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国互联网行业之母,创立的公司,却倒在互联网起飞前夜

核心提示放眼望去,如今的中国互联网行业,数得上名的企业家都是男性。可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瀛海威的创始人,名叫张树新,性别女,堪称是“中国互联网行业之母”。张树新是东北抚顺人,1963年出生。小时候,她读到了第一本和未来有关的书,叫《小灵通漫游未来

放眼望去,如今的中国互联网行业,数得上名的企业家都是男性。可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瀛海威的创始人,名叫张树新,性别女,堪称是“中国互联网行业之母”。张树新是东北抚顺人,1963年出生。小时候,她读到了第一本和未来有关的书,叫《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本书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传记作家叶永烈在1961年写的科幻小说,出现什么电子表、太阳能灯,还有长着四条腿,可以轻轻松松爬山或者过河的汽车。这给年幼的张树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来科学会给生活带来这么大的改变,那么随着科学的进步,未来又会发展成什么样呢?

抱着这一份对科学的好奇和热情,1981年,张树新考进了中科大的化学系。她希望,自己能成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在大学里,张树新刻苦努力,表现优异,还成了中科大历史上第一位女学生会主席。可是五年下来,张树新突然发现,其实自己的个性,并不适合当一个化学家。她爱自由,爱幻想,喜欢新鲜的东西,更喜欢搞事儿。于是,毕业以后的张树新没有随大流地出国,也放弃了继续读研究生的机会,而是直接抛弃了化学老本行,跑《中国科学报》当了一名记者。工作3年后,张树新已经称得上是《中国科学报》里最好的记者,可是她又跳了槽,跑中国科学院去了。在中国科学院,张树新大开眼界。她从事的是企业策略研究方面的工作,目睹了北京中关村奇迹一般的崛起和无数企业的创业神话。于是,又过了3年,也就是1992年,在一片下海创业的热潮中,张树新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机关单位,创立了自己的公司。1994年,张树新到美国发现了神奇的互联网。

可以说,当时的互联网,就像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这一年,美国的上网人数也就100万人,而中国呢,更是才刚刚用一根64K的国际专线加入了互联网。各位,才64K的专线,什么概念?今天大家用的宽带,那怎么着都得100兆起步吧?比64K多出1600倍。在那会儿,已经是让人们喜出望外了,大家还给它起了个名儿,叫“信息高速公路”。张树新迫不及待地想要到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上去逛逛。她给自己的公司起了一名,叫瀛海威,就是信息高速公路的英文information highway的谐音。二、 中国的“信息高速公路”1995年初,张树新走进中国邮电部,申请做互联网服务。

申请是通过了,张树新是到底应该要提供什么样的互联网服务呢?她也不知道。最后,她决定,依葫芦画瓢,张树新照着“美国在线”这家公司在当时的模式,建了一个网站,叫“瀛海威时空”,挂在中国科学院的名下,这是当时中国唯一一个面向普通家庭开放的网络。

“瀛海威时空”的用户需要先注册登录,再缴纳一笔入网费,就可以自由地阅读电子报纸,在论坛里面发言,使用网络聊天室,甚至随时随地都能去外网上看看国际消息。很快,在那个互联网领域还是一片蛮荒的年代,“瀛海威时空”横空出世、一炮而红,在互联网玩家里面的知名度直线上升。可是,1995年,全国上下的网民数量,充其量也就一万。作为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瀛海威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启蒙老师的角色。1995年底,瀛海威在北京中关村附近竖起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中国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向北1500米处,正是瀛海威刚开办的网络科学教育馆。所有人都可以到这个科教馆里面,免费地使用瀛海威网络,免费地学习网络知识。

尽管困难重重,张树新始终斗志昂扬,她利用自己曾经的媒体从业资源,在各大新闻媒体开设专栏,一遍一遍地给人们普及网络知识、传播网络文化,同时也一遍遍地告诉大家:中华民族想要实现崛起,信息产业是一个重要的机会。可以说,很多中国老百姓就是跟着瀛海威,才开始走进互联网世界的。而在这个过程中,瀛海威和张树新也收获了自己应得的鲜花和掌声。当时的张树新相信,自己在一个对的时间,做了一件对的事情。可让她自己也没想到的是,仅仅两年以后,她就改口了。她说:“1994年底到1995年初,我们走入IT行业,是一种不幸。”三、烧钱项目夭折瀛海威收获了中国第一代网民,成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巨头。在那个网络才刚刚兴起的年代,甚至有人一度就以为,瀛海威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就是瀛海威。可是,当实实在在地谈到钱的时候,瀛海威的短板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了。首先,它的野心太大,什么都想干,而且不计成本。从基础设施到内容平台,从影音游戏到社交论坛,瀛海威是什么都做,甚至还创造了自己的虚拟货币,想要涉足电子商务。放到今天来看,那就是一个“中国电信+新浪+腾讯+淘宝商城”的巨无霸,那得烧多少钱。张树新就给员工们画大饼,说:大家要振作,不要气馁,互联网时代马上就要到来,我们马上就能赚钱。可是,直到1997年,全国拨号入网的用户数量,也才区区25万人,“瀛海威时空”的注册用户呢?到1998年才6万。

第二条,张树新记者出身,向公众搞宣传,那是很在行,所以才能在刚创立的一年里面开门立户、首战告捷。可是一旦到扎扎实实地要面向用户搞经营的时候,张树新就不合格了。所以,瀛海威上马的项目不少,可一个个都是拍脑袋决定的,没有任何商业逻辑可言,也一点都不讲市场规律。

