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份全景呈现全球益生菌产学研发展动向的年度报告不负众望。7月14日,在“2022天猫国际第四餐微生态创新大会”上,《2022全球益生菌产学研发展动向白皮书》正式发布。继去年首次推出《2021全球益生菌产学研发展动向白皮书》后,这是热心肠研究院联手天猫国际又一次为益生菌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贡献的重要指导性报告。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在推荐书序中所言:“这部白皮书是对过往益生菌研究和产业工作很好的总结,相信会成为益生菌行业工作者重要的参考材料。”本次特别整理发布热心肠研究院《肠道产业》主编蒋刘一琦在会上解读该白皮书的主题演讲图文实录,以飨读者。关注肠道产业公众号,后台发送“2022白皮书”,获取PDF全文内容。
各位嘉宾、各位与会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热心肠研究院的蒋刘一琦。去年我们首次联合天猫国际发布了《2021全球益生菌产学研发展动向白皮书》,今年我们再度联合发布了2022年的版本。今年的白皮书内容依然非常重磅,相信每一位在现场的朋友们,已经在您的手提袋中摸到了这本厚达180多页的白皮书。今年的白皮书我们共计撰写了10万多字,五大章节,七大亮点。第一章,我们介绍了微生态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进程。第二章,我们着重围绕2021年的科学研究做了一系列的解读。第三章,我们关注产业动态,对一系列的热点趋势进行了剖析。第四章,我们联手专业咨询机构凯度,发布了中国益生菌消费者行为洞察报告。第五章,我们首度发布《天猫国际益生菌及灭活技术规范》。今年的白皮书有七大亮点:第一,聚焦前沿科学,盘点了2021年益生菌领域的10大进展。第二,关注临床研究。临床研究是益生菌转化的重要一步,我们在白皮书中剖析了一系列关于益生菌的临床热点问题,包括究竟哪些疾病最热门、哪些菌株最热门。第三,剖析中国以及其他地区的益生菌监管动态。行业内人士都知道,过去1年益生菌领域中国发布了非常多的法规、团体标准。第四,系统性分析专利布局,剖析产业链上游的全球格局。第五,整合市场数据,指明益生菌补充剂的9大升级方向。第六,首次汇总全球在研的活菌药数据,解读全球药物研发态势。第七,奉上一份非常完整的不同赛道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报告。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会着重针对于第二章科学研究、第三章产业部分,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大家可以从幻灯看到,2021年全球益生菌研究继续高歌猛进,中国依然位于榜首。虽然从1900年到现在的总量上,我们可能还略少于美国,但最近几年我国一直保持着全球年论文总发表量第一的位置。在高被引方面,中国也是在稳扎稳打地向前走,已经位居全球第二。我相信,大家都一定非常好奇中美的差距。2021年美国益生菌文章的年发表量甚至略低于前年,可以看到美国的益生菌研究已经进入到稳定期,而中国还在蓬勃地向上发展。具体到益生菌高水平文章年发表量,中国也是在不断地前行,跟美国越来越接近。相信在学界和产业人士的努力下,未来中国益生菌的科学研究,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将比肩甚至超越美国。在高被引方面,也可以看到中国的统计数据也与美国基本持平。大家一定也很关注学术机构在其中的具体贡献。江南大学不仅是国内知名的益生菌研究的学术机构,也在领跑全球,成为2021年益生菌研究发表量最多的机构。除了江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高校也非常具有研究实力。在中国之外,也可以看到伊朗、印度等国家也在蓬勃向上发展。总体凸显出亚太地区对于益生菌的研究热情之高。可以看到,近年益生菌研究越来越多地发表在公认的高水平期刊,包括《Science》《Nature》等。白皮书盘点了2021年的10大进展,其中第一个是癌症辅助治疗,第二个是炎症性肠病,此后依次是代谢性疾病、呼吸道疾病、肾脏疾病、衰老相关疾病、脑部疾病、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工程菌以及封装和递送技术。在癌症方面,很多初创公司都在关注益生菌是否能改善患者对免疫疗法的应答效果。在炎症性肠病、代谢性疾病方面,非常多的益生菌已经初步应用于临床。受到疫情的影响,不少研究探讨了益生菌能否干预或者改善新冠预后,能否通过强化免疫力抵抗新冠。在肾脏疾病方面,2021年,中国科学家在《Cell metabolism》上发表了干酪乳杆菌Zhang治疗肾病的研究,提供了一些临床证据。期待未来在更多领域看到益生菌的转化应用。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工程菌也成为一个新热点。通过改造益生菌,来加强益生菌的疗效,或者将其作为载体靶向递送药物。下面讲一讲临床方面的进展。2021年,临床试验研究发表量达165篇,中国、伊朗、美国是主要的研究力量。中国方面的临床研究,主要是江南大学、中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青岛大学和南昌大学等研究机构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在座的各位可能会问,这100多篇研究到底关注了哪些临床问题。