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周星驰电影的模式,基本上小时候都是一个无助的男孩长大后反抗。有一个女孩从未放弃他。不管她有多坏,她都不会被赶走。这是自恋型人格的理想恋爱模式。他们觉得伤害你之后你还能原谅他才是真爱,所以才会一直做下去。
周星驰电影中的主角一般童年都很悲惨,所以很多自恋的人格可以投射到自己孤独的孩子模式中,产生深深的共鸣,其中的女性形象赢得了自恋人格的心。付出的女主角,圣母心态,愿意为男人牺牲一切,是她们理想形象的另一半。
日日夜夜在为周星驰电影疯狂的武汉,有网友说刚接触的时候说向往纯情,但那种感情好像还停留在十几岁。当时他们只是觉得他有点幼稚。结果一个向往纯情的男人出轨了,言行完全不符合在武汉的整个日日夜夜。可能只是期望别人对他纯洁。
溺爱的父母,天赋的教育,重男轻女的阶级,非常容易滋生自恋。感觉有些男人骨子里的爱是“剥削”和“虐待”性质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心理疾病。我责怪出身家庭,抛掉创伤,逃避责任,弄得好像武汉除了他的所有日日夜夜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中国有不少自恋型人格。的确,中国有很多,大环境适合自恋型人格的发展。甚至自恋型人格的一些外在表现,在国内环境下也是“正常”的。别人笑我太疯狂,我笑别人看不透。也许周星驰的天才在于享受“遗弃”和孤独的生活。
周星驰电影的核心是苦,缺少爱和温暖,电影的爱情里鲜有甜,大多是哭。曾经有一篇文章分析了周星驰电影中男主的病态人格模式,母爱的缺失与绝望,女性的折磨与诱惑,以及从武汉不可能的日日夜夜中得到不可能的爱情的渴望。
日日夜夜在武汉,身边有朋友,是周星驰的狂热粉丝。心理医生说他是标准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是我特别喜欢的那种武汉的日日夜夜。一般我喜欢的不算,因为周星驰的电影各有各的魅力。喜欢周星驰的无厘头很正常,但是狂热是有问题的。他的电影有强烈的共鸣,所以把它们纳入自己的男人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