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局思维看新能源车行业,是否会复刻智能手机行业发展轨迹?
作者丨Somer&Shine
投稿请加微信:18001896570
转载请注明来源:AC汽车
当年的摩托罗拉和诺基亚,没想到会被苹果颠覆。马斯克被比喻成乔布斯,特斯拉如果是苹果,“蔚小理”谁将成为手机界的“小米”?
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的十年
智能手机彻底替代功能性手机用了10年,前五年在手机大战中逐渐PK掉传统手机,并抓住同步高速发展互联网电商渠道实现爆发式增长。即便如此,智能手机彼时的渗透率也仅提升了3%。而在接下去的五年PK掉大批量同类竞争者后,其渗透率从5.5%飞速发展到90%以上,至今真正实现全国人手一台智能手机。
这一发展路径和目前的智能汽车有高度相似之处:2015年至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1.3%提升至6.8%,在双积分、补贴等政策推动下,预计在2025年和2030年,分别达到20%、40%以上。
另一方面,手机成本低但生命周期是2~4年,汽车的生命周期是5~10年;在配件供应链方面,智能手机零部件几千个,核心是芯片、处理器、电池、屏幕、存储和摄像头等,通常选择OEM代工,其核心供应商就几百家且高度依赖全国供应链。
反观电动汽车,其零部件是手机的十倍有余,达到1~2万个,核心是三电和芯片,手机的电子零部件价值量占比在90~100%,那么汽车是60~70%。
价格、技术、供应链三个因素决定了电动汽车的渗透率不会那么陡峭,但在规模上想要超越传统汽车并不是难事。
手机头部玩家从百花齐放到多寡头垄断,早已将整个行业瓜分完毕,前六大厂商占据全行业 80%的销量,市场留给尾部玩家的空间很少,新玩家就更别提了。
但目前而言,虽然不少车企因为经济环境和电动化趋势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但传统巨头有实现大象转身的时间和实力。同时,智能汽车似乎给手机企业也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不仅是华为和小米等手机巨头造车,造车企业也在考虑造手机,最近的吉利和魅族就签订了合作协议。
智能手机有六巨头,未来智能汽车的六巨头又将是谁?
多元化营收渠道和生态价值
华为、小米、苹果体验店几乎已经占据每一个核心商圈和商场。体验店里不再只是手机,还有电脑、平板、耳机以及其他各类周边。
通过查询各项数据,尤其是像苹果和小米这类封闭式生态链公司,手机作为核心产品,其销售仅为总收入的50~60%,生态软件服务、周边产品等硬件产品,还有广告、会员、应用下载、应用支付、游戏开发等从C端和B端获取软件收入,生态产品为品牌拓展了边界,赋予了更大的价值。
数据显示,苹果手机销售收入占50%,软件服务20%,其他周边硬件30%;小米63%左右营收来自手机,物联网产品28%左右,互联网服务和其他10%左右。
与手机相比,虽然新车已经不是车企利润的主要来源——但当前车企依然有 70%-80%的收入来自于汽车销售,汽车周边产品或生态软件服务收入占比还较小,所以车企在转型新能源汽车之余将目标转移到售后和二手车上。
即使新造车势力已经向周边和软件服务等方向发展,但因技术问题,其变现依然局限在一台车里。目前大家只能畅想未来自动驾驶成熟后,车不再是手机的延伸,真正实现“在路上解放双手”后,在车内空间享受办公、唱歌、游戏等场景后的市场潜力。
特斯拉和蔚来很早就有这方面的表现,特斯拉90%源自汽车销售,租赁/能源/其他服务占比不超过10%;小鹏汽车2021财年总收入209.9亿,非销售收入占比仅4.5%;蔚来则94%来自汽车销售,其他服务仅占比6%。但蔚来对客户价值的重视和APP上各类生活用品商场搭建,可以看出智能生态才是车企的终极梦想。就像苹果,如果只有手机无法支撑起2万亿美元的市值,未来车企的价值不仅仅是汽车本身,也不只是售后服务,还有“人车生活”的打造。
因政策高速发展这几年,我们可以将车企称为新能源车企,那么未来靠硬件/软件等技术拉开差距,就不得不改称为“智能车企”。因为我们对未来汽车的终极畅想不是汽车与手机功能的重叠,而是实现人机高度交互,甚至在自动无人驾驶、VR增强现实技术成熟后实现人机之间的万物互联。
2015年~2020年,新能源“百家争鸣、大浪淘沙”出目前不足十位新势力车企;2020年成为传统车企向新能源车转型的元年,互联网巨头也相继加入造车行业。汽车产业也带着基材、基建、充换电、保险等行业一起沉浮,人才和资本不断向汽车领域流动,车企前期在政策引导下慢慢走上自我造血和技术革新之路。
中年车主&中年车企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千万,谁是购买者?是当年“割肾”买手机的年轻人、如今的中年人,是尝新的“新极客”00后年轻人,是出行公司和网约车司机,这批车主主要年龄集中在20~35岁。
80后中产阶级第二辆车的首选,用以城市内短途出行,成本低,其平均行驶里程数逐渐超越燃油车。90还有上班族也更愿意将其作为通勤的一种选择;95~00后正处于适婚适孕年龄——作为家庭刚需也很乐意选择电动车。前者主要选择30万左右的中高端车例如特斯拉、蔚来、理想,预算低点的则比较青睐10~20万以内的比亚迪、小鹏;后者则以10万以内入门车型为主。
新能源保有量突破千万,谁将是未来的主要渠道?
