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清:脚踏实地的奋斗者

  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七月骄阳当空,秦皇岛地质实习基地迎来一批头戴草帽、身背地质包的登山者,他们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的实习本科生,随带队老师们一起攀爬在这个地球赋予的“天然实验库”,感受着亿万年的地质历史进程,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

  王绍清是2021年第五届“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实习带队老师。看着身边的青春少年,他想到了二十年前的自己,从辽宁朝阳大平房高中考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地质工程专业,到秦皇岛地质实习基地实习,被壮观的地质构造深深吸引,对地质专业产生了浓厚兴趣。那时的他尚未意识到,这兴趣会成为他今后从科研教学的不竭动力。

  春风化雨,育一片桃李芬芳

  “我愿将所知所学毫无保留的教给学生,传承科学精神,弘扬学科魅力,在推动地质学发展的道路上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2011年,刚留校任教的王绍清说。

  从教十二年,王绍清有很多角色。他承担本硕博学生专业课,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做过班主任,长期担任本科生全程导师,指导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有自己的硕士、博士研究生。面对不同的学生,王绍清有不同的策略,“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希望能帮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大一下学期,王老师说要给我设立专属奖学金,只要期末平均成绩超过80分,就给我奖励。”2012级本科生龙同学笑着回忆道,“班主任的突然关注让我很惊喜。那个期末我‘赚’了王老师200元奖学金。”

  “我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他们正在经历的,都是我经历过的。我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告诉他们,希望他们少走弯路。”王绍清与学生的交流从来都不止于专业,还会说些题外话,比如煤炭工业发展史、行业内近现代典型人物的故事,和他自己在读书工作中的感受,不知不觉就拉近了与学生们的距离。这些题外话帮助学生们拓宽了视野、开阔了胸怀,让他们的学习目标更加具体。他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立志为国家发展建设贡献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工作后才发现,王老师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不管做什么,坚定的信念、清晰的思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让我们终生受益的财富。”王绍清第一届硕士毕业生黄帆说。

  看到学生们积极努力的样子,王绍清发自内心的高兴,为学生们付出,他不求回报,却总有惊喜。与学生的年龄差越来越大,亲切感却丝毫不减。在他的影响下,学生中有响应国家号召赴广西都安支教的,有携笔从戎、保家卫国积极参军入伍的,有毕业后义无反顾投身基层生产一线的,有留校工作教书育人的,还有满怀激情参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志愿者,他们每个人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行自己的责任,实现自己的价值。

  “双肩挑”的王绍清,在学校教务处副处长的岗位上积极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科研与教学工作的积累,让我更了解什么样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我把这些建议和想法说出来,希望可以为老师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

  言传身教,播撒知识的种子

  “强基础,敢创新、能实践”,这是王绍清培养学生的目标。抓住课堂,是他实现目标的第一步。

  “更好掌握知识的一个有效方式是让学生自己讲出来,给学生们发挥的空间,他们有压力也有动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这种理念更得到了验证,不管是线上课还是线下课,学生们都不敢懈怠,因为他们随时会被安排上“老师”的角色。

  王绍清上课方式灵活,板书、电子课件、多媒体动画等交替呈现,授课地点也常在普通教室、实验室等场所切换,他主导的《煤田地质学》慕课正在积极建设中……混合式授课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推动他不断探寻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手段。

  多年的不懈努力与付出,得到师生们的肯定。他是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是北京高等学校优秀专业课主讲教师,是全国煤炭教育工作先进工作者,获“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一等奖;他主讲的《能源地质学》课程被评为“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课程”;参与的多项教学成果分别获评“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二等奖等;参编的《煤田地质学》教材入选煤炭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2017年,学校主办第一届煤炭地学大赛,王绍清参与了整个大赛历时半年的筹备工作。“大赛筹备期间,我吃饭睡觉都在想怎么设置比赛项目和内容,全国16所高校师生参赛,这是我们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挖掘他们创新潜能、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的好机会,办好大赛有利于将学生们对煤炭地学的热情传递下去。这种紧张、亢奋的状态,从赛事启动一直持续到大赛结束,大赛闭幕后我才感觉到疲惫,这真是令我难忘的经历。”

  第一届煤炭地学大赛后,王绍清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有了全新的认识,以赛促学、科教融合,带学生们走出去、长见识,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第二步。

  王绍清结合自己主持或参加的多项教育部、北京市教学改革项目经验,立足于行业需求,积极为学校丰富实践教学和创新教学内涵出言献策。他指导学生参加实习、参与科研创新项目、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很多人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校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选中获奖。

  “要做的和想做的事情太多,一天24小时不够用。”常年奋斗在教学科研和教学管理一线,王绍清是忙碌的,但他相信自己可以做的更多、更好。

  乐事劝功,携理想与责任前行

  “树皮煤是我国特有的残植煤,这种煤中的显微组分-树皮体至今未得到国际组织的认可,我们要做的就是树立树皮体在国际煤岩学中的地位,这事关我国煤中这一特有显微组分的‘身份’。同时,我们团队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聚焦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立足煤基石墨烯的机理、性能及其应用这篇大文章,实实在在推进煤的清洁高效利用,这是国家赋予我们的科研责任,我们义不容辞地要去完成。”

  说到自己的研究内容,王绍清有些兴奋,这兴奋背后却是多少个披星戴月的伏案夜晚。科学研究是条寂寞的路,往往做了大半年的研究工作,也得不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他不气馁、不焦躁,一直记得20年前秦皇岛地质实习基地大山上那个对地质现象与成因充满兴趣的少年,他把对专业的热爱转换成前行的动力,坚信付出就会有收获,他要把工作做成事业,把中国的树皮煤介绍给全世界。

  “王老师对科学研究充满激情,他常说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五颜六色、高低起伏,粉煤光片中能看到深邃的星空。他带我们做实验、指导我们修改论文都特别严谨,一边鼓励我们大胆尝试,一边反复验证着实验数据,他对科研的态度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2012级硕士研究生姜迪说。

  王绍清从事科学研究,不仅坐得住,也喜欢走出去。在参与不同类型科研课题过程中,他深入企业了解社会需求,与不同领域专家交流扩宽研究思路,为自己的科研课题寻求更有价值和意义的研究方向。产学研结合、多学科交融,是他给自己设定的要求。

  2013年,他入选首届“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2017年,入选首届学校“越崎青年学者”,2019年起,兼任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煤岩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是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首批专家,是Journal of Modern Polymer Chemistry and Materials副主编、《煤炭学报》青年编委、《煤炭科学技术》青年专家学术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科学编辑(2019-2021)。多重身份让他有了更广阔的眼界和更敏锐的科研嗅觉。

  他先后两次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进行博士联合培养和访学,两个阶段的他有不同的感受,也发现了自己在研究思路上的优势与不足,更加笃定将树皮煤和煤基石墨烯研究深入下去的信心与决心。

  回头看,王绍清很惊讶自己居然做了这么多,他很满足,也愿意继续做下去。积少成多的成绩和学生们的笑脸是他最大的动力。疲惫时,他就去操场跑一跑、去球场动一动,回来后又充满干劲儿。

  王绍清给自己的定位是服务者,服务学生、服务老师、服务学校、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他用自己最朴实、最执着的付出,做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履行着一位青年教师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