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贺宏伟 贾宏博
春暖,花开。上午10点,当工间操音乐准时响起,阜平县大教厂手工业加工车间的过道上,工人们又迈着轻快的步伐开始跳操,脸上洋溢的笑容,像春天的花一样。
车间里的工人大多是易地扶贫搬迁小区的农民,2017年阜平春风树服饰有限公司入驻大教厂村建起了手工业加工车间,他们就陆续到车间工作,从农民转型为产业工人。
你可能想不到,“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44位小朋友在北京冬奥会上穿的蓝色羽绒服,就是出自他们之手。从学生校服到口罩、防护服,都从走出大山的他们指尖“诞生”。
阜平县共有易地扶贫搬迁小区39个,搬迁群众17714户53748人。搬迁,让生活在这里的群众开启了摆脱贫困命运的大迁徙,“楼上安家、楼下就业”,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在大山另一边,距离大教厂东50公里开外的史家寨乡庙台村也有一个手工业加工车间,刘善俊就是车间的一名普通工人。三年前,他们全家没花一分钱搬进冬暖夏凉的新楼房。
“现在一个月3000多元的工资,既能补贴家用,还能陪伴家人。”以前住“冬天灌风、夏天漏雨”土坯房的刘善俊,渴望富裕的热情高涨,靠双手把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搬得出、稳得住、还要能致富。”阜平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中,就已经充分考虑到搬迁后群众的收入来源问题,为搬迁群众量身定做配套产业,做到了产业就业全覆盖。
55岁的搬迁群众顾杰,每天吃过早饭,都要和妻子到小区旁边的史家寨香菇种植基地去忙活。他告诉记者,种植基地共建有香菇大棚41栋,每个棚年均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
这几年,顾杰每年都承包一到三个棚,从开始的“门外汉”到现在的种菇能手,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买了小汽车,还搞起装修,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顾杰所在的史家寨新区是阜平县易地扶贫搬迁小区的样板,这几年,通过打造食用菌、高效林果、规模养殖等产业,形成了“种养结合、绿色循环、现代集约”的产业格局。
“易地搬迁,搬出了幸福生活,搬出了产业繁荣。”史家寨乡乡长邢冲说,搬迁只是第一步,后续扶持更重要、更艰巨,“我们一定会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巩固住、拓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