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人格障碍,我们的认知可能几乎都停留在某个悬疑科幻类的电影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或网上流行的某一些人格测试题中,认为人格障碍对距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在2015年的时候,韩国MBC电视台曾拍摄过一部以多重人格障碍,及虐待儿童现象为题材的迷你连续剧《杀了我治愈我》,为观众打破了这一认知误区。这部剧以男主七重人格的素材展开,融入浪漫治愈和喜剧元素,用轻松手法让观众接触到多重人格障碍是真实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人的身上。我们惊艳于男主池城精湛演技的同时,这部剧也得到了古巴裔女性作家兼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安娜贝尔的高度评价,她表示剧中涵盖了多重人格障碍的病症和心理学等要素,任何一个部分的剧情都不能错过。她感谢编剧带着崇高的治愈视角而制作出这部剧,带给观众们温暖和安慰。
那么,既然我们已经了解到人格障碍作为一种病症在现实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我们不妨来深入的学习一下人格障碍的定义是什么?哪些因素决定着人格障碍的形成?人格障碍影响人的行为的过程是怎样的?人格障碍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理解和应对人格障碍有哪些方法?
本书的两位作者弗朗索瓦·勒洛尔是一位在法国和美国皆屡获成功的精神病医生,著有《艾克托寻找幸福之旅》等。克里斯托夫·安德烈是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及畅销书作家,著有《幸福的艺术》等。本书的两位作者身兼精神病学家和心理治疗师的身份,倾听过很多因为人格障碍在生活中引起情感烦恼,在职场中遭遇困境的例子。这些让我们束手无策、无法理解的人格障碍者,往往和我们在生活上关系密切,我们无法逃避与他们的交流。利用精神病学分析和心理学的知识,两位作者就共同撰写了这本《无处不在的人格》,希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我们在生活中无法回避的人格障碍问题。
好了,事不宜迟,我们马上来学习一下这本书的具体内容。
在这本书里,首先我们从整体概念的角度出发,来认知人格障碍的定义和形成原因,其次在人格障碍影响人的行为的过程中,总结人格障碍的特点和作用机理,最后利用上述对人格障碍基本理论的理解,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对人格障碍找到正确的方法论,使我们不再感到茫然无措。
2 我们先来看人格障碍的定义是什么?哪些因素决定着人格障碍的形成?
首先,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质比例失调,形成某种人格类型,引起个人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困扰,患者有着异常的行为模式,对环境无法适应,患者也感到痛苦。打个简单的比方,人格就像一个调色盘,不同的人格特质就如同不同的色块,合适的配比的色块在画布上最终呈现给我们感官的愉悦;大块缺失或某些色块占比过大,画布上的呈现往往会过于鲜艳或灰沉。类比到人格特质上,合适的人格特质配比,呈现给他人的就是一个具有魅力易于接触的个体,不合适的人格配比,某种或者某几种人格特质在一个人的人格中占的比重特别大,顽固而且持久地影响这个人的行为,与人沟通时通常会引起麻烦和矛盾。
举个例子,焦虑型人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多出现在长辈身上,他们整天总是忧心忡忡,任何事情都会让他们心烦意乱。比如你出门时,他们会瞬间爆发出一堆的问题,会问我们几点回家,出去干什么,和什么人出去,有没有落下东西,晚餐是否回来吃,衣服穿得够不够等等,你好不容易应付完上面的问题,他们还是觉得你的生活面临很多未知风险,你推迟了半小时回家,没有按照出门时告诉他们的时间回家,他们会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的打给你和你的朋友、上司等,甚至担心你是不是出了车祸。如果你的父母恰巧是焦虑型人格,他们在对谨慎对待生活这个维度的人格特质上出现了失衡,原本事无巨细的谨慎对待生活是一种值得赞扬的人格特质,但过度的紧张和痛苦,对风险持续专注,戒备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即便是不太可能发生或不太严重的事件,这样的过分的谨慎就可以被称为焦虑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异常的行为模式。你的父母也会因这样的过度焦虑而自己感到痛苦,产生自我质疑,为什么自己说的话明明是关心孩子,孩子却一句听不进去,他们会觉得孩子忤逆而不去反省自己的说话做事的思维逻辑,从而引起个人生活和亲子交往中的困扰,对当下家庭环境感到不适应。
