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历史上,每一个伟大时代的觉醒,总是基于技术对生产力的变革。如果说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最大程度释放社会生产力,那么区块链技术无疑对生产关系进行了改革。
故而,与其把“区块链”称作是一项技术,不如说是一个时代。这个由区块链主宰的时代,正在觉醒。
蛮荒与启蒙
2008年10月31日,整个世界尚处在次贷危机未消的余波中无奈地喘息之时,一个名叫中本聪的人发布了题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的文章,后来人们把它奉为“创世论文”。
从比特币创世论文发布的2008年到2013年,都可以称之为区块链的蛮荒和启蒙时代,此时的BTC还没有进入大众的视野,人们对这个新的名词也没有过多的关注,甚至难以想象它能够在未来十年产生巨大的财富效应。
后来成了行业大佬的这批人,便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接触比特币,开始接触区块链的圈子。
那些年:
币安和OK还没诞生,何一还在卫视当主持人;
李笑来往返于车库咖啡为比特币传道;
骄傲的BM与中本聪互怼;
卖牛肉的郭宏才偶然识得比特币,从此成了信仰者。
那些年:
给博客写文章赚取比特币,仍是少年的V神正忙得不亦乐乎;
吴忌寒和科幻作家长铗创办巴比特后,又与詹克团着手筹备比特大陆;
尚在美国读博的鲁斌参与了比特币的挖矿和投资;
受政策影响,廖洋阳在挖矿芯片的创业上一筹莫展……
同样是那些年,比特币问世不久后,惊人的造富效应吸引了一群信仰者,这个圈子相继出现了莱特币、狗狗币等一系列币种。
由于这个时期无论是“比特币”、“挖矿”以及“数字货币”,人们都知之甚少,相关信息只会在小众圈子里传播,所以我们把比特币诞生至以太坊出现前的阶段,称之为“蛮荒与启蒙”时期。
边界与秩序
2013年,在撰写一系列文章中受到启发,V神提出了Ethereum Virtual Machine的概念,Ethereum中文版的白皮书由巨蟹和咕噜联合翻译。从此,Ethereum确立了“以太坊”这一中文名。
以太坊的出现,极大方便了智能合约的开发,它提供了ERC系列标准,把加密世界从纯粹的炒币时代引入智能合约时代,也可以说是从币的纪元跨入链的纪元。
随之而来的ICO火热时期,ETH市值暴涨,迅速成为仅次于BTC的第二大公链项目。以太坊的成功,迅速吸引了不少追随者。基于ETH上的项目接二连三诞生,一些不法分子开始打着“区块链”、“下一个BTC”、“下一个ETH”的名义进行非法集资和违法犯罪活动。
长期监管空白的领域,成了非法者的聚集地,他们大肆收刮民众钱财,进行洗钱活动,此举导致的泛金融领域混乱最终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2017年的“94事件”,让不少项目市值一夜间腰斩,有的甚至一夜归零。
区块链底层技术尚不成熟,ICO被明令禁止,使得公链方向成为行业新一轮探索的突破口。
在2016-2019年三年时间里,主打“公链”概念的项目不胜枚举,但在经历了竞争激烈的阶段后,沉淀下来真正做成公链项目的,没有出现重大暴雷问题的,屈指可数。
区块链这个高速更新迭代的领域,无论是什么项目,想要活下去,生态体系的建立,是不可或缺的。谁掌控规则,建立了秩序,在边界的尺度上拿捏到位,就能得以发展——这是无数公链项目发展的共识。
所以,公链竞争,本质上是生态和规则的竞争。
这一时期,做大做强的项目,莫不在生态的建设上展现出了强劲的活力:
ETH提供ERC、EIP标准协议,币安发布了Binance Cloud并进军稳定币领域,火币发布Huobi Cloud并进军稳定币领域,波场发布了TRC标准后同样进军稳定币领域。
公链从博弈到厮杀,从大热到冷却,不到两年时间。
纵然一些公链在这一阶段逐渐巩固了地位,而且“94事件”初步为以后区块链世界秩序的建立设定了边界,但这不意味着这个行业已经进入成熟的发展阶段,尤其是秩序的建立还需要相关法规的落地。
故而,从2013年V神提出Ethereum Virtual Machine概念到未来相应法规落地的阶段,我们把它称之为区块链“秩序与边界”时期。
生态为重,既成共识。整个行业都会朝着它去努力,于是就催生出了UGC、dApp、Defi、NFT、DAO、DAC等一系列细分领域。
虽然说区块链是价值互联网,是信息互联网深度发展的产物,但这不意味着照搬互联网那一套生态体系标准就能够很好地建立起稳固的区块链世界。
所以关于区块链世界的生态建设,咱们不妨从生态系统最原始的概念来理解。
任何一个闭环的生态系统都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除了环境因素是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难以扭转的因素外,如能理解并找到其余三点如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生态建设中的具体场景,便能乘风借力,抓住下一个时代的风口。
突破与崛起
纵然当前我们处在互联网时代和区块链时代交替的风口上,但可以预见:5G、物联网、AI、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会把社会生产力提升到极致。
不同时代的生产力必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故而,下一个十年,是区块链的觉醒时代。
那么,区块链行业各细分领域应该如何发展自己的生态,建立自己的体系,进而更好地去迎接下一个十年呢?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里面的三者关系,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问题来阐述:
1、为什么币安、火币能够成为行业巨擘?
