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1年第三季度)发布

核心提示本文字数:8342字阅读时间:15分钟9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季度论坛于线下举行,APP、网易财经、新浪财经、凤凰网财经、搜狐财经、WIND、证券时报、南都直播

本文字数:8342字

阅读时间:15分钟

9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季度论坛于线下举行,

APP、网易财经、新浪财经、凤凰网财经、搜狐财经、WIND、证券时报、南都直播、中国网、同花顺、好看视频等多家媒体平台同步线上直播,同时在线观看人数

逾百万人次。

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联席主席

杨瑞龙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副主席、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

闫衍联合主持,聚焦

“平台经济发展与治理”,知名经济学家

刘元春、李雪松、王勇、吴绪亮、李三希联合解析。

论坛第一单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李三希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

报告就以下五个方面来展开:

一、平台经济发展的经济逻辑与态势判断;

二、当前我国平台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三、平台经济的治理与监管有待加强;

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尚不完善;

五、政策建议。

一、平台经济发展的经济逻辑与态势判断

对于平台,在经济学里面有一个术语叫双边市场或者多边市场,它其实就是一种商业组织,平台提供一个交易场所,多边用户在上面进行信息的互动或者是交易的互动,就形成了商业组织。

平台的发展历程,我们把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平台0.0版本,代表的就是农贸市场或者Shopping Mall。这是一个具有有限的网络效应的多边市场,虽然有一定的网络效应,但是因为受到信息链接的限制,并没有发展得很大。加上了互联网以后,就成了1.0版本——互联网平台,它就具有显著的网络效应,主要是利用需求端的规模经济,我们把它称作为多边市场+互联网的平台模式。现在发展到了平台2.0版本——数字平台,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数据要素。

从2015年到2020年中国数字平台的数量和市场价值变化,可以看到中国的平台增长很快。关于平台的行业分布,从全球看,第一还是电子商务,第二个是数字媒体;从中国来看,第一是电子商务,第二是在线教育,因为疫情以后,在线医疗和在线教育的增速非常快。平台集中度很高,头部的企业规模非常大,而且成长速度非常快,在中国排第一和第二的是两大集团:阿里和腾讯。从用户的规模来看,腾讯占绝对优势,大概有12亿用户数,阿里大概有9亿用户数,美团和也都达到5亿以上,拼多多达到七八亿,用户数都是非常大的。

平台发展的动力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

内在动力是要利用快速的链接的网络效应提高它的收益。在数字平台逻辑下,另外一个重要的动力是

积累数据,积累起来的数据是它巨大的资产,再加上它很强的资本积累,会进一步发展扩张,这是平台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外在的条件来看,平台其实是一个链接各方用户的商业组织,所以它其实是依赖于多边市场主体的参与。市场主体的一方是消费者,中国有巨大的消费群体,而且中国的消费者非常积极地拥抱数字技术。另外一方是供给端,平台的重要功能就是整合供给端,所以供给端如果是高度分散的行业,具有信息不对称的行业,平台就有很重要的作用。中国行业端是高度分散的,同时工业门类非常齐全,在供给端保证了充分的商品供应,这是平台发展的外在经济条件。此外,不管是电商平台还是网约车平台等等,平台运营需要丰富的劳动力,我国的劳动力资源还是很丰富的,足够支撑这些平台的发展。此外,电商的发展非常依赖于物流的速度和效率,国家在“铁公基”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我国宽带的普及率也非常高,这些基础设施条件为发展数字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外在条件。关于外在的政策条件,在之前20多年,我们一直是比较宽松的政策,在十八大以后开始有一些对平台经济规范的政策出现,但不仅是规范,也有不少的发展政策。

平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可以概括为这么几部分:

1、平台经济满足了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平台经济降低搜寻成本,提高了匹配效率,能够提供更高性价比的商品,而且平台能够帮助实现大规模的定制化的生产。

2、吸纳了很广泛的社会就业。通过公开的数据能看到,阿里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美团的外卖也给广大骑手提供了很多的零工就业机会。

