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27日电:把握数字经济时代机遇,学者专家畅谈数字与现实融合新趋势。
新金融记者夏斌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9.8%。作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和“加速器”,数字经济的作用更加突出。产业数字化继续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数实融合新趋势”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举行,与会学者专家畅谈数实融合新趋势。
数字技术正在加速与实体经济融合,数字经济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经济形态。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认为,数字技术从一开始就与实体相结合。没有数据和现实的融合,数据就无法发展。
他说,在实践中,数字经济与生产过程的结合呈现出许多显著的特点:一是数字技术应用于实体经济并向数字经济转化需要三个关键要素:信息密度的增加、网络连接和空时间的优化;第二,数实融合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消费,下一个阶段是生产;第三,深度学习,区块链科技等。在数字和现实的融合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数字经济将成为未来的主导经济形态。数字经济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各个行业数字化的过程。现在要以数字化为目标,“以数字化为主导,以工业化为基础”,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抓紧把各行业切换到数字化轨道上来。中国经济数字化接近40%,要像工业革命一样衡量今天的数字化。
阿里研究院副院长安肖鹏结合上述报告表示,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为45.5万亿,由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部分组成。工业化数8.35万亿元,行业数字化数37.18万亿元。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数字经济本身就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融合正在从消费走向生产,科技公司提供的数字解决方案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认为,迄今为止成功的数字平台大多在消费端,无论是支付、网购、外卖、订车还是社交,都已经成长为拥有十几亿消费者的重要市场力量。现在技术开始走向生产端。
不过,他也提醒说,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进程仍然滞后,特别是与国际相比。其中有硬件问题,企业要衡量物联网硬件的成本收益;其次,数字化转型在一定意义上是企业结构和组织形式的变革。数字技术企业能否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是制造企业主动拥抱数字化、成功实现数字化的重要因素。
对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制造业比重下降的问题,刘世锦认为,制造业比重不应该下降太快,但也要避免只把“制造商品的部门”当成实体企业。事实上,这种实体在中国不仅不缺,反而过剩。现在实体经济真正有竞争力的,其实是已经数字化转型的企业。
樊纲建议,中国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现在的数字技术是生产性服务业。它将为谁服务?——服务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像阿里巴巴这样的数字技术提供商正在为制造业提供生产性的专业服务。这来自于长期的积累和不断的研究。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从平台经济的角度指出,平台将从整合消费者走向整合生产者。平台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追赶国际经济技术前沿的领域。以前这些平台主要是整合消费者。未来一个重要的新内容就是整合生产者,在不同的生产者之间形成不同的组合。
日前,阿里巴巴发布《2022数字与现实融合趋势观察》,为业界提供了数字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五大新趋势。这份报告指出,数字与现实的融合正在从消费走向生产,从餐桌走向土地;从大企业到中小企业,从数字化转型到自然数字化;与此同时,数字化和低碳开始孪生发展。
总的来说,数实融合呈现三个阶段:1.0时代,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简单叠加在一起,数字元素开始零星渗透到实体经济中;2.0时代,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引领发展出现在多个领域;3.0时代,所有行业都受益于数字技术的推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完)
来源:中新。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