交易所方面,币安从2017年创立到现在,不过两年多时间,各方面却非常亮眼。火币自2013年5月创立至今,相比于币安,俨然是一个老牌交易所。
但现在无论是币安还是火币,仅仅用“交易所”一词已经难以很好地诠释它们的行业地位。交易所能够成为行业生态中的头部,与我们进入这个圈子的交易刚需有莫大关系。
交易是人们在区块链领域的刚需,交易所既是满足这种刚需的平台,提供各项目代币交易端口的服务方;
交易所为自身平台币提供消耗场景——比如使用平台币作为抵扣手续费,本身就是赋予了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角色。
交易所本身在生态体系建设过程中缺乏分解者的角色,于是捣鼓了一个“回购销毁”的举措。这样一来,交易所完成了生态建设中的三重场景。只要生态体系实现闭环,哪怕受到环境影响,业务上也不会出现太大问题,币安便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所以说,币安和火币能够成为行业巨擘,跟生态建设的日趋完善以及生态系统的闭环息息相关。
很多二三线交易所如果不明白生态系统背后三重场景的关系,哪怕在一些战略举措上跟进币安和火币,也很难出现“币安效应”和“火币效应”。
2、为什么币乎、力场等内容社区短期内很难出现大行情?
自2017年以后,进入这个领域的人逐渐多了起来,由于行业的认知门槛过高,人们迫切需要沟通交流的平台。于是,像早期的币车、向北社区、支点、币众等一系列内容社区诞生了。
但时至今日,还活跃在这个领域中的,莫过于币乎、力场和财路这三大平台。有人认为他们难以出现大行情,可能跟流量有关,只要提高了流量,一切问题都能解决。
对此,骆驼不完全苟同。如果流量小的话,便无法诞生像币安、火币这样的巨头。那些倒下的如币车、ONO以及向北社区也好,仍在苦苦挣扎的如支点、币众也罢,生态框架没有搭建起来,体系无法闭环,场景缺失,最终失败。
从生态系统的维度来考虑,UGC平台较之交易所,目前更容易适应环境,这是优势。
但是UGC平台本质上是内容和token的生产者,读者是token和内容的消费者,token的消耗场景缺失,缺乏了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况且,如果不能做到APP高频次的打开率,仅仅依靠发文、看文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是线性的,无法达到闭环效果。
生态系统无法闭环,体系就无法高效运转,体系中缺乏“分解者”,只会让token持续通胀:币多了,反而越不值钱了。
目前,币乎在改革的进程中稳步徐行,力场则在提升产品用户粘性上不断发力。
未来,无论是币乎还是力场,谁能够完善生态体系的另外两重场景——消费者和分解者,谁就有希望引动大行情。
当然,贯穿在整个体系中的流量,也不容或缺,它与体系的完善程度是息息相关的。这边是为何多数公链初步建立起了生态雏形,却最终败在了流量上面的原因所在。
3、为什么越来越多项目努力朝着规则、协议上面去发展?
当然,如果能够屹立在行业顶端,掌控标准制定权,便能实现降维打击,以上一切关于生态系统的维度将不再适用。
在2020年中,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如ETH、TRON、EOS等大项目外,一些体量小但不容忽视的项目也在努力朝着规则、标准协议制定角色的目标去发展。
比如说Nervos CKB、IOST、Hyperion以及FIBOS等等。
以上项目中,FIBOS较为特殊。它始于EOS上的侧链,自项目宣布脱离EOS至今,将近一年时间,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双生态系统、创造和发展区块链应用生态的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双生态系统包括DeFi生态和FIBOS生态。
由于整个行业在商业价值的落地上仍然处在探索期,尤其是行业规则和协议的制定上,相对而言还有很大的空白区域,小项目无法跟大项目在既定的规则里相互竞争,只能另起炉灶自成体系。正如ETH的ERC和EIP标准协议一样,引发的行业效应是巨大的。
举个例子,一切基于ETH框架和规则上发行的项目以及项目方建立的生态,都是ETH生态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提供框架规则和标准协议,是站在更高维度上建立自己的生态体系。
区块链行业走过了十一年,仅仅从“蛮荒与启蒙”时期走到“边界与秩序”时期。
随着底层技术的发展、政策风口的引导,希望下一个十年,我们都能共同迎来“突破与崛起”时期。届时,我们所处的时代,谓之“区块链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