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长宁区委书记王为人介绍了长宁区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和城市治理情况。
长宁区位优势独特,开放特色鲜明,是上海连接长三角、面向海内外的重要门户,是上海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长宁区践行“人民建的人民城,人民的人民城”重要理念,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创新驱动、时尚活力、绿色宜居的国际精品城市。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会更强。
坚持“主动对接、主动服务、主动改革”的思路,对接和服务“三大任务、一大平台”,不断强化“四大功能”,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全市大局中彰显优势和特长。
五年来,长宁区GDP年均增速达7.9%,高于全市1.3个百分点,居中心城区首位。
一是继续深化改革创新。
自2015年以来,共实施了254项改革措施,包括许多国家和城市范围的举措。“一证多进”、“一证多进”、跨区域网络市场协同监管、“检放分离、零等待”、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举措,先后4次被国务院通报表扬。注重改革应对疫情,比如在全国率先探索“一址两证”“空享粮、享地”,帮助企业转型渡过难关;支持企业拓展酒店、邮轮、码头等领域的抗感染标准认证业务,帮助企业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一网服务”,在家门口、楼门口建设一站式服务区,可自助办理308项业务。目前已完成7项业务,明年计划增加到35项。聚焦老百姓就医、医保报销、居住证办理等高频事项,率先实现无医保卡就医、随时随地“不见面”报销医药费、居住证随申请。从2016年开始,每年都会开展“走访千家企业”活动。今年已走访企业16000家,解决诉求4400余件,解决率97%。我们全心全意做“店主”。率先设立互联网审判庭,共受理案件3515件,制作长宁版市场监管轻微违法违规免责清单,明确10个领域42项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将“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落到实处。
二是全力做强特色产业。
坚持高端产业特色发展,支持企业占领产业链核心环节和价值链高端位置,锤炼“真功夫”和“硬实力”。现代服务业成为全区经济的“主力军”,税收占比82.6%。新网络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自“数字长宁”以来,互联网经济一直是长宁区的重要标志。2015年以来,全区信息服务业增加值翻番,税收增长45.5%。今年上半年,信息服务业实现逆势正增长,人工智能监测重点企业税收增长12.34%。
目前,长宁区共有互联网企业4900多家。美团点评、拼多多、携程位列2019年中国互联网企业20强,对全市互联网经济产值的贡献率为23.1%。
,一批有潜力的新一代互联网公司正在快速发展。
三是不断强化重点领域功能。
长宁区是虹桥品牌的发源地。1986年,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长宁诞生。0.65平方公里的“口袋”园区,面积虽小,能级却很高,商贸、会展、商务功能突出,年GDP 153亿元,累计利用外资38.8亿美元。国家虹桥Pro 空经济示范区毗邻虹桥机场,具有得天独厚的禀赋优势。近年来大力发展航空空服务、智能互联网等产业,总部型、功能型、平台型企业日益集聚。60%的城市基地航空空公司总部,联合利华、博世、江森自控等多家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接下来,长宁区将主动融入、主动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加快完善交通设施,在公务机保税展示、飞机融资租赁等领域探索突破。中山公园商业发达。“五五购物节”期间,发挥电商平台诸多优势,推出“买常宁云翔国际”等活动。着力推进载体转型和产业升级,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合作培育和引进优质企业,建设华为联通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示范中心,建设“虹桥智谷”。
四是放大开放优势。
长宁区国际化程度高,境外注册人口占全市1/5。上海有26个领事馆。服务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进一步扩大开放优势,增强发展优势。人才服务更好,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区建设全面推进,特殊人才引进办法率先实施。2017年,在全国率先承担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区级审批权限,共办理2.5万件,居中心城市首位。处理时间从最多10个工作日减少到平均不到2个工作日,最快不到1小时。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集外国人工作许可、海外人才居留许可、高层次人才服务等七大功能于一体,综合服务优势进一步凸显。随着涉外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外资企业6600多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家,而今年在疫情影响下,又新增了4家。在去年增长57.7%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继续增长7.2%,体现了外企对常宁的坚定信心。
第二,激发时尚活力,城市治理的能力水平更加现代化。
一是推进社区治理凝聚人心。
