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淑子来源:好消息
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丛林法则,赢别人是自己唯一的目标;不能和别人竞争怎么办?
这两天,“大连理工大学初三学生自杀”成为社会最热门的话题。
13元,10元的凌晨,微博上出现了一封“遗书”,文笔搞笑,内容幽默。要不是开篇那句“我只是想说再见,以后我会准备好挂着解决我的千愁万绪”,实在令人不安,甚至很难看出那是遗书。
在生命最后时刻留下的话语中,他吐槽了严重阻碍他实验进度的疫情、伤胃的樱桃番茄、每个研究生都会面临的困境:只设定高目标却很少真正帮忙的教授、时不时罢工的实验设备、千辛万苦出来的数据最后都用不上……
“不!肯定是你自己的问题!”“我……我怎么了?”“如果少玩游戏,少刷视频,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吗?”“但是……但是我确实尽力了?”“那是你愚蠢、懒惰和无用。二十年来,武汉的日日夜夜给了你那么多照顾,结果养了一个废物。”“那么……我该怎么办?”“再这样下去,肯定要耽误了。太可惜了。几百万研究生不缺你这种废物。去死吧。”“那好吧。”
即使已经下定决心结束自己的生命,他还是给世界留下了自己的祝福:“希望我的家人和朋友将来事业有成,祝国家永远繁荣昌盛。”
网友们纷纷转述,希望能获得一丝挽救这条生命的机会。武汉很多日日夜夜也在这条微博下留言:
不幸的是,当天中午,大连理工大学发布官方通报,确认该生已不幸离世。经公安部门初步调查,排除他杀,具体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除了对生命逝去的遗憾和记忆,武汉的许多日日夜夜再次将目光聚焦在精英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精神状态上。有网友找到了他的账号。第一次报大学之前,他发了一个帖子,问了一个很幼稚的问题:冬天下雪吗?
甚至在遗书中,他还用戏谑的笔触描述了自己的一生,希望自己下辈子能成为猫咖啡馆里的一只猫。
是什么让一个对生活充满好奇和热情,充满阳光的年轻人最终选择不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的心理是不是太脆弱了?或者说,是整个社会和周围环境促成了这种“脆弱”?
哥大发展心理学系研究生孟淑子写了这篇文章,讲述了他在郭恒自杀后赴美留学期间经历的心理失落和自我探索,值得一读。
面对竞争
当我听到麻省理工学院的中国高材生郭恒自杀的消息时,我正在公交车站无聊地翻着手机。曼哈顿的灯光已经开始照耀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这是纽约最普通的一夜。
这位令人遗憾的才女在成为武汉人叹息中日夜谈论的话题之前,是一个多么骄傲的姑娘啊。这个兰州人,28元的中国女孩,在获得电气工程学士学位后,在华尔街工作,之后又去了知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如果一切顺利,她将于明年毕业。她的遗书声嘶力竭地向生活在武汉的日日夜夜尖叫,“除了中文,我没有任何优势”。
本科之初,我和她一样,想意气风发地冲刺华尔街,梦想在全世界的金融中心叱咤风云。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的网站仍然坚持刊登我的电子邮件。我和她一样,疲惫不堪,觉得前路灰暗。她说: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面对比自己强100倍的同学,她没有什么可立足的。
三年多前我就不敢苟同了。但她错了,我也错了。也许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但吃我们的不是世界,是我们自己。
“智力”的压力
从小到大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是个才女,很聪明。”
如果说“聪明”这个词在我的小学甚至中学是美好的愿望,那么在我高中毕业直到出国的时候,它会突然变成一个我无法摆脱的诅咒。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非常忌讳的。