3、带动传统行业进行转型升级。

4、推动数字技术的创新。

5、参与社会服务的公共治理。

6、在脱贫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7、助力疫情防控。

对于发展态势,平台发展到今天有一些新的机会:1)消费互联网红利开始见顶,产业互联网开始逐渐兴起;2)中国数字平台在金融方面是一个比较大的、比较重要的创新方向;3)数字技术通过平台向线下的生活渗透,各个领域都出现了相应的数字平台企业。

二、当前我国平台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我国的消费互联网处于世界前列,从市值来看,消费互联网平台所有的龙头企业都加起来,市值大概是1.6万亿,而亚马逊一家企业的市值是1.67万亿,我们所有的平台加起来接近亚马逊单个的市值,所以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另外,消费互联网流量红利趋缓,获客成本增加,消费互联网发展现在面临瓶颈。我国产业互联网与美国差距比较大,产业互联网规模小,发展比较滞后,而且应用场景分布不均衡。

产业互联网发展比较落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我国产业数字化的进程比较滞后,因为要做产业互联网必然要求这些企业数字化程度比较高,但是我们企业的数字化程度相对来说比较滞后。以制造业为例,数字化工厂的发展程度是比较低的,不管是高档的数控机床还是高端的PLC、工业网络协议、高档的工业软件,基本上都是被欧、美、日企业垄断。

第二个是产业链中的数据规则不完善,其中包括三点:一是缺乏权威的数据标准;二是数据的安全有待保障;三是数据的共享和开发程度还有必要提高。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模式是不太一样的,消费互联网在过去20多年,其实形成了一种行业内约定俗成的规则,即初期疯狂地扩张,通过烧钱补贴的模式,先抢占市场,因为流量为王、赢者通吃。但产业互联网很重要的特征就是要专业化。从已有的案例来看,工业互联网所有的平台如果要想发展好就必须深入某一个具体的产业,要对这个产业有很深的理解,才能发展得好。所以产业互联网发展的核心思路不再是流量支撑,而是提质增效。

第三个是平台经济赖以生存的底层关键技术缺失得比较严重。平台的核心技术分为这么几类:半导体、通信技术、信息技术、智能硬件、其他技术。其实我们国家在通信技术这一块还是不错的,但是在半导体方面我们跟世界的差距非常巨大。总结起来,我国关键的核心技术缺失的原因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1)基础研究比较薄弱;2)数字经济的创新人才缺口比较大;3)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没有健全;4)资本的回报落差导致资本更倾向于商业模式创新,而不是核心技术创新。

三、平台经济的治理与监督有待加强

第一类是

传统经济中的发展不规范问题,这一类问题并不是平台带来的新问题,只不过在平台上面更加凸显。这里面有不少并不是平台带来的新问题,比如说侵权、假冒、虚假宣传等等,这些其实是传统的不规范的老问题在平台经济的背景下加以放大。第二类问题就是平台带来的新问题。平台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具有企业性质,作为企业,有自身的目标;另外一方面又具有市场属性,它提供一个市场,各方面在这里进行交易。它作为一个企业和作为一个市场,它跟市场中的参与者就可能会存在矛盾。可以分为三类矛盾:1)平台可能会向内部的经营者收取过高的费用,从而会产生一些矛盾,在社会上引起一些冲突。比如说苹果的所谓“苹果税”问题、滴滴高抽成的问题。2)平台和其上的零工经济劳动者之间有一些冲突,所谓的保护不足的问题。3)平台有可能侵犯消费者权益,比如大家争议比较大的所谓“杀熟”,或者价格混淆,侵犯消费者的权益。社会上比较关注的就是以上这些冲突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平台垄断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体现包括:1)平台“二选一”,就是排他性合约;2)猎杀式收购,大的平台为了减少竞争,新兴的平台刚刚出来就把它收购;3)自我优待。

