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7月28日,张江高科技园区正式开园,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
三十年潮起潮涌,张江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上海建设发展,披荆斩棘、创新发展,从默默无闻的郊区小镇,茁壮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三十年来,张江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在创新领域深入实践,实现从零到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迭代发展。
伴随着科学城扩区提质,面积扩大到220平方公里,新的宏伟蓝图正引领张江昂首迈向新时代:以“开拓之城”“创新之城”“奋进之城”“梦想之城”“宜居之城”之姿,围绕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的总体目标,服务于全市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服务于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建设“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的国际一流科学城。
每一次飞跃都是大胆试出来、闯出来的
开拓之城兼具科学性和革命性
“徕博科在全球100多个国家都设有研发机构,但能实现多部门对一项工作进行联合监管的,只有在这里。创新举措下,两年来公司所需的大量进口人血制品在‘白名单’制度下正稳定为开展新药研发提供有力的支撑。”徕博科医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法规经理褚以闻,最近正忙着向联合监管机制申请新一批从美国进口人体血清制品的工作。
褚以闻介绍,自从纳入首批试点“白名单”企业后,徕博科医药近一年来向联合监管机制申请的生物制药研发所需的特殊物品进口量大幅增加,源于政策的支撑,越来越多的生物医药企业选择与其合作,在上海浦东特别是张江实验室中进行新药研发。
2020年7月,上海海关和浦东新区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公告,由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牵头,上海海关及浦东新区商务委、卫健委、市场监管局等10家单位组建出入境特殊物品安全联合监管机制,在优质诚信企业中开展试点,形成了出入境特殊物品试点企业名单,即“白名单”。
由此,各部门从原先各自监管转向全链条联合监管,也让“企业围着多部门转”变为“多部门围着企业转”。“白名单”企业可提前将未来半年或一年的进口计划提交“入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数据化系统”,变过去“批批提交申请”到 “一口气把要求提完”。
目前徕博科服务的客户内中国医药企业占比已超过50%。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带来的机遇,让作为全球布局的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公司——徕博科也力求在国内业务更接地气,希望和中国创新企业一起奔跑,而在张江落地的一系列改革举措,让徕博科深刻感受到优越的营商环境,逐年加大了在此的投入,包括了2019年在张江设立了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的上海研发中心等。
“以落地的‘白名单’举措为例,各个政府部门施行联合监管,张江有这样的决策去做这样的创新,非常有勇气。”褚以闻说。
张江每一次飞跃都是大胆试、大胆闯出来的,改革就是着力打通创新链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三十年来,张江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已经探索了一套符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制度体系。
2020年5月,《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正式实施,成为全国首例科技创新地方立法,条例中设独立章节,明确“聚焦张江”,推动张江科学城与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张江高新区联动发展,为张江科学城改革创新提供了法律依据。
近年来,张江率先践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颁发了首张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率先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率先探索形成集成电路保税监管模式,率先试点外籍人才口岸签证、外国毕业生就业等政策。依托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形成了“1+1+X”政策创新体系,发布了《浦东新区推进张江科学城创新发展实施意见》(张江“20条”),引领核心技术新突破、发展产业新集群。
“深入开展制度创新,打造改革创新发展新标杆,张江已开展一系列改革试点,推动国家药品审评长三角分中心、国家医疗器械审评长三角分中心落地科学城,新药、器械审评沟通做到零距离;建设全国首批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发明专利审查时间从3年缩短到3个月;建设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物品通关时间从2-3个工作日缩短到6-10小时;推动全国首个生物医药特殊物品进境联合监管试点。”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科技服务处处长胥喆介绍说。
汇聚约2.3万家企业、从业人员约50万
是创新策源之城
亦是产业蓬勃发展的奋进之城
陶闯是一位“老张江人”,他创立的PPTV曾达成当时互联网历史上最大单笔融资。2015年,他创立了维智科技,现下正在张江做一件新创举——构建“元宇宙城市空间”,希望展现更多“张江”的面貌,让世界看到不同的张江。
