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4月29日电 题:田野里的“211”
新华社记者王念、张志龙、贾云鹏
夏始春余,叶嫩花初,鲁西北平原的小麦进入抽穗扬花期。行走在田间地头,放眼望去,绿油油的麦田无边无际、生机盎然。
日前,记者在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桃园街道贾庄村看到,这里的麦苗长势尤其喜人。当地庄稼人说,去年受多年罕见的秋汛影响,小麦播种时间较往年晚了半个多月,但苗情依然很好,预计今年亩产不会低于1300斤。
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小麦苗情还能逆转,探寻其中缘由,贾庄村村民郑雷告诉记者,成功的秘诀是“211”。面对记者的疑惑,郑雷嘿嘿一笑:“这可不是大学那个‘211’,而是田野里的‘211’。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两个人加1千亩地再加1万头猪。”
“农场主”郑雷(左)正在麦田里查看小麦苗情。新华社记者王念 摄郑雷口中的“211”,是贾庄村党支部与平原土地鲁望公司共同探索开发的种养循环生态农场模式。郑雷受聘担任“农场主”,负责1千亩地的种植。他告诉记者,事实上,这是一个“猪—沼—粮”规模化种养循环的综合体。“麦田里大量使用有机肥,土壤结构得到改善,我负责的这1千亩地已经连续3年实现增产。”
一个人管理上千亩庄稼,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郑雷说,土地连片整治,机械耕作,水肥一体化指针式喷灌,采用供种统一、播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等“六统一”技术,效率大大提高,“如今种庄稼再也不打‘人海战术’了”。
郑雷是“211”里“两个人”中的一个人,另一个人是他的同事王二旗,负责管理1万头猪的养殖场。顺着郑雷手指的方向,麦田南边不远处有一个显眼的养殖场。王二旗告诉记者,现在场里生猪存栏9000多头,今年截至目前已出栏3000多头,价格随行就市。
“211”种养循环生态农场的养殖场一角。受访者供图“与传统养殖场不同,这里的猪舍全封闭式管理、全自动喂料、全自动环境控制、全漏缝地面清粪,达到了‘五星’标准。”王二旗把养殖场管理得井井有条。
平原土地鲁望公司环保工程师马宏伟介绍,对于养殖场而言,养好猪只是一个方面。1万头猪1年大约排泄3650吨固体粪便,处理不当是污染,用好了就是资源。因此,“211”种养循环生态农场配套建了无害化粪污处理中心。
马宏伟说,原来粪污处理办法就是沉淀后排到河沟里,现在通过管道收进固液分离机,干湿分离后发酵处理,固体做成有机肥料,液体通过自走式指针喷灌机还肥于地。沼液富含氮肥,能够促进小麦蛋白质积累,还能提升土壤地力,避免环境污染,可谓一举多得。
自走式指针喷灌机正在“211”种养循环生态农场的麦田里工作。受访者供图记者采访了解到,桃园街道22个村党支部通过领办合作社,流转整合2万余亩土地,引进龙头企业共同发展规模化种养业,建起16个种养循环生态农场。“211”的“农场主”和养殖场负责人里有硕士,有学农学的本科生,也有当地的种田和养殖能手。“地上种粮—粮变饲料—饲料养殖—养殖产粪—粪肥还田—土壤改良—品质原粮”的循环种养模式,串起了一条资源变废为宝、向高质量发展要效益的“黄金链”。
平原县是全国产粮大县。县委书记王玉东说,“211”模式辐射带动了附近的王凤楼镇等乡镇,当地以“党建+产业联合体”形式抱团发展,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增效,为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做贡献。
(本文来自于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