由此可见,人格障碍的本质是指人格特质比例失调,原本是人格特质中的闪光点,由于人格障碍患者在某个维度上过分的倾向,从而形成某种人格类型,引起人格障碍患者在个人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困境。
既然人格障碍的存在如此普遍,下面我们进行一次追根究底,看看到底是哪些因素决定着人格障碍的形成?概括起来有两大因素在起作用,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
我们先来看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的形成的决定,生物学因素再进行细分之后,又分为遗传因素和病理生理因素两个小类。其一遗传因素的作用常常被我们忽略,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同时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也有报告认为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中的遗传因素对人格障碍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其二关于病理生理因素对人格障碍的影响,人格障碍患者自主神经系统反应迟缓,对紧张刺激的自主反应程度比正常人低,他们的习得性抑制能力变得缓慢和软弱,倾向于自我主观的判断,不能从过往的行为经验中吸取教训。
我们再来看环境因素对人格障碍的影响,具体来说有两类分别是恶劣的社会环境和不合理的养育和教育环境。就拿依赖型人格举例子,依赖是人的本性,依赖型人格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小,个体的平衡往往取决于在两种状态之间切换的能力,也就是根据不同的情况表现出,独立性和依赖性。如果说无法独立是一种缺陷,那么无法接受某种程度的依赖,也并非是良好心理状态的标志。精神病学家将之称为退化。退化的倾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某些家长行为、教育方式和生活事件,可能诱发依赖型人格特征的形成。比如说,谈到教育方式和家长行为,幼儿早期教育的缺失,父母对孩子的陪伴不足,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和关怀,一个极端是孩子内心充满冷漠,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另一个极端是父母长辈对孩子的保护欲过强,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孩子的独立性得不到培养,对父母长辈过分依赖,从而容易形成依赖性人格。谈到生活事件,如果孩子在成长阶段经历了父母离异,父母在孩子抚养权的问题上处理不当,孩子与父母其中一方长期分离,也会让孩子觉得亲密关系太过脆弱,没有树立正确的家庭观,从而在处理人生中后来的人际关系时过于紧绷。
至于另一个环境因素,有一种特殊情况,它是类精神分裂型人格,准确说,这种人格障碍在特定的职业领域或特定时代里并不算是一种人格障碍。这种人格类型的人,比较偏爱大部分时间可以独处的时间,经常出现在一些科学领域的学者、程序员、手工艺者、创意师和灯塔看守者当中,他们经常全身心地沉浸在自己地专长领域中,生活中行为难以捉摸,忽视他人的看法,不需要别人的陪伴。他们敏感而富有独特思维,从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自己擅长的活动中获得满足,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完美。在“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年代,这样一生只潜心研究一个领域的人,是值得我们所尊敬的。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成为必修课,类精神分裂性人格者成了我们这个时代中的不合群者,陷入被他人孤立的境地,并不利于他们在自己所属领域的发展。
通过上述学习,我们知道了人格障碍的定义是人格特质比例失调,形成某种人格类型,引起个人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困扰,患者行为模式异于常人,他们对环境无法适应。引起人格障碍的形成的原因有两大因素分别是分别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中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中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无法改变。但即使我们在幼年时遭遇不合理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环境,在长大后我们仍然可以进行选择和改变,去不断认识和丰满我们的人格特质。
3 接下来,我们通过介绍五个典型的人格障碍的原理和案例,来了解一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什么?人格障碍影响人的行为的过程又是怎样的?
