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拖延其实从一开始就是你自己主动选择的?
那些愿意拖延的人,无论现实多么严峻,都必须真的认为拖延不是亏损,甚至不是盈利;
他们总是抱着一天一天相处,过一阵子就好的心态;
拖延症的本质是缺乏动力和态度。
拖延症是缺乏动力。
社会心理学:需要的程度决定动机的强度;
强烈的动机孵化于极端的需求;要么物质丰富,要么精神纯粹。
很多人说苦难是人生的必然,大概率是猜测;
一个人可以重生,往往伴随着极度的苦难,但一个人成长的真正必然是苦难衍生出来的强烈而纯粹的需要;
你的需求有多饥渴,你的动力就有多坚不可摧。
只有当需求达到一定的高度,让你肆无忌惮,无情无义,才会衍生出巨大的动力。
普通人需要吗?是的,但是它不是很强。普通人的需求远远不足以催生强大的动力。
你有自己的工作,但并不难。你的生活有点压力,但你能应付过去。生活并不富裕,但也谈不上贫穷。
温水煮青蛙的环境,触动不了灵魂;
如果你不理解5.30起床的概念,你就不会有很强的动力。
因为你根本不需要,早起对你来说本质上是一种损失;
你唯一的动力就是想知道5.30起床是什么感觉。就算有感觉,也是基于当下环境带来的价值感。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负和博弈。早起不仅得不到好处,还白白损失了几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没有这种需求,就不会有真正的动力。
都说态度决定一切,那么什么决定态度呢?
你之所以愿意拖延,根本原因是你不能理解事情本身的价值;
一切行为取向本质上都是价值选择,价值决定态度;
有句话:男人不在乎忠诚,只是背叛的成本太高;女人不体面,但是诱惑不够大;
行为改变的背后是价值取向。
没有人会对一个街头混混有好感,但是当他们得知他是知名企业的儿子,所有人的态度都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当有人对你说:你知道他是谁吗,你会觉得一个人无足轻重吗?你的态度会一下子发生巨大的变化;
是什么态度?态度是你对一件事的评价,评价决定行为;
虽然你知道抽烟喝酒会危害身体健康,但你绝不会杜绝这种行为,因为主观判断表明弊小于利;
同样,人们知道拖延不好,但还是会拖延,因为他们主观判断拖延收益大于拖延损失;
拖着学习,就能享受不学习带来的身心愉悦,就不会对新知识感到无助,就不会感到学习的无聊;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学习的好处远远超过了学习本身。
因此,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事件的价值评价,进而决定了行为选择;
有人说,一个人的认知高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这句话大概是对的。你能看多远决定了你的态度。
你的态度影响你的评价,评价反过来指导你的行为;
所以,认知高度决定行为高度;
把5.30起床当成习惯的人,不一定有更多的自律,但一定看到了更大更远的需求。这就是态度。
有一个词叫延迟满足。
有些人把延迟满足极度简化为享受痛苦,但真正的延迟满足是价值博弈后的战略决策,是自愿选择放弃现在的既得小利益,选择未来更大的利益。
拖延症从这个角度叫及时行乐;
大部分能马上获得的快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低级廉价。他们能带来短期的快感,但不能从根本上推动事情向前发展。
在古代,真的很难出人头地,因为环境艰苦,光是开夜车就能杀够人。温暖的炕比寂寞的夜晚舒服多了,但一旦回到床上,又回到了起点。
一切能促进事物发展的行为,本质上都是不快乐的,甚至会造成极大的痛苦;
基于这个前提,所有的延迟都是合理的。
拖延就是变态。
想有所改变,有所突破;做好一切都不会一帆风顺的准备;
有人说:努力了就有成果,这是只有孩子才能做到的事;
事情不顺利是人生的常态。
解决拖延症,首先要解决的是心态问题;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从不同的概念层面评价同一件事,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会造成认知失调;
我之所以要拖下去,是因为现实和期望有错位;理想收入远低于实际收入;
换句话说,拖延者经常低估事情的好处。
但对于未知,真的很少有人能完全感受到其中的好处,所有的预测都是假设;
我们无法准确预测一件事的具体收益,但我们可以选择一件事的性质;
有句话叫“但是做好事,莫问的未来”;
熊熊烈火下,你分不清是少林还是武当从塔顶跳下,但你要知道,不管是谁跳下,你都是在救人。
解决拖延症首先需要做的是改变认知,重新审视每一件事,重新评估每一件事给自己带来的价值。
人会拖延,事情的难度确实占了相当一部分原因。当面对困难的任务时,你常常看不到进步。当你觉得任何行动都是徒劳的时候,你会判断一切都结束了,干脆不做;
为了克制这种心理障碍,很重要的一点是拆分目标,把大项目分解成可行的小项目;
有可能像龚宇移山一样打败眼前的庞然大物;
普通人可能一口气跑不了十公里甚至五公里,但大多数人能跑一公里;
把一个困难的任务拆分成小任务,不仅有助于在任务中得到反馈,还有助于看清事情的难度。拆解的过程也是事件的立体过程。
这种抗拖延方法在心理学CBT疗法中称为任务细分法;
给自己一点自信,给自己一个选择。
马斯洛认为,人类需求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大多数拖延症患者几乎感受不到这种需求;
每个人都知道如何给自己设定一个战略目标,坚定地告诉自己想要什么。
比如我选择跑步一小时,因为我想健康。
选择某个项目是为了拿奖金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高质量的旅行;
这些目标能不能实现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阻止你在一段时间内反复确认做一件事的意义,因为每一次确认都意味着重新开始,这会给你的头脑带来疲劳。
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就是给自己的行动赋能。
标签
克服拖延症其实就是让自己回归正常;
在整个过程中;先让自己有目的感,再明确,最后赋予意义;
它们对应着美国学者切尔曼态度的三个阶段:遵从、认同和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