第三个新的问题是平台必然会涉及到数据的使用和安全问题。在数据的收集、存储,以及数据使用阶段,它都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另外一个是在我们国家比较特殊的,平台进入金融领域不规范,资本无序扩张的问题。《金融时报》里面有一篇文章讲得很好,其中对平台进入金融领域可能带来的风险归结为五个方面:1)可能导致垄断和不公平竞争,因为大型数字平台可以借助它的技术、信息以及数据的优势形成市场主导地位;2)数字平台提供的产品和业务边界的模糊;3)数字平台本身有一些相关技术还存在一定的风险,还不完善;4)存在可能欺诈消费者和数据泄露的风险;5)可能更容易导致系统性风险,因为很容易变成“大而不能倒”。

第四个比较新的问题是对数字平台相关监管体制不适应。平台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企业,它是逐利的,另一方面它作为一个市场,可能会带来企业的逐利行为和公共利益发生冲突,这个时候有可能会带来平台的管理失灵。另外,传统的监管体制可能滞后,这里会犯一类错误和二类错误,一类错误就是很难跟上,跟不上就导致管得太慢;二类错误就是管得太死,不能发展。此外,政府部门的监管过程中行为不规范,有一些本来是旨在规范平台的政策,对于市场设置了过多的不必要的障碍,导致规范平台经济本身的政策变成了一个阻碍市场公平竞争的障碍。而且,规范平台经济的时候,政府部门习惯于用运动式的行政手段代替规范的法治化手段,这是在监管过程中的不规范。

概括一下平台经济发展不规范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

1、过去20年其实还是在讲发展,导致总体政策对平台持包容的态度。在平台经济发展到今天时,我们需要从快速的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规范是比较重要的。

2、在规范的过程中,现有的监管体制可能不太适应平台经济。平台经济有一些新的特点,单边市场的逻辑并不一定适用。平台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它是动态竞争、跨界竞争,传统的分析框架可能会对这一块带来忽视。

3、政府部门对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缺乏相关的认识。

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尚不完善

平台经济的核心要素就是数据,所以数据要素建设不完善可能是制约未来平台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三个:

第一,数据产权的界定比较困难。因为数据还是一个新的要素,它跟传统的要素不一样,这一块又没有经验可循,即使是在国外也是很新的领域。产权的界定迟迟不能落实,数据的分享动机不够,利用率就比较低。

第二,数据隐私保护跟平台经济的发展出现矛盾,一方面平台经济的发展要使用这些数据,导致个人数据会被广泛收集,可能会对隐私带来一定的问题,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我们采取过于严苛的隐私保护,可能会比较大地限制平台企业的发展空间,比如很多学者指出,GDPR可能是欧盟缺乏大型平台的重要原因。

第三,可能带来数据垄断的问题。算法合谋或者算法歧视都是利用数据来进行垄断的新的形式,它的特征就是带有一定的隐蔽性,使得它难以识别。

五、政策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首先需要提一个总体性的原则——

发展与规范并重。市场上现在有观点认为我们国家现在对平台经济这么严苛的监管会不会阻碍平台经济的发展,因为放在国际竞争的背景下,我们国家相对于美国来说竞争力还不够,对平台经济进行这么严苛的监管和规范就会丧失掉我们的竞争力。如果要解决这个担忧,需要去思考发展和规范之间的关系。我们的观点是发展和规范本身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两者之间是可以做到并重的,并且还能够互相促进。规范是为了更高质量的发展,这是我们要明确的原则。

第二个需要普及的常识,反垄断其实并不是反对企业的市场支配地位,它是

反对市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这是需要明确的。我们要鼓励企业通过创新做大做强,反对的是它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或者去维护他的垄断地位。

第三是反垄断不仅仅反的是市场垄断,还包括

反行政垄断,包括这一次中央的深改委会议也是一再强调,要加快健全市场的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数字经济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以及预防和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制度。

第四个原则是不同的问题要

有针对性的方法,有一些问题是可以用规范的手段来解决的,但是有一些问题必须用发展的手段来解决。

对于发展跟规范并重的具体建议包括:

