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视觉中国
正文| VB主干网
自2020年火灾发生以来,惠民保险总参保人数已达1.4亿。这个数字,放在中国任何一款健康险产品里,都是一个极其耀眼的成绩。毕竟,在健康险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还没有一款产品具备如此快速的“攻城略地”能力:已有近百家保险公司参与,覆盖超200个城市,总保费达到约140亿人民币。
不仅如此,惠民保险搅动了整个医疗行业,吸引了众多健康险科技平台和医药公司的加入。此外,凭借广覆盖的能力,惠民保险在数据积累和获取客户渠道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要知道,在健康险行业,数据和获客是每个保险公司都非常重视的两件事。
动脉网络制图
另一方面,惠民保险的可持续性仍面临挑战。从参与率来看,目前各城市差异很大,最高的参与率超过80%,而有些地区第一年的参与率在1%-15%之间,参与率低的地区甚至不到5%。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大部分惠民保险业务的参保率有限。
“惠民保险在经历了食用油的大发展后,市场红利很快被消耗殆尽。”健康险行业从业者杨振国告诉动脉网,目前各地对惠民保险的探索主要是自下而上的模仿或跟风。赔付率和后期政策调整还有待观察,短期内很难解决一些问题。
惠民宝宝红三年来运行如何?行业有什么打算?未来会朝什么方向演变?针对这些问题,动脉网通过公布数据、采访业内相关人士等方式对惠民保险进行了梳理,以期一窥究竟。
网络名人产品的喜怒哀乐
惠民保险的快速推广,得益于其“低保费、高保额”的产品特性,以及政府的“平台支持”和保险公司、第三方企业的联合推广,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名人产品。
以“淄博齐惠宝”为例,惠民保险投保截止到2021年12月6日,参保人数超过158万人,高于同期水平,参保率高达37.4%。
“只要有社保,无论生病与否,居民只需要缴纳几十上百元就可以投保,保障金额高达百万元,还有政府背书。这就是惠民保险受人们欢迎的原因。”某保险公司高管张欣瑶告诉动脉网,“惠民保险可以说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康险,而之前流行的重疾险和百万医疗险主要是保障健康人群,并没有有效刺激老百姓对商业健康险的需求。”
对于保险公司和第三方公司来说,积极参与惠民保险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客户。“相比赚钱,他们更注重做二次转化销售。”张欣瑶表示,推广惠民保险可以实现低成本的客户获取和业务覆盖,以及教育市场和获取运营数据。
所以,就保险公司和第三方而言,只要惠民保险能“保本”或略有盈亏,都是可以接受的。核心目的是考虑企业战略,即通过惠民保险进行营销和导流,从而拓展其他可能盈利的商业保险产品的市场。
惠民保险参与者动脉网络映射的思考
尽管“不赚钱”,但如此低价的惠民保险能否实现申报的重疾?
“如何设计产品是惠民保险能否有效保障重疾的关键,实际运营后的赔付率是最核心的检验指标。”张欣瑶说。
通过公开信息搜索,可以发现很多人都缺乏保障赔付率。比如某中心城市推出的惠民保险,官方显示55万人投保,以69元中的保费计算,其收入约为3800万元。截至去年9月30日,赔付总额为817.17万元,赔付率约为22%。
“惠民保险赔付标准只有几十例,赔付金额只有百万。赔付率不到10%,甚至部分地区的惠民保险产品已经消失。”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行业人士表示,“很多惠民都有类似的问题,买不起,直接影响用户对产品的信任。"
另一方面,部分惠民保险公司因为赔付较高而面临压力。例如,上海沪汇保去年7月至今年2月共赔付5.24亿元,占8.5亿元保费的61%。您知道,上海包惠从下一年起有四个月的付款期。
“有些医保局对惠民保险的最低赔付要求是80%,剩下的20%涵盖营销、运维等费用。也就是说,上海包惠的费用只有20%左右可以得到补偿。如果超出了开支,就会被磨破,就会变成亏本生意。”上述人士表示,“如果不是上海疫情,这几乎是大概率事件。”
有的地方补偿不足,有的地方有触底风险。惠民支出率两极分化。张欣瑶表示,行业和医疗保险部门也在逐步调整相关产品的设计,以优化赔付率。
以西部某地的惠民保险产品为例。它上线的时候,目录里只有自付险和特药险,但是特药第一年赔付率不到30%,目录里赔付率不到50%。针对这种情况,今年这款惠民保险产品进行了调整,保障责任升级,价格不变,即“增额不涨价”。
据动脉网观察,今年上线的部分惠民保险“增额不涨价”,主要是在保障范围、免赔额、保障责任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并补齐重大疾病和罕见病保障空短缺,增加特殊药品种类。一些惠民保险公司也在健康服务方面进行了尝试,包括远程会诊、居家养老等互联网医疗服务。
对于赔付率高的惠民宝,有必要考虑对产品重新定价。“机构刚推出惠民保险的时候,并不清楚投保客户的画像。所以当时很难控制风险,只能慢慢摸索。但上一年的数据往往会为下一年的产品定价提供重要参考,从而不断优化整个产品。”张欣瑶说。
从今天开通预约投保通道的2022版“上海包惠”来看,保费从去年的115元一年涨到129元一年,涨幅12%。
动脉网络制图
可见,在喜忧参半中,惠民保险不断迭代。随着惠民保险的不断发展,很多业内人士也认同,各种参与者的格局也将发生显著变化:有的机构得到了想要的渠道和用户资源,有的机构在这个过程中一无所获,黯然离去。
“市场一次又一次证明,任何网络名人产品在激起躁动和狂热之后,最终都会回归理性和简单。”张欣瑶说。
各方竞争的退与进
政府、保险公司、第三方健康保险技术或服务提供商、制药公司等。构成惠民保险的多个参与者,这也是其快速上线并持续运维的关键。
但作为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地方政府为什么要为惠民保险这个平台背书?
