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脉脉数据研究院发布了一项调查,对中国大型互联网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进行了排名。数据显示,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员工平均年龄不超过35岁。在以字节跳动、美团和滴滴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公司中,几乎一半的人年龄在30岁以下。字节跳动和拼多多的员工平均年龄最低,平均只有27岁。滴滴员工平均年龄最高,为33岁。
国内的互联网厂商,而不是曾经的外企,成了年轻人羡慕的对象。然而,近年来,所谓的职场门槛,也就是互联网从业人员35岁的“天花板”,让选择从事IT行业的年轻人,尤其是他们的父母,颇感愧疚。否认互联网是青年人的职业,却在35岁成为互联网从业人员不成文的年龄上限,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对IT技术人员的不公平。互联网厂商,要重建互联网用人文化。
一线技术人员35岁下岗或退居二线,是IT企业内部最大的体量。一般大学毕业的话,至少22-23岁,或者35岁,也就是“退休”了,这让这些技术人员感觉被严重剥夺了。从根本上说,也是对国家教育系统培训资源的浪费。从事IT行业,尤其是程序开发,是技术密集型职业。35岁那年,因为行业不成文的规定,我下岗了。有技术人员自嘲“我只会送快递”。“35岁职场门槛”志愿填报高考时,未来会有源源不断的“IT码农”吗?
35岁“被拒绝”反映了互联网大公司“赚快钱”、“赚实物钱”、“缺乏长远规划”的现实。35岁原本是技术经验的成熟期,企业却以“手慢”、“脑慢”为由逼着他们“让位”。如果企业完全是应用型的,20岁出头的年轻人着眼于效率“打头阵”也情有可原。但是,中国很多大的互联网公司都过了生存阶段,还不自称“高科技企业”吗?不是要为国家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吗?为什么没有在基础研究和长远发展方面更有优势的“高参团”?
一个企业,尤其是大厂,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科技公司,就应该给35岁以上的技术人员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不仅在管理上,在技术上也是如此。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在应用方面都是世界一流的。他们能在科技原始创新方面引领世界吗?“35岁职场门槛”恐怕是基础研究难以有所突破的一大桎梏。把一个“手老手慢”的35岁技术员当刀使,无异于在积累技术原始创新上自废武功。这样的恶性循环只会加重焦虑。
去年12月,《2020年人才吸引报告》中的相关数据显示,互联网行业人群的整体工作幸福感和满意度在所有行业中排名倒数第三。“逃离”互联网大公司的情绪正在积累。互联网大公司有足够的危机意识从内部打破“35岁职场门槛”的束缚吗?少赚快钱,多赚实物钱,多投资原始创新,多收获RD重大创新的红利。这才是互联网巨头作为百年企业应该有的样子。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