人格,说白了就是我们俗语中的“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性格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定,但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塑性的。而人格障碍患者的特点之一是很难在保持本性的前提下为适应当下而做出改变。比如抑郁型人格者,他们一般不会寻求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因为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状态是一种疾病,而只觉得是性格问题。他们对糟糕的感觉已经太过于习惯,无法去感受身心愉悦的感觉,对生活失去期待。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形成一种“堪担痛苦”的自我形象,并以此进行自我的重新评估,这种自我评估并不是他们为适应当下而做出的改变,而是一种自我躲避,抑郁型人格患者的压抑和绝望程度严重且持久,不只是不高兴,已经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他们始终无法走出内心阴郁的困境。人格障碍者特点之二是,人格障碍者对自身人格缺陷无自知之明,难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主观上感到痛苦。比如妄想型人格者,这种人格的患者,一般心胸狭隘而又顽固,坚决抵制他人的辩解,总是担心自己的权益收到侵犯,担心眼前出现的问题,常心怀嫉妒,质疑他人甚至亲近之人的忠诚,他们对自身人格缺陷无自知之明,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就算失败也从不分析自己的错误,这种“独裁者”的个性使得他们很难从自己过往的失败经历中找到不足,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很难与他人和谐相处。
那么,在了解了人格障碍的特点之后,那么人格障碍是怎样一步步影响人的行为的呢?我们分成三步来解析。
第一步,世界观是由信仰构成,行为是由信念主导的。一个人的世界观是指这个人处在什么样的位置、用什么样的时间段的眼光去看待与分析事物以及他对事物的判断的反应。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而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就拿自恋型人格来举例。在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夏吕男爵是一个有表演癖的典型自恋型人格者,每次出席沙龙,他都会以自己妙语连珠的谈吐和高傲不逊的态度,博得所有人的注意。他总是时不时地暗示自己拥有高贵的血统,无法容忍别人一丁点儿的不尊重。夏吕男爵的世界观是觉得自己非同一般,出类拔萃,理应比别人看到更多,所以他的世界观支配的行为就显得合情合理。在现实生活中,自恋型人格者通常呈现给我们的是这样的印象,他们总想着怎么在职场上和恋情中取得辉煌的成功,极为在意自己的外貌和衣着,在生活中往往期望获得更多的关注和优待,并不觉得有义务投桃报李,如果没有得到期望中的优待,他们就会生气,甚至大怒。如果我们学会了换位思考,用他们的世界观去思考他们的行为,也许在如何与自恋型人格障碍者有效沟通这个维度有新的突破口和方法论。
第二步:某些信念会形成认知群,构成人格类型的基础。在认知群的促使下,人会形成具体的生活规则。认知群是不同信念相互联系的组合,它在我们看待事物时的作用就如同戴上了不同颜色镜片的墨镜,我们眼睛看出去的视野虽然景色的是相同的,但是却被墨镜赋予了不同的色彩。比如,表演型人格者,福楼拜在小说《包法利夫人》中描写的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性,她渴望传奇爱情、情绪多变、喜欢幻想,具有把平凡无奇的情人理想化的倾向。表演型人格者的认知群是:把生活当成了演出,把演出当成了生活,在这样的认知群促使下,表演型人格者就会形成“费尽心机想引起他人的注意”、“夸张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说话的方式热情洋溢”如此这般的具体生活规则。实际上,表演型人格往往只是表面光鲜,实则缺乏自信,他们不断的在他人迷恋的目光中寻找自信,他们情绪变化多端,很难判断是为了出乎意料引起关注,又或者是像孩童,笑完就哭仿佛就是他们所认为的真情流露。
第三步:人格障碍者遇到相应的扳机情境,会触发患者自己认为对的行为模式。所谓“扳机情境”顾名思义,扣动扳机的一瞬间,子弹就将出膛,当下的特定事件能够触发患者做出与认知群相匹配的反应。我们拿A型人格举例。美国学者M.H.弗里德曼等人在研究心脏病时,把人的性格分为两类:A型和B型。A型人格者属于较具进取心、侵略性、自信心、成就感,并且容易紧张。B型人格者则属较松散、与世无争,对任何事皆处之泰然。A型人格者的“扳机情境”是日常工作、学习和比赛等,相对应的,他们认为正确的行为触发是:总愿意从事高强度的竞争活动,不断驱动自己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干最多的事,并对阻碍自己努力的其他人或其他事进行攻击。如果你的导师或上司是A型人格者,他们对你的学习安排和工作安排一定是异常的紧凑,他们希望你每天都拼命的与时间赛跑,不论你的完成速度有多快,他们都认为是你拖累了他们,时刻不停的催促你,此时你感受到的是巨大的压力,在你看来他们做的任何一件小事都卯足了全力,仿佛是在参加“更高、更快、更强”为口号的体育竞赛,你很难与他们和谐愉快的相处。
