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食品工业在开放中迅速崛起,引领全国

回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面临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结构失调,积累与消费差距大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展轻工业。而食品工业作为轻工业重要门类,是连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纽带,带动效应、倍增效应十分明显。

因此,在这一时期,国家逐步将食品工业定位为国民经济重点发展的支持性行业,并开始构建食品工业创新体系。为了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食品工业企业开始同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协作关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十余所所农业院校在农学园艺学、畜牧兽医学等学科的基础上相继组建了食品科学系和食品专业,为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学科、教育和人才基础。

曾经盛极一时的“健力宝”就是校企融合的产物。1983年,佛山酒厂与广东体育科学研究所、广东体育医学院等单位,以欧阳孝教授的一篇论文为依据,研制出一种含碱电解质的饮料,这种饮品可以维持人体电解质、水和酸碱平衡,消除运动性疲劳。这就是后来的“健力宝”。1984年6月,健力宝通过专业技术鉴定,填补了我国电解质运动饮料领域的空白。同年,健力宝随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出征奥运会,一鸣惊人,被誉为“中国魔水”。

与此同时,广东的一大批食品工业企业均借助政策力量而崛起。不止健力宝,围绕鸡猪主产业,创造出“公司+农户”的“温氏模式”的温氏股份,外资企业百事可乐等的食品工业企业均迎来快速增长,并引领着全国食品工业的发展。

如今,据天眼查数据,全国8%的食品工业企业在广东省,广东省食品工业相关企业数量达61.9万家。

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重视精制加工制成品出口,鼓励并支持食品产业参与国际竞争,食品出口的快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国内食品工业的发展。90年代初,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现代化食品工业体系。

山东民营食品工业以技术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后,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开始全面提速。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数据,1990—2000年,中国食品工业的10年间年均增速13.3%,2002年,中国食品工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 2005年超过2万亿元, 2010年超过6万亿元。这一时期,食品行业细分品类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加速发展,食品工业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内需的重要产业。

加快国有食品工业企业市场化改革、发展民营食品工业企业以及推进食品工业企业的规模化成为该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特色。

以民营企业山东鲁花集团为例,1992年,鲁花集团开创出独特的5S纯物理压榨工艺。此后,国家对该工艺进行鉴定,并参照鲁花的工艺,重新修订了花生油国家标准。自此,中国食用油走向了品质与香味并存的发展道路。

鲁花集团,总部在山东省莱阳市。而回望1993年-2012年,这20年也是山东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20年。山东省依山傍海、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当地物产丰富多样,因而也发展出产业链完整的食品工业体系。

同时,山东作为粮食大省,米面粮油、生鲜果蔬、肉禽水产等主要食品种类的相关企业数量,都居全国首位。据天眼查数据,目前,山东食品工业相关企业数量达72.1万家,占9.3%,居全国第一。国家统计局数据也显示,最近20年,山东省蔬菜产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随着农业与食品工业快速发展,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开始高发。为此,国家开始推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并逐步完善了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为巩固食品工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起到了重大的支撑作用。

河南食品工业“走出去”,以产业集群崛起

进入新时代以来,与以往简单引进技术和资金或单纯推动食品出口不同,我国食品工业开始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对外开放新路子。

据WTO数据统计,2013年我国进口食品农产品贸易总额排名世界第一,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进口市场。2005-2014年的10年间,进口食品贸易额增长4.3倍,年均增长率达17.6%。

在食品出口方面,2017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食品出口量最大国家之一。已从建国初期,仅出口少量初级加工品,发展成为向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门类齐全的食品。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为中国食品工业实现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转变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中粮、伊利、张裕、双汇等有实力的食品工业企业纷纷通过海外建厂或并购等方式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努力开拓与布局全球市场。

以国内最大的肉类供应商之一双汇集团为例,其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其年产销肉类产品近400万吨,拥有100多万个销售终端。

2013年9月,为应对国内猪价周期波动,平衡猪肉成本压力,双汇以171亿美元收购了世界最大的猪肉食品企业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此举也使双汇公司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事实上以双汇为代表的河南食品工业也在此时开始崛起。因为具有资源、产业、市场和区位四大比较优势,河南食品工业发展潜力巨大,已成为承接沿海地区食品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2009年,河南省曾制订《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全省食品工业总产值2012年要达到1.2万亿元,2015年要达到2万亿元,2020年要达到4万亿元,通过“三步走”战略,实现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的跨越,如今十余年过去,成绩显著。

据天眼查数据研究院分析,目前河南省相关食品工业企业数量为47.7万家,以6.2%的比例,居全国第三。自2013年起,近十年来,以超过20%的速度持续上涨,2021年河南食品工业相关企业数量为8.9万家,年度注册增速为25.1%。

食品产业作为河南主营业务收入超万亿元的两大产业之一,曾长期在河南省工业中的比重保持在10%以上,“成为带动河南经济健康发展和动能转化的领跑力量”,重要性不言而喻。

天眼查数据研究院分析发现,整个食品产业板块中,河南已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加工基地和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生产了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形成全国最大的肉类、面及面制品、速冻食品、调味品、饼干和休闲五大特色食品产业集群。不仅如此,河南还拥有“双汇”“思念”“三全”等众多知名品牌,其速冻食品更占据了全国60%的市场。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不断升级和产品更新,河南已从“中国粮仓”变成了“国人厨房”。

四川食品工业转型升级,后来者居上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进口食品种类更加丰富,食品贸易结构持续优化,食品工业已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既能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具有一定出口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2020年,我国食品进出口总额就已超1.5万亿元。

如今,中国食品工业正处于转型与价值提升的关键节点。在新的食品工业时期,四川省等内陆省份的食品工业企业抓住机遇,崭露头角。据四川省统计局数据,该省食品饮料行业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迈上万亿元台阶,达10030.2亿元,增长10.3%。

天眼查数据也显示,目前,四川省相关食品工业企业数量为31.4万家,居全国第八。自2012年来,近十年以超过20%的速度持续上涨,2021年四川食品工业相关企业数量为4.5万家,年度注册增速为15%。

天眼查数据研究院认为这一成绩背后,是四川省在园区建设、企业培育、项目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持续发力。

一方面,四川省细分行业发展目标,重点打造川酒、川茶、川水、川菜等产业板块,强化“四川造”食品的市场拓展。与此同时,四川省还紧盯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趋向于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加工什么,反向整合附加值比较低的内地食品原材料产业。

《“四川制造”品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中,四川省明确支持大企业开展并购重组,打造天府菜油、天府龙芽、雅江松茸、青城山老腊肉、剑阁生态米、“圣洁甘孜”、“净土阿坝”等一大批特色性区域品牌和产品品牌。

“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伴随着川菜的流行和消费者对川菜口味的喜爱,川调产业遇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期。目前四川省的火锅食材、调味品、休闲食品等产业发展迅猛,市场规模均处全国前列。以增长较快的调味品产业为例,2020年,四川省调味品产业年产值超过600亿元,全国排名上升到第3,并涌现出丹丹郫县豆瓣、天味食品这样的代表性企业。

结语

过去四十年,食品工业发展焦点从沿海的广东、山东转到内陆的河南,四川,四十年地域变迁的背后是食品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更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波澜壮阔。当下,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食品工业的发展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唯有更好地总结过去,才能走向更宽更远的未来。中国食品企业若想在世界竞争中臝得优势,必须从多方面实现转型升级。天眼查数据研究院认为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化生产和个性化定制转型,或将成为未来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方向。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