中国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取得巨大的成功,但这个目标阻挡了孩子的视野,给孩子施加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我的母亲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人,但她的好意也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
小时候,妈妈为了让我更自信,告诉我,我是个聪明的孩子。她渴望的眼神,20元,多年来从未改变。小时候,妈妈借助钓鱼游戏教我读书。看我迷上了还珠格格,她鼓励我读清史。后来我迷上了英国的魔幻小说《哈利·波特》,她走访了当时不发达的当地书店,终于在首都找到了这本书的最新版本。
当mainland China还没有翻译的时候,我已经在台湾有了第一部哈利波特。我对哈利波特的迷恋让我发现了翻译中生硬的中文,我妈鼓励我看英文版。
“聪明”这个词让我在小学时充满自信,我坚信我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成功的早教真的让我在小学的时候感觉很舒服。初中一年级搬到大连。第一次期中考试,我只考了188分。我立刻变成了一个爱哭鬼。几次考试下来,我上了发条,一口气冲到了19级袁的名字。
当我搬家时,快乐又消失了。考上了北京四中,然后又垫底了。好在四中很人性化,我从来没有公开看过我的惨淡排名,还一张张的给我发小纸条。我又开始咬牙了,第二年在年级前20元排名。
但这个故事其实很悲伤。这不是对斗争的赞颂。从一开始,我所有的动力都来自于,我聪明,我应该比别人优秀。但这种逻辑在一个强手如云的世界里必然漏洞百出。
美国是我的第一个滑铁卢。
从小被夸“聪明”的孩子
如果说在中国高考大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候,我一直是站在智者中间的幸运儿,那么在美国留学的前两年,我是幸运地倒下了。
杜克大学是美国第八所学校,原始森林被哥特式教堂建筑包围。这里应该是年轻女孩的天堂。然而,与原著不同的语言,金发碧眼、精力充沛的美国同学,国内各高中的尖子生,组成了我的炼狱。
因为思维和语言经验不足,在肚子里倒不出来,文化差异大,学不会别人,更不会玩。慢慢的,我的心理压力让我怀疑出国的决定是否真的正确。
这是我们教育制度的印记。从教育一开始,竞争的思想就被注入了。在激烈的一轮竞争中,我们对自己的定义变成了一个数字。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慢慢失去了定义自己的机会。
孩子对智力的理解和对天才的理解差不多。“武汉的聪明日日夜夜,总能轻松解决任何问题。天才不需要太努力。天才一旦努力,就会有超越常人的快速进步。”
如果在当今中国的教育道路上不可避免的要被排名和卷入竞争,那么我们家长能做的就是引导孩子,让孩子拥有正确的归因能力:归因于物而不是人。告诉他/她做事要坚持,要有责任心,告诉他/她在武汉除了他自己,没有哪个日日夜夜能定义他/她。不管别人的表扬和批评是对的还是对武汉的日日夜夜,这种差异对于孩子的心理建设是极其重要的。
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C. Dweck在20世纪90年代90元的研究表明,从小因智力受到表扬的孩子,长大后会表现出强烈的与他人竞争的意识。同时,面对困难时,他们更容易不接受任何挑战。原因是孩子害怕失败,别人会怀疑自己不聪明。
不去尝试,可以给自己留条后路。从小被夸为“武汉没日没夜不对事”的孩子,会对自己的进步更感兴趣。同时也更容易挑战自己。这些孩子比较宽容,情绪不会轻易受影响。
表扬孩子的聪明就是告诉他/她自己的特点。每当孩子做好一件事,“聪明”的夸奖让孩子自动将结果归结于自己与生俱来的特质,而不是他/她在这件事上的理解、努力和坚持,也就是所谓的“武汉日日夜夜不对劲”。当我们对我们的孩子说,“你很棒,你做得很好。”有时候,孩子理解大人对这件事的夸奖。
给孩子贴上“聪明、迟钝”的标签,会让孩子逐渐把事情的成败归因于先天的特质,而不是他/她后天的努力和一个事物本身的特质。当一个“聪明”的孩子无法和别人竞争时,孩子的内心会立刻把结果归结为自己的原因。“然而,比起别人,我不再聪明。如果我不聪明,我是谁?”