“张江目前已汇集所有跟元宇宙相关的产业链,从芯片、云技术、AI直至硬件设备等,可能是全国最全的生态链,在张江形成元宇宙的高地应是势在必得。”陶闯说。
富有想象力、创造激情、冒险精神的人才是张江最宝贵的财富,张江以产业聚人、以事业留人。从“科技”向“科学”延伸,科学特征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科学大设施已建成向世界开放,越来越多的顶尖科研机构正扎根壮大,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自由探索。
张江科学城已建、在建和规划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到12个。上海光源开放运行13年以来,开放共享率居全国首位,国内外科学家利用上海光源和蛋白质研究设施创造了众多科学新发现和重大产业创新成果。
根据最新进展,光源二期首批线站已投入试运行,将进一步扩充用户接待能力。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成功实现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并创下脉冲峰值功率的世界纪录。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和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实现“水窗”波段全覆盖,标志步入国际先进行列。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加快建设。张江已初步形成我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将成为光子领域国际科研的关键链接枢纽。
三十年来,张江科学城汇聚了约2.3万家企业、1800家高新技术企业、179家外资研发中心,从业人员约50万,企业总营收突破万亿,呈现年均10%以上的高增长态势。
在浦东着力打造的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集群上,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优势加速显现,集聚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企业约500家,已成为目前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最集中、综合技术水平最高、产业链最齐全的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集聚1500余家生物医药创新主体,超过7万生物医药从业人员,已成为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机构集中、创新实力强劲、新药创制成果突出的全球创新引领高地;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加速形成,形成从硬件层到应用层的全链条人工智能产业自主研发生态,集聚600余家企业,已成为顶尖AI巨头集聚地。
如今,上海数据交易所已落户运行,阅文集团、喜马拉雅等文创企业蓬勃发展,张江人工智能岛已建成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示范区,张江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机器人谷、金融数据港等产业园区发挥集聚作用,为张江产业发展带来新动能。
人气、烟火气越来越旺的宜居之城
让每个“梦想家”
拥有
获得感、归属感、自豪感
在张江高科技园区正式成立的第三个年头(1994年),一则不起眼的信息透露出不同寻常的信号。浦东新区交通地名规划方案写道:“张江高科技园区,将根据中外著名科学家及一些高技术名词来命名,如‘祖冲之路’。”
当时,张江规划布局了18条以古今中外科学家命名的道路。国内外科学家各占一半,东西向道路以中国科学家命名,南北向道路以外国科学家命名。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张江高科技园区这种做法不仅在上海,在全国的开发区中也实属少见。
在这片区域内,“先行者”“探索者”辈出:1995年,国家主导的909工程立项,中央与上海共同投资建立了华虹微电子(后更名为华虹集团),在张江建立了八英寸晶圆厂,项目投资金额高达100亿元,这在当时也成为我国电子业有史以来的最大投资项目;2000年,张汝京带领300多位半导体从业者和100多位“海归”来到张江,成立了中芯国际,张江集成电路也迎来了黄金十年;1994年,常兆华作为政府特邀的25位海外学者之一回上海看看改革开放的变化,来到了浦东张江,四年后1998年他在张江创立了微创医疗,目前已是全球领先的创新型高端医疗器械集团。
敢于做梦、无惧失败、勇往直前,是无数张江创业者的重要特性,也是张江的魅力所在。今年是“叮咚买菜”创始人梁昌霖在张江创业的第20个年头。他曾说:“我的创业史亦被打上了张江的烙印。”
2017年,张江科学城规划获批,总面积95平方公里。张江开始从“园”向“城”转变,增加了更多城市功能,学校、医院、商场、住房、绿地等生活配套加速建设,人气、烟火气越来越旺。
在张江,不仅有鳞次栉比的产业园区、繁忙热闹的办公楼,也点缀着一个个温馨文化空间。从张江当代艺术馆到张江科学城书房、张江戏剧谷,再到张江科学会堂、张江科学之门、张江现代文化公园……一座座科学人文地标建筑矗立而起,让张江的每个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精神得到放松与享受。
对张江人而言,科学城书房的灯,点亮的不只是他们的求知欲,还有梦想;对张江建设者而言,构建一座城市功能完善的宜居之城,是对全球英才愿意在此启航梦想的最好回应。
三十年前的远大理想和长远布局,决定了张江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等领域的领先地位,成就了张江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标杆地位,助力张江成为国内首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站在新的起点,面积扩大到220平方公里的张江,将建设一座“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的国际一流科学城,让每一个主体在张江创新创业有获得感、归属感、自豪感。
来源:浦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