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张思扬,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西阁社区人,2013年回乡后创办了南京健诺种植专业合作社。8年来,他带着小龙虾带动村民们冲出了大市场。目前,合作社已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年收入2000多万元的“全省百强合作社”,带动了周边数百户农民增收致富,户均收入约10万元。
核心阅读
回乡8年来,江苏南京健诺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张思阳带动村民发展小龙虾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特色产品和循环经济。从创业之初的困难到现在的繁荣,他和他的村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延伸和扩大产业链,最终走出了一条绿色循环发展的道路。
■创业经历
对于农业耕作模式的探索,不要仅凭一两次成败来判断一种模式是否可行。实际情况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无法收获成功的果实。同时,要想扩大创业规模,要根据市场情况逐步调整,不能盲目投入人力财力。
——张思扬
八月的南京,天气越来越冷。刚刚下过雨,清新的空空气中夹杂着泥土的芬芳和草木的甘甜。
一排排橘黄色的农家乐掩映在郁郁葱葱的香樟树和盛开的荷花之间,亲水的栈道和亭台楼阁连接着房前屋后的景色。与该村相邻的750亩连片小龙虾养殖基地里,前期大量捕捞的小龙虾已经销售成功。合作社的成员们忙着补种水生植物,改善水质,喂养黑水螺,为池塘里的“虾宝宝”创造一个更舒适、更有营养的环境。
这是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西阁社区。在70后返乡创业的张思扬看来,今天的村庄就像一幅适合生活和工作的彩色画卷——充满生机、活力和希望。
从离开农村到自愿返乡
张思扬年轻的时候,西阁社区还叫西阁村。这里位置比较偏僻,资源禀赋差,没有配套产业。这里曾经贫穷落后。在他的记忆中,村里的泥路一到下雨就泥泞不堪。如果雨大一点,泥路根本走不了。
中专毕业后,张思扬离开农村到县城和市区闯荡,做过餐饮,搞过销售,开过汽车修理厂...由于他的努力,他在城市里站稳了脚跟,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2013年,38岁的张思扬做了一个决定,回乡创业。
“我们设法在城市安顿下来,现在我们不得不回到农村。我们能挣什么钱?”妻子不情愿地说,家里其他人都反对。
张思扬并不着急:“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政策支持多,发展大空。我想回去和村民们一起做点事。”
你回家做什么?
我只是打算流转土地设立渔业基地,没想到差点踩了红线——相关法律法规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池塘养鱼。张思扬的第一次创业计划并不顺利。
“我离开家乡很久了,对具体政策和农村情况不熟悉。看来创业真的没那么简单。”张思扬一边反思,一边琢磨新方案。
一连几天,他都在大堤上转悠,看着新修的塘口,看着清澈的塘水。小时候看到和朋友一起挖小龙虾的景象。这里的水不错,每次拉出来的野生小龙虾都很大。洗一洗,煮一煮,闻起来很香——一个灵感闪现,“或者试试养小龙虾!”
从驱动一块到拉伸一条链
灵感来了,就去做。但是,光靠自己是不够的。
第一个报名入股的是小时候一起钓小龙虾的合伙人张先宝。
这几年,张显宝在老家搞养殖,规模不大,一年也就两三万块钱的收入。一听说张思扬要养小龙虾,他就拍了拍大腿——以自己的经历来看,说不定真的能出人头地呢!
村民刘明辉是第一个报名参加工作的。等孩子大了,花钱的地方就多了。他和他的家人一起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
2013年9月,张思扬吸纳了5名社员,成立了健诺种植专业合作社。看到他的付出,他的妻子搬回老家帮助他。
队起来了,我们还要补技术课。张思扬带着队员出去考察,学习耕作技术。第二年春天,他从其他地方买了虾苗。
想着早送早回,提前把虾苗放进了水里。听到虾尾拍水的“哗哗”声,大家高兴地说:“看,多刺激啊!”