1、现在发展的重点要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我们要充分发挥平台企业或者行业龙头企业在建立产业互联网中的独特优势,同时加大对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继续完善数据的规则,要鼓励企业建立共建共享共生的产业互联网思维。要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数字社会的建设,通过这些措施加大发展产业互联网。要完善数字创新体系,发展数字核心技术,继续加大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强化基础研究。要构建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产学研的机制也要建立起来,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以及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引导资本流入关键的技术领域。

2、要规范平台的运行规则,完善平台的治理体系,实行合理的市场准入规则,建立科学的监管体系以及多元立体的共治格局,深化数据安全政策,以及要探索数字平台内外协同的治理格局。

3、对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议,一个是

明确数据产权的界定,利用新的技术比如区块链技术辅助数据的确权。二是我们要强调

数据是作为一种用益权,而不是强调数据的所有权。三是要

进一步完善隐私保护政策以及进一步警惕平台进行垄断。

论坛第二单元,各位专家结合主题就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展开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刘元春认为要从市场经济发展史与经济学理论史的角度理解当下的监管改革举措。从市场经济400年的发展历史和美国由“镀金时代”转向“进步时代”的历史来看,规范资本是市场经济发展必然的步骤,也是市场经济逻辑的必然产物。其中,第一个重点是要

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与权力之间的“联姻”,让市场归市场,让市场在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

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如果资本与权力进行“联姻”,任何的秩序都无法形成。第二个是

要在劳工与资本上形成一种相对的平衡,而不能一边倒。社会的进步不是以资本的壮大为标志,而是以人民福祉的扩大为标志的。第三个是

对于垄断发展现象要有所节制。第四个是

规范金融秩序。因此,从历史可以看到,目前要从过去高速发展、资本扩张这样的一种状态进入到一个新时期,要经过反腐倡廉、资本市场的整顿、金融市场的整顿、反垄断,使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良性化。这样符合历史的逻辑,也符合市场发展的逻辑。其次是,经济史视角看,资本要与社会伦理、社会秩序和社会新理念匹配。古代的普遍态度是不患贫而患不均,后来,《国富论》这些名著里面阐述了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逐利这种微观的恶也能导致宏观的善,也就是公共福利的最大化,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也谈到,资本主义虽然从诞生起就每个毛孔都充满了肮脏的东西,但是它创造了比人类有史以来还要多的财富,是推进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市场经济在与资本至上的逻辑下无法完成自我循环,无法达到社会和谐的问题,学者们推导出福利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等解决办法。上世纪90年代西方思想兴起由国际标准组织和世行推广的ESG,让我们看到资本必须与社会伦理、社会秩序和我们的一些新的观念相匹配。学者需要从理论史和经济史这样的一种大视角来看待当前监管以及改革措施带来的争论,才能看到正确的方向。

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

王勇认为,从全球的角度来讲,近年全球各国政府对平台经济的监管态度都有非常大的变化。从欧、美、中最近的一些动作以看到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加强平台经济监管的趋势,它实际上体现出平台在生活当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目前比较发达的平台还是消费领域的互联网平台,最重要的数据要素是流量数据,流量数据中蕴藏着大量的商业价值,因此平台之间实际上争夺的是流量,这也解释了中国消费互联网会发展得这么迅猛。但是,流量资源的分配是不均衡的。流量本身是多种要素的组合,数据要素最大的特点是在价值上具有非常强的互补性,所谓互补性就是指多方数据放在一起可以发挥更大的协同价值。但是在中国,平台资本利用流量优势进行无序扩张。因为流量的互补性意味着流量在各个平台之间能够自由地流转,而流量的资本价值使得各家平台都希望把流量攥在自己的手上。因此,平台之间会相互屏蔽,会相互减少链接。我们应该

通过规范流量市场建立起比较健全的流量结算体系,这个体系可以通过市场自发形成。在此基础之上,让平台流量在各个平台之间进行相互流转,这是解决平台互联互通比较可行的思路。流量互转的时候可能会涉及到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但是这里的责任界定是比较模糊的,因为有这种个人信息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在,在数据连通的过程当中需要投入一定的技术和成本,不同平台之间进行流量分发的时候也更加要明确责任。所以更需要引入市场机制,才能将收益和成本统一起来。此外,现在互联网行业的创业需要大量的数据,算法也需要大量的数据,通过开放一些流量市场,包括早期的存量数据市场可以为创业企业提供一些支持。我们也需要鼓励一些企业进一步