燃油车平均车龄已超过6年,正处于“中年危机”,新能源是4S集团也是独立售后的第二曲线。当年的互联网与手机相辅相成,同时颠覆了技术、产品和渠道,但汽车经销商渠道却没那么容易被完全替代,毕竟汽车对渠道的依赖比手机更强,头部和创新者依然可以焕发第二春。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全国4S销售服务网络数29318家,同比增长3.9%。新增加的网络主要来源豪华品牌和新能源汽车,前者头部经销商渠道正经历重组:中升收购仁孚成为奔驰第二大经销商,美东收购协众成雷克萨斯第二经销商集团、收购追星14个保时捷经营网点。而比亚迪、特斯拉、宏光、奇瑞、小鹏、理想等也在扩建渠道,支撑销售节节攀升。
在互联网及手机、新势力和传统车企三大派系中,为保护原有经销商权益,传统车企第一选择是原有网络渠道。头部4S集团同时发力新能源,如永达获得比亚迪、小鹏、欧拉等15个新能源品牌授权,中升与小鹏战略合作,和谐旗下铛铛新能源获得多家品牌销服授权。
据统计,2021年新能源汽车共拥有6121家网点,其中4S形态达2093家,展厅/体验中心2966家,售后服务1062家,兼营店居多。可以看到的是,大部分独立售后企业拿到的都是新势力车企授权。
新能源售后再畅想
关于新能源售后布局,AC汽车过往已经做了多期报道,还有专题直播,今天我们不凡天马行空猜想下未来发展态势。
猜想1:销服一体类4S店。与曾经4S店往城市边缘开不同,新能源车企需要融入大众的生活。于是我们可以在商超和商业街道看到汽车展示大厅,“网销+商超+快闪店”等销售渠道并行,最终落地依然是试驾+交付中心。所以笔者认为,新能源销售渠道将呈现多元化状态,但体验和交付依然会在“类4S店”里,即销售、保险、售后等一体化门店。
猜想2:2B出行市场独立化。与当年IMB台式机相似,电动车在2B业务上将独立于个人乘用市场,不管是B2B合作还是车企自身建立出行业务,其盈利模式和售后服务模式也将区别于一般销售市场。
猜想3:四五线以下城市集约化可能性大。我们能在高线城市看到各大品牌的专营手机体验店,也能在周围10公里范围内找到一家授权店;但在低线城市,手机服务主要靠移动联通和电信以及私营集约化手机店。互联网化、城市化、智能化以及渗透率等方面来看,低线城市从销售到售后初期都将在直营或专营授权外,催生多品牌授权集约店。
猜想4:多元化授权模式。诚如上面三个猜想,未来品牌将呈现直营+多元授权模式,经销商因为其授权级别不同而拥有不同的权限,核心是用户和产品都掌握在车企手中,相对来说和目前小米和苹果一样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直营店授权最高,专营次之,兼营再次之,甚至还会出现代理和集约化销售中心。另外还会催生更多因地域差异、保有量、二手车、售后服务等多种次生态模式。
猜想5:“洗美装”个性化遍地开花。如今手机壳在哪里买?碎屏后你是直接换手机、官方高价维修还是低价换普通屏?新能源“洗美装”业务已经让不少独立售后门店悄悄拿下,但未来的外观零部件和个性化服务主要由零部件厂商主导,三膜业务及轮胎、电池等产品供应商也将呈现多强统治格局;线下服务门店不像传统维修店那样受到严重冲击,而是顺势而为遍地开花。
猜想6:充换电基础设施常态化。买车先问充电桩,但最后到底换电还是充电成为市场主流?现在的手机共享充电不少还在继续融资,而移动电源TOP3品牌,销量都超过100万台。润滑油品牌巨头和电池厂商,就像当年开加油站一样在布局充电网络。
猜想7:从技师到工程师。一方面,未来售后对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维修工更像维修工程师,要求软件、硬件、电力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红利下降,00后甚至10后对工作环境和要求越来越高,自身职场独立意识加强。最后,作业空间、流程告别脏乱差时代,整体印象提升职位认可度。
猜想8:自动驾驶技术“活久见”。这将是质的飞跃,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成熟的智慧交通。但,另一种猜想是,随着城际和市内公共交通越来越发达,除了商业物流外,有多少人愿意长途开车?而智慧交通也将进一步提升城市间出行效率,私家车的功能也将超出“代步出行”这单一功能。
猜想9:入门款价格“香”,换车周期缩短。曾经有人因为4000的手机分期,也会有人愿意为5万的汽车分期,首购年龄降低和千人保有量将增加;举全家之力买房的时代逐渐过去,汽车的购买决策将越来越容易;智能化技术还在爬坡期,随着技术的成熟边际成本将会降低,价格也将随着有所下降。当然,未来升级速度将会加快,换车周期也将随之缩短?
猜想10:售后项目简约化。这一点大家都知道,除维修、美容、钣喷等传统售后外,电动车售后项目大幅减少。技术的成熟让“以换代修”成为可能,车企对维修效率和返修率的严格要求,让服务价格透明、服务效率提升。就像以前到处可见但现在难觅的修手机和修家电师傅和门店,未来的汽车维修店也将大量减少。
本文参考了很多行业文章报告和资料:《智能手机品牌及供应链梳理》、《汽车流通行业发展报告》、《2022中金汽车白皮书》、《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洞察》等,如有错误之处还请专业人士指正。
——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作者简介:Somer,用局外人视角看这场后市场游戏,欢迎一起吃瓜 SSomer612
本文系投稿,观点不代表AC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