但是从第三天开始,就不对劲了。晚上,张思扬像往常一样蹲在堂口观察,才发现他们没有精神。第二天,虾苗相继死亡。张思扬慌了,抓起电话给苗木供应商打电话,按照对方的方法试图抢救,但还是无力回天。
不到一周,26万元的虾苗全部死亡,池水散发出一阵阵恶臭。
“为什么连虾苗都养不活?”“这个人不会种地,他就是瞎折腾!”“我觉得做不到。”村民们议论越来越多。
到底是什么问题?
张思扬琢磨了好几天,吃不下睡不着,还是想不通。
“虾苗是从哪里来的?运了多久了?”张思扬从外地请来了一个小龙虾养殖大户来指导。对方问了几个问题,张思扬恍然大悟:长途运输导致虾苗缺氧脱水。当时以为拍打的水轰轰烈烈,结果却是虾苗拼命挣扎的应激反应。
调整思路,重新开始。这一次,大家格外用心——一遍又一遍地清理消毒虾池,种植底层水草;购买新鲜的蜗牛,营造干净营养的水环境;只购买两小时车程以内的虾苗,天气转暖后进行第二次发货。
不可能有错。“那时候,我梦见了小龙虾。”张思扬笑着说。
每个人从早到晚都在池塘边巡逻。张思扬有时半夜会感到不安,甚至会起来看虾苗的生长情况。饲料是否充足,水质营养如何,他都密切观察并做好记录。
2014年下半年,大家的努力终于迎来了大丰收。当时每亩高达万元的收入吸引了不少村民。合作社从最初的5个成员发展到32个成员,2017年成为“全省百强合作社”。
在张思阳的带动下,西阁社区周边涌现出上百家小龙虾养殖户,养殖面积达1.2万亩,户均增收10万元左右。
农民多了,销量有限怎么办?在街道农业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张思扬开辟了互联网渠道,搭建了一套电子商务系统,让客户有了更广的覆盖面。
活虾是一种新鲜产品。卖不了多远怎么办?2019年,合作社投资150万元,结合街道产业整合资金,引进全自动小龙虾加工线,建设深加工基地,开发出越卖越远的特色产品。去年,合作社的收入达到2560万元,利润达到200多万元。
遇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在张思扬心中,困难是暂时的。
从绿色农业到循环经济
小龙虾越卖越好,张思扬来不及喘口气,变得更忙了——忙着对付一群虫子。
先蹲伏在恒温空的房间里,耐心孵化白色的蛋;它们长成乳白色幼虫后,被移至炎热的温室精心喂养;当它变成黑色成虫时,我们应该继续仔细观察...
有什么麻烦吗?
“这种看似不起眼的昆虫叫‘黑水蝇’,是一种高蛋白昆虫,可以作为小龙虾的饲料。”张思扬说,它们的用途远不止这些。
他发现黑水虻产量高,成本低。幼虫以有机废物为食,如厨房垃圾和农产品下脚料。虫粪还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有机肥,精准投放后可以缓解环境压力。这是一举两得!
看到市场潜力和环保价值,张思扬计划投资近200万元建立黑水规模养殖基地,为周边养殖户提供蛋白饵料,回收有机废弃物。
但方案一提出,就有社员坚决反对:“200万,这是合作社一年的利润!”“亏了怎么办?”
“现在生态环保政策越来越严格,发展循环经济也是大势所趋。如果不主动推广,说不定哪天就被淘汰了……”从政策到市场,从技术分析到收益,张思扬最后做出承诺:如果造成损失,他个人承担。成员们勉强同意试一试。
结果比预期的要好。该项目自2019年投产以来,累计产值近600万元,获得多项省级农业创新环保奖。张思扬算了一笔账:黑水龟年产量900吨,三分之一自用,每年可节省饲料成本30万元;剩余的2/3对外销售可创收200万元;每吨虫子可以吃掉5.5到6吨餐厨垃圾,每年可以有效处理上千吨垃圾。
张思扬说,今年合作社扩大了黑鳞养殖基地的规模,将晒干的黑鳞作为长期产品销往国外市场。现在,所有成员都很开心!
问下一个项目是什么,张思扬介绍了一下。“其实谁也不知道下一个会成功还是失败,但现在我回来了,我不会离开。我们一起发财吧!”说完,他爽朗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