居于首位的依然是肠道健康,包括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还有功能性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腹泻、便秘。在其他方面,主要是糖尿病、肥胖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大脑健康、口腔健康也成为近期的关注热点。在菌株配方上,多菌株更受偏好,有60%的临床研究采用了多菌株。但并不是说越多越好,60%的多菌株研究中大部分选择了2~3株。这是为什么?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菌株益生功效具有菌株特异性,但是太多的菌株一方面可能会给生产、包装等过程带来挑战,另一方面菌株之间也有可能存在拮抗作用。所以整体来讲,现在的临床研究更倾向于选择2~3株的状态。具体到临床研究中最热门的益生菌菌株,我们罗列了Top3:第一个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鼠李糖乳杆菌GG,第二个是乳双歧杆菌BB-12,第三个是罗伊氏乳杆菌DSM17938。我们看到,有很多研究都在探究这些益生菌“老朋友”的新功能。2021年的临床研究还凸显出“益生菌+X”的新趋势。除了益生菌,还会探索添加益生元,也有尝试添加维生素及矿物质,或者不饱和脂肪酸,从而发挥更强或更多的功效。而且在载体上也有一些变化,不再是纯粹的膳食补充剂或者药物成分,也会在药膏、奶粉等更多产品里加入益生菌。接下来,我们进入到大家更关注的产业部分。2021年,全球益生菌市场继续稳步发展。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的数据,2021年全球益生菌市场规模达到581.7亿美元;预计2021年到2030年,会以7.5%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到2029年,有望看到全球益生菌市场突破千亿美元大关。我们可以看到,亚太地区占到全球市场的44%,已经远超过北美加上欧洲的市场份额,再次凸显亚太地区对益生菌的热情高涨。分析我国益生菌市场蓬勃发展、前景可观的现实,白皮书给出三大重要因素。第一,政策环境。一方面,“健康中国2030”的推出,一系列营养相关政策的落地,都支撑起营养大健康产业。最近发布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再次强调了国民营养需求的重要性,强调了国民健康的重要地位。第二,科学研究。它为整个益生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力。第三,消费者。根据“Probiotic”全球谷歌趋势指数变化,不仅中国,全球消费者对于益生菌的关注度都在持续增加。接下来我们分析下益生菌产业链,其实可被细分为4大环节。前两个环节属于上游,主要是工厂,关注的是益生菌创新和研发;后两个环节属于下游,主要是品牌方,关注的是配方以及销售、营销。首先,我们来看下上游环节。从专利情况来看,近些年专利授权和申请数量都呈现下降趋势,这跟益生菌领域的蓬勃发展似乎相互矛盾。其实不然,这说明益生菌基础技术逐渐成熟,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创新难度正不断增加。只有加强研发高附加值技术专利,才可能助力企业的良性发展。进一步分析专利类型,我们发现发明专利占比超过九成,且更多聚焦于微生物本身,或微生物相关成分。由此显示,整个益生菌行业的核心仍然是菌株创新基础上的产品创新。从国家层面剖析,中国在数量上已位居全球第一,远超美国。2021年中国专利数量出现小幅下降,再次印证国内竞争的激烈程度。但是我们相信企业会勇敢地继续前行,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产品。在上游菌种不断创新的助力下,益生菌下游应用日趋多元化。就传统乳制品而言,我们欣喜地看到:活菌数不断提升,添加益生元等新配方,以及在成熟益生菌的基础上探索研发新的益生菌。在普通食品和饮料市场,我们收获了更丰富的产品类型,有巧克力、坚果,有咖啡,还有气泡水等。在膳食补充剂领域,根据凯度给出的数据,2021-2024年市场规模不断攀升。通过对益生菌膳食补充剂的消费者人群画像,我们看到女性已经成为主导力量。其中,一/二线城市女性是膳食补充剂消费的主力军。从性别和家庭情况来看,主要为18~45岁,有孩家庭占比达到50%。这一点我自己也深有体会,身边不但有人询问“自己应该吃哪个益生菌”,也开始咨询“应该给我家的孩子或老人买什么益生菌”。从购买情况来看,每年大概购买1.6次,每年消费200元左右。在购买途径上,也不再只是线下,天猫国际等电商平台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有品质保障的购买渠道。最后谈一谈离我们既近且远的活菌药(LBP)。根据热心肠研究院对于在研数量的公开数据统计,美国一马当先,中国紧随其后。事实上,在FDA出台LBP定义之前,中国就已有符合该定义的药物,如大家熟知的培菲康。近年,关于LBP的好消息层出不穷,不少已进入二三期研究。比如,Seres Therapeutics、辉凌制药已经获得了3期阳性结果,已经或正在向FDA提交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在热点方向上,大家不仅关注疗效已被肯定的艰难梭菌感染,也积极探索癌症辅助治疗、炎症性肠病、特应性皮炎、糖尿病等。近年,诸多大型药企,像辉瑞、葛兰素史克、武田制药等也均陆续跻身这一赛道,纷纷与微生物组企业联手。今天的介绍到此结束,感谢参与本次白皮书创作的所有人。电子版白皮书将于7月15日上线热心肠研究院《肠道产业》公众号,欢迎大家关注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