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曾经托我找工作的朋友,最近请我吃饭。
聊天的时候他提到,以他的实力,当初本可以到更好的平台,拿更高的工资,可惜了。
朋友小明是个编辑,写医疗健康方向的文章,这一行企业其实很不好找编辑,既会写又具备医疗专业知识的人实在太少,而选择从事编辑这一行业的人,就更少了。
小明在老东家做了两三年,有成绩也有经验,以为可以跟老板谈涨薪,但没想到谈不拢,就主动走了。
后来他跟旧同事聊了才发现,老板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招新人,一直没找到合适的,直到把薪酬往上加了三千多,才勉强招到一个相对还可以的,而小明当初想要的提薪幅度,也才一两千而已。
我翻了翻他们的公众号,发现新人接手后,阅读量连之前的一半都没有,后面偶尔有一两篇还过得去,但远不到小明的水平。
不知道是小明吃亏,还是老板吃亏?
辞职之后,有点存款的小明给自己放了一个月的假,天南地北的玩,还因此错过了一两个很不错的面试机会,直到存款花得差不多才开始着急,跑来找我帮忙。
因为这头没工资入账,那头房东又催缴房租,吓得他也不敢挑了,一遇到能谈拢的就直接答应,为了提高通过率,他还主动降低了预期薪水。
离职,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损失。
对于企业,对于员工,都会产生难以避免的离职成本。
接着,舆论纷纷一边倒,都说国企领导当初批辞职申请批得那么痛快,真出了事才发现原来损失了一名大将。
但后来研究所又公开声明,说文件夸大了张小平的地位和作用,他其实没那么重要。
孰真孰假?作为局外人,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其实很难了解到内情。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张小平这个人是真的牛,70篇被收入期刊的文章,不是谁都有能力做到的。
以前听一位职业规划师说,她一半以上的客户,离职都是冲动的结果,离职前没规划,离职后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搞到最后钱没有,好公司也错过了,这才找到她面前来求助。
她说:离职要三思,思存款,思能力,思机会。
以上三点都没有就别冲动,不然吃不了兜着走。
除非有不可抗因素,否则“离职”是一个需要好好准备的事情。
首先,离职的钱,你攒够了吗?多少钱才算够?
有机构在网上进行过“裸辞准备金”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7%的受访者会存够1~3个月的当地平均工资,20%的人会存3~6个月,还有15%的人会存够一年以上才敢裸辞。
你找一份工作的要多长时间?或者手上拿着多少钱才能给你足够的安全感?结合一下自己的实际情况,参考一下这份调查问卷,可能会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如果这些事都没想明白,那么折中选择,存够半年的钱会相对保险。
其实,不管是招聘还是求职,都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如果个人和企业的能力和需求不匹配,就算依然凑在一起也不过是彼此凑合。
但,如果平台需要这样的人,而员工正好具备这样的能力,结果最后还是一拍两散,背后的问题就值得深思了……
猎多多,精英人才求职招聘神器。
一键约面,急速入职!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