于相关报刊和网络媒体。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办公室:渭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辑:赵芬蓉
本期编辑:李佳怡
电话:0913-2126170
地址:渭南市朝阳东路21号
提交材料:huashanwenxue@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