比如,1997年,香港马上回归,三峡工程快要开工,十五大就要召开,有人就建议了,说今年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我们何不抓住机会,做一个“网上延安”?张树新一听:好创意!把延安的历史、现实还有人物故事放在网上,又有社会意义,又有商业价值,这就是瀛海威今年的头号重大工程!在接下来,张树新写通告、开新闻发布会,把这件事闹得是沸沸扬扬。员工们为了这个项目是狂热加班、挑灯夜战,一共做了200个网页、500幅图片,写了10万多字,结果“网上延安”上线以后,点击率却几乎是0。也是,互联网的世界那么丰富多彩,大家上网干嘛的?娱乐、消遣、交朋友来的,谁上网是为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像“网上延安”这样的战略失误,瀛海威犯了不止一次,交了不少学费。可是花不花钱的,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这体现了瀛海威最致命的一个弱点,那就是:它虽然是中国最早的互联网企业,却根本就没有互联网思维。四、企业缺乏用户思维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最早是的创始人李彦宏提出来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互联网思维里边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那就是用户思维,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而这也恰恰是瀛海威所欠缺的。比如瀛海威的联机服务是收费的,可是整个互联网环境是开放自由的,信息交流畅通无阻,那谁还愿意来你这儿呢?再比如瀛海威用的通信协议,还有打开网站用的浏览器,都和大家最常用的网络标准不一样,用起来很不方便,公司内部也有不少抗议的声音。可是瀛海威的高管们却硬是不改,为什么呢?公司之前研制这些专用软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不能随随便便就废弃了。

再比如,瀛海威时空自从开通以来,经常被用户诟病的一点,就是总掉线。用户们经常好好地上着网,突然就连接不上网络服务了,大家都是投诉不断。按照瀛海威一个内部技术人员的说法,其实要改正这个问题并不难,但是公司里就是没人去做。于是1996年7月,有一个用户实在忍不住,就在瀛海威时空的论坛上面开喷,说你这掉线问题再不改,我就来把你的信号转换器给砸了。很多用户感同身受,纷纷回帖说哥们喷得好,我们顶你。瀛海威大处理方式,成立了一个“网络警察队”,对所有论坛来了个大清理,逮着有谁在论坛上面发些骂公司的话,就直接删除、禁言,甚至暂停用户的使用权。这样拒绝和用户沟通的态度,在瀛海威的用户中间引发了轩然大波,不少用户就此对瀛海威彻底失望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难道中国就只有你瀛海威一家互联网公司了不成?五、创始人黯然出局1996年4月,“雅虎”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股价一路从13美元飙升到43美元,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有人就像张树新建议,说我们瀛海威的运作模式得改,像“美国在线”那样的全能型网站已经不通了,现在的网民想要的,是像雅虎这样的门户型网站,能告诉他们去哪儿找什么信息。可是张树新听了以后,不置可否。也没点头,也没拒绝,而是把这件事搁置了下来。就这样,瀛海威错过了转型的良机。而那些在张树新之后进入互联网行业的竞争对手们,则抓住了这次历史性的机会。

1998年的互联网,关键词有三个:搜索、门户、免费登录。这一年,张朝阳把公司改名为搜狐;丁磊在广州创立的网易,率先推出了免费的邮箱和虚拟社区;原来和瀛海威一样做全能网站的四通利方也正式改组,和另一家网站合并成了新浪网。可是瀛海威呢?却还守着以前那套收费的、全能型的模式,慢慢地,也就掉出了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第一梯队。投资人们把瀛海威的情况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公司的创始人张树新,已经不适合再继续担任公司的管理者了。于是1998年6月,在瀛海威的一次董事会会议上,大股东兴发集团突然发难,罢免了张树新的总裁职位。兴发集团向社会公布了瀛海威的1997年的财务报表,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瀛海威到年底一共投入了1.4亿元,按照张树新之前向董事会报告的年度目标,收入应该是1.1亿元,就算扣除一些公关宣传费用,那最低应该也得有9000万。可实际上瀛海威的收入是多少呢?900多万,不到目标的十分之一!兴发集团的做法虽然是合情合理,但在方式方法上还是考虑得不够妥当。它想改变自己的定位,从一个低调的、只出钱不管事的财务投资者,变成一个参与公司经营的战略投资者,把张树新之前定下的业务模式给彻底地改革掉,却没有和管理团队好好沟通,结果不仅遭到了舆论的攻击,也在公司酿成了一场信任危机。

就在张树新被迫出走5个月以后,瀛海威又出了一桩大新闻。公司的整个管理团队,除了兴发集团刚任命的总经理以外,一共15个人,集体给兴发集团交了份辞职报告。在这次哗变中,张树新和兴发集团反目成仇。瀛海威创始团队的原班人马,也一个都没留下。而没了这些人的瀛海威,再也没有了翻盘的可能。那么,离开了瀛海威的张树新,又过得怎么样呢?想当年,意气风发的她曾经对采访记者说,互联网激发了她所有的创意和可能的创造性,她敢说,自己会永远做互联网。可事实上呢,在1998年以后,她做过投资,做过公益,创立了教育基金会,和丈夫一起环游世界,却再也没有回到互联网行业里。大概是这个行业给她留下的教训太惨痛了。张树新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我们是这个行业中犯错误最多的人》。在这篇文章里,她很遗憾,说瀛海威不幸生得太早。你本来是要卖面包的,却发现要从种麦子开始做起,而种了半天麦子以后又发现,这件事本来就不该你干,而你种下去的麦子,已经被别人做成了面包。

同时呢,她也很遗憾,自己没有认识到互联网行业的特殊性,在股权上轻松地就出让了投票权,在商业模式上也没有形成足够的中短期收入。这些来自行业拓荒者的经验、教训和思考,也给后来进入互联网领域的企业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度一本好书。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