开发数据的加密技术,做到数据的“可用不可见”,即数据可以使用,但不知道来源和用户的隐私。这样,通过鼓励平台之间的数据开放,也会带动这些相关领域的创业公司、相关领域的数据技术的进一步开发使用,可以更好地推动人工智能和产业互联网所需的数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

李雪松认为,疫情发生以后,除了经济增长受到影响,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数字经济异军突起,疫情冲击对数字经济而言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而数字经济还有一些与传统经济非常不同的特点:一是,

字经济背景下份额、盈利水平和生产率头部化加剧,头部企业的生产率确实在明显地增长,但是同行业的非头部企业生产率因为被头部企业的挤压而产生了创造性破坏。在全社会加总以后,使得生产率的增长率出现了下降。其二,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

头部企业的创新对生产率的外溢效应跟过去是不同的,头部企业的研究也有正外部性,但是它的正外部性首先要服务于利润最大化,服务于专利的保护,知识的扩散降低了。其三,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开放式创新产生的效率更高,迭代更快。另外,行业结构的变化导致

不同区域的制造业发展产生了变化。疫情之前可能是某个行业出现过剩,但是疫情发生之后这个行业很火爆。如果某个省在这个行业占比比较高,就会得到比较好的发展。比如说,北京是新冠疫苗生产商的所在地,重庆的汽车、电子产业领先,浙江数字经济产业发达,这几个地方因为产业结构跟疫情暴发契合了,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得比较好,又契合了疫情发展的需要,所以这几个省区的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在疫情发生以后是比疫情之前有大幅度提升。

腾讯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吴绪亮认为,要站在宏观视野下看平台经济发展与治理,因为数字经济和宏观经济是密切相关的。当前宏观经济进入下行趋势,这个趋势从统计数据来看是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的,那个时候中国GDP增速到达12.2%的顶峰,自此以后一直下降。其次,中国劳动力人口从2012年就已经开始达到顶峰,出现人口红利拐点后劳动力人口不断下降。此外,疫情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导致很多刺激消费的政策难以真正提振需求。所以,未来10年的经济增长动力就是数字经济,怎么能够真正用好平台经济的力量是最关键的。

数字经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对各行业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重新布局,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上。中美之间目前全要素生产率的差距远远高于GDP差距,现在即便是乐观来看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还不到美国一半,这其中还有很大的效率空间可以挖掘。

数字经济对宏观经济的另一贡献就是数字经济产业本身的增加值。目前中国GDP达到美国的70.3%,消费互联网没有达到GDP的同等比例,在产业互联网,这个比例更低。在消费互联网领域还有增长空间,云计算领域的巨大差距是未来中国宏观经济增长最大的希望所在,需要国家大力支持。目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面临大的最大的问题有四个:

1)“大而不强”,在底层技术方面还有很多短板;

2)产业端的数字化转型即产业互联网发展还很慢,旧的信息化的架构反而成了数字技术部署的障碍;

3)国际化发展严重滞后,美国很多企业是从设计的时候就是面向全球化的多语言产品,而我们的产品大部分是在国内的;

4)治理难题,数字经济治理和平台经济的规制问题是全球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数字经济未来的发展需要达到两个基本标准:

一是福利最大化,也就是国家说的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否则一切的规则设计都是失败的;

二是福利分配最优化,这也是福利最大化实现的前提。但是分配过程矛盾重重。这两个标准怎么能够有机统一值得思考。具体到行业现状,我觉得可以具体分为8个问题:竞争与垄断、数据与安全、权力与责任、创新与风险、发展与共享、局部与整体、静态与动态、国内与国际。

欲了解更多报告内容及专家观点,请关注本公众号后续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