这是因为,2020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其中提到,到2030年底,在全国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基础、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和医疗互助相结合的医疗保障体系。惠民保险作为补充医疗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普遍性,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
“目前市场上的商业健康险,从人数上来说不具备大规模的共济能力,而且投保门槛和价格较高,已经难以在多层次保障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惠民保险的出现是政府积极欢迎的。”健康保险从业者杨振国说。
在操作上,各地政府和医保部门一般会给予方案建议、数据共享、宣传解释等配套工作,有的会在后续给予指导。比如东部某省医保局正在关注各地市惠民保险的理赔情况,对项目理赔进行了多次调研。即将出台相关指导性文件,规范惠民保险后续运维。
“各地政府的支持力度参差不齐,但业内普遍的共识是,在推广初期,政府可以更积极地推出保险等宣传事项,惠民保险推出市场后,应给予保险公司更多自主权。”张欣瑶说。
看保险公司和第三方平台公司。就保险公司而言,低价惠民险佣金相对微薄,难以调动业务员的积极性。所以需要第三方平台来赋能渠道、服务甚至风控。
“惠民宝专门测试第三方平台整体运营的能力。毕竟在十余家共保体中,如何协调共保成员的销售节奏,提高线下营销效率,降低业务员的销售难度,是不小的考验。”一位参与多项惠民保险设计的行业人士告诉动脉网。
一般来说,第三方平台公司不仅要拉流量,做好流量运营转化,还要进行技术经验的对接支持,以及持续的产品和玩法迭代。
“说到底,这毕竟是艰苦的工作。第三方平台公司之所以愿意做,除了获得客户数量和一些数据,有的还会考虑流水和品牌知名度,为融资和上市做准备。”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前两年,第三方平台在惠民保险业务上竞争激烈,甚至在部分地区打起了价格战。‘热打’过后,行业趋于平静,很多企业选择了退出。”
截至目前,暖哇科技、平安医保科技、360数科均已退出惠民保险市场。“每个企业的退出情况都不一样。”上述行业人士表示。
一是部分企业进行战略调整,不再做保险相关业务。比如最早在深圳发展惠民保险业务的平安医保科技,在经营战略转型的时刻,已经不再涉足惠民保险。
二是部分企业整体经营不好,赚不到钱。惠民保险本身就是规模业务,参保率往往影响后续第三方平台运维的资金支持能力。如果企业整体经营能力不足,最后的结果就是赔钱赚吆喝。
除了第三方平台的进退,药企的热情也逐渐被点燃。从地方推广来看,惠民保险正在逐步纳入更多的特药。以北京普惠保险为例。在25种特药保障的基础上,还首次扩大了海南博鳌乐城定点医疗机构开具的75种境外特药。患者达到2万元起付线即可享受报销。
“很多地方把人保惠民变成特效药,让近几年一直有支付压力的药企尝到了甜头。”健康险行业从业者杨振国表示,进入惠民保险特殊药品目录后,药企也开辟了新的销售渠道,加深了与健康险的合作。
综上所述,大火三年后,惠民保险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保险合作方式,成功链接了政府、保险公司、健康险科技公司、医药公司等参与者,形成了完整的合作纽带。至于持续的运维,就看各方的配合程度和能力了。
新的变化正在发生。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现有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与商业健康保险仍存在一定差距,导致低收入群体和老年群体难以通过个人手段化解健康风险。惠民保险作为补充医疗保险,将成为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之间的桥梁。
“惠民保险是基本医保和商业健康保险的首次联手,或将推动健康保险再上新台阶。”张欣瑶表示,支持发展普惠性医疗保险产品,本身就是减轻基本医疗保险负担,为商业健康保险探路。
要知道,尽管近年来健康险发展迅猛,但在2020年,保费规模将超过8000亿人民币,成为仅次于寿险和车险的第三大险种。但与全年超过7万亿人民币的卫生总支出相比,健康保险的补偿费用不足3000亿人民币,占比不足5%,补充保障作用有限。惠民保险无疑为健康保险的进一步普及打开了新局面。
“惠民保险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大量的潜在客户,这对保险公司来说是一个绝佳的市场教育和获客机会。健康险的二次或多次转型都需要这些数据和渠道。”张欣瑶说。
在这个过程中,惠民保险会向什么方向演变?在很多行业人士看来,一是在政策的支持下越来越规范,需要国家和地方医保部门完善配套政策,比如明确惠民保险发展基础数据的使用权限和流程规范,建立信用监管协调机制等。
第二,随着惠民保险的不断深入发展,讲了很多年的“医保”商业故事将加速上演。得益于惠民保险的探索,医药和保险行业的合作会更加紧密,会加强彼此的了解,找到更多的经验和方法。
第三,惠民保险首创的风险共担共保模式,开创了保险业以行业之力承保的先河。这将是后续行业共保机构在健康保险推广中购买商业保险目录的一次尝试,从而带来更多创新产品。
回顾三年来惠民保险的“狂飙突进”,无不体现出健康险市场的新突破和新可能。也许未来的道路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参与各方精心培育和引导,健康保险行业将逐步走向良性循环,从而构建医疗保障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