积极探索基层协商。位于虹桥街道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参与了36部法律的咨询,29条意见被采纳,架起了基层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之间的“直通车”和“连接桥”。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真实写照,是中国民主制度的生动实践。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化“凝聚工程”品牌效应,创新发展“两代表一委员”联合接待机制、“三建”融合、行业党建联盟,汇聚各方力量参与治理。“两代表一委员”接待群众2225人,受理群众反映问题1845件,解决问题1431件,群众满意率达99.16%。强化居住区分类治理,根据不同社区特点和需求实施社区治理“五大规划”,连续两年探索安装电梯服务中心、AI+社区、古北国际社区治理、老年宜居社区等21个社会治理创新“一街一品”项目。
二是推动城管暖人心。
加强“一网统一管理”的实际应用,率先开发疫情期间疾病防控智能系统,率先试点防疫专页,在非警情、防台风防汛、生活垃圾分类等110个应用场景进行探索。积极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服务。目前,新华街正在实施居住、就业、出行、服务、休闲、特色等六大行动92个项目。“十四五”期间,计划实现所有街道、乡镇全覆盖,让城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展现更多善意和温暖。大力开展空线入地建设,2018年、2019年共完成45.38公里,年完成量占全市总完成量的1/4。今年继续开工39.5公里,完成27.6公里。到今年年底,中山公园、虹桥、林空全区域全面接地,交通主干道空全面接地。
三是促进城市面貌精彩。
攻坚克难,推进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在全市率先破墙开店,率先完成户外屋顶广告全面拆除。全区10个镇全部被评为全市无违法建设,创建先进镇。精雕细琢推动城市更新,“艺术愚园”、“武夷、静雅”、“人文新华”、“行走番禺”等美丽街区更加融合、更加温暖、更加有品位,幸福里、上圣新所、苏州河健身步道等公共空空间焕然一新。一批小而美的小区“稍加更新”,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第三,注重绿色宜居,居民生活质量会更好。
一是建设绿色生态的美丽长宁。
坚持定时、定源自觉分类的高标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探索沿街商铺上门收集的创新方式。
成为全市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资源利用率达68%,居全市首位。
。不断增加城市绿化。2016年以来,累计新增公共绿地和立体绿化4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3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4平方米,居中心城区首位。中山公园、新虹桥中央花园等10个公园全天开放,让人们享受更好的休闲娱乐。水环境将不断优化,区域内河流将提前一年彻底淘汰劣ⅴ类,达到地表景观水标准。外环线的联泾港和西河获评上海“最美河流”,以碧水蓝天和放风筝、跃鱼展示了这座城市的“风景画”。
二是提供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
努力打造幸福养老,高质量推进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10个街镇建成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餐饮服务点80个,养老机构48个。
老年人床位拥有率继续居中心城区首位。
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幸福健康的晚年。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与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办学,推动就近学区集团化办学,让优质教育资源更加普惠。2018年以来,新增18家托幼机构,重点解决3岁以下儿童看护难问题。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学好学校“第一课”,构建家校“共育网”。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创建全国第四批成果第一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发起并率先建立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合作机制,成功举办首届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论坛,展示优秀原创群众文艺作品等。多年来,上海国际芭蕾舞大赛、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舞剧及诗歌奖、上海世界音乐季等极具影响力的时尚文化活动不断举办,提供各种文化“盛宴”,助力打响“海派文化”品牌。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医疗服务模式,加强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点建设。10个街镇现有40个卫生服务点、发热门诊和哨点,300名全科医生。户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85.32岁,比城市平均水平高1.66岁,达到国际顶尖水平。
三是营造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推动旧住宅区改造达到更高标准。在全市率先完成二级以下老旧小区改造的基础上,开展非成套住宅综合改造,建设环境优良的优质小区,提升品质,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推广广覆盖的“前门工程”,不断改善居住条件。采取更多切实措施提高居民安全感,加强人防、技防、物防,守护一方安全。今年以来,99.5%的居民小区实现了“入室盗窃零发案”,两年内上升了16个百分点。与国内同类城区相比,发病率最低,检出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