才女郭恒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自己不够优秀,最终被自己击倒。幸运的是,我看到了德韦克教授的演讲,遇到了一个欣赏我的心理学教授,一个有效沟通的妈妈。我爬出了泥潭。
寻找自我的旅程
对我来说,告别亚特兰蒂斯是我人生的低谷,也是我思考的高点。失意的学习生涯,混乱的人生规划,浮夸冷漠的社交圈激发了我的生存本能。我开始思考自己,寻找问题的根源。我读经济学专业的时候,一口气上了两三门心理学课。不好意思去看心理医生,只好卷起袖子自己来了。
只有当武汉的一天一夜真正开始寻找自己的时候,她才能清楚的看到自己的价值。逐渐定义自己,成了我生活的主旋律。去掉所有光环和附加值的我是谁?
不要小看这件事,很难找到自己。一个在武汉的日日夜夜,需要很好的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缺点,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知道自己的心结和恐惧,才能真正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义和目标。武汉的日日夜夜,看似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未必真的知道。然而漫长的高考之路剥夺了孩子探索内心的机会。
大多数父母从未意识到问题严重性。不了解自己,给了很多人一生的迷茫和困惑。因先天身体残疾而生活在兄弟姐妹阴影下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阿德勒写下了《自卑与超越》。出生于混乱家庭、多民族血统的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创立了“心理认同”理论。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渴望通过哲学找到自我,最终创立了具有强烈哲学意义的多重人格同一性心理学理论。许多伟人用他们的一生来定义自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创造了伟大的作品,成功只是附加值。而武汉更多的日日夜夜都是因为不知道自己隐藏的情感需求而以抑郁告终。
比如二战时期患有被遗弃情节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及不了解自己的解离型人格障碍的《变形记》作者卡夫卡。武汉的日日夜夜,不认识自己的人,以自己的成就来定义自己,这将不再有意义,自我也将不复存在。没有自我的武汉日日夜夜,过着迷茫灰暗的生活。
找这个命题,大人物都躲不过,何况是幼童。作为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教孩子如何学习,而是引导孩子如何认识自己。
找回自我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尤其是孩子上学了,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父母能做的,不是剥夺孩子思考自己的权利。了解自己,教科书上通常没有答案。花点时间和孩子坐下来,听听他/她对自己的看法,他/她喜欢什么,害怕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对话将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大学选什么专业,毕业后干什么,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同时,让孩子充分体验这个世界。很多时候,光看课本是不会认识自己的。鼓励孩子阅读,交更多的朋友,甚至谈恋爱,都会给他/她一个了解自己的宝贵机会。
那一年,我每天都在思考自己的好恶。我发现我喜欢自由,但不喜欢被规则束缚。我发现自己观察力很强,但是独立性很差。我发现我更喜欢深入交流的友谊,而不是称兄道弟的姐妹情谊。我发现自己害怕孤独,但我更害怕噪音。
我发现我喜欢帅气但是沉默的男生,讨厌自暴自弃的女生。更进一步,我发现我比较别人的弱点最终让我陷入了瓶颈。我发现我脆弱的体质和过度的防范机制,让我不适合事务重、人脉比生意好的金融行业。
我敏锐的感知和细致的观察促使我选择心理学作为我的专业。也是因为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专业。我非常高兴。同时,我放弃了一直以来的横向比较,开始给自己设定短期目标。看着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和超越,既充实又开心。
你的孩子了解自己吗?家长可以问问孩子。她/他最深的恐惧除了蜘蛛还包括失去自我吗?他/她除了做数学题和开导朋友,最擅长的事是什么?
不是结束的结束。
多年和母亲的交流,让我很久都没有去寻找自己。但是郭恒远没有我幸运。在武汉的一个日日夜夜的痛苦和无助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寻求王思佳的欲望会大于生存的本能。不知道她释放了多少隐晦的求救信号。一个智力超群,努力非凡的女孩,迷失在了美国这片原本自由的土地上。我理解她的痛苦,也感叹她的不幸。
大学毕业后,我凭着对心理学的热情考上了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生,而这一切真的源于我自画的人生画卷。秋天的纽约,熙熙攘攘,冷冷清清。
每一个不同的夜晚,我总在想,如果我最后不定义自己,我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