好了,通过上述的学习,我们透过介绍具体的人格障碍类型,从整体概念的角度建立了关于人格障碍的基本知识体系,了解了人格障碍具备的特点是:无法对自身进行改变,难以从失败中反思自我,导致主观上的痛苦不堪。最终,因为患者的信念主导行为同时构成认知群,一旦遇到相应的扳机情境,就会触发患者自己认为正确的行为模式,继而影响身边的人。
4 联合国和平奖得主、中日友好“和平使者”池田大作关于完满的人格有如下的见解:教养又可称为“圆满的人格”。这就是说,从任何角度去观察,都可看到某种令人心旷神怡的东西,可以感动周围的人,还能有效地改善人之间的关系。面对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者,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理解和应对人格障碍有哪些方法?我们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个角度,对自己。如果我们自己有某种特定的人格障碍或人格障碍倾向。我们自身应该积极的去尝试自我改变,接受有效心理治疗。比如我们非常常见的强迫型人格,就是我们经常提起的“强迫症”,如果假设我们具有强迫型人格或有强迫型人格倾向,我们一定具备如下的特点:彻底的完美主义者,对细节、程序、井然有序和合理安排过分专注;执拗而顽固地坚持应该按照自己的看法和规则做事。对待人际关系时我们的表现往往很正式、冷漠和令人尴尬。做决定时,我们因为害怕犯错而过分犹豫,优柔寡断。我们都知道的一个简单的道理,韩愈的《进学解》中有这样一句:“较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讲的就是凡事要懂得适度,过尤而不及。适度的强迫,会使得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将事事完美的顽念控制在合理范围里,使得我们在现代社会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应该从自身去尝试认识到,自我人格特质中配比过大的某一个特质时,应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不要将其发展成为人格障碍。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保留这种人格特质中的闪光点,例如在强迫型人格中我们的一丝不苟和完美坚持都是值得保留的闪光点,要擅于去保护与挖掘。
第二个角度:对他人,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不同人格类型的闪光点,理解并宽容人格障碍者,设置底线本质问题不退让。比如逃避型人格障碍,这种患者秉持的认知群是社交恐惧症,避免可能令自己受到伤害,或感到尴尬的情形。现在随着科技发达,就很多逃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越来越依赖网络服务,他们往往都拥有过人的网络利用能力,却总是逃避真实的人际社交,沉溺于虚拟的世界。
面对这类人格障碍的患者时,一方面,我们应该给予他充分的理解和信任,表明我们对他的观点看法很在意,并可以接受不同的观点,让他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拘束,而不是对患者冷嘲热讽,或者强硬断了他们的网络,强迫他们参考聚会。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要批评逃避型人格者,可以选择先对他进行称赞,表扬他们的能力,再指出他逃避的行为的一些不妥,而非直接对他发火。
再比如,被动攻击型人格,这是一种通过典型性静默,表面上无动于衷,却用间接行为,表达敌意。他们以一种隐蔽的方式来对抗他人。被动坚持,表面服从,实则逃避迂回,用不作为来对抗他人。当他们在没有及时完成工作时,会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挫败感。情感上,他们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当他们的委屈服从,没有达到他们期望的认可时,或者他们没有了支持者时,他们将表现得持续的焦虑。这种人格患者也是令企业高层最为光火的一种人格,因为员工不听话不表达的行为令人难以忍受。但我们不应被怒气冲昏了头,面对被动攻击行人格的患者,我们应该友好的去对待他们,让他们能够直抒胸臆,并设置自己的底线,敦促他们遵守职场的既定规则。
综上所述,生存,就是在保持本性的前提下为了适应而做出改变,这种需要在他人和自己之间不断做出调整的自我改变的过程,往往实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达成的。那么,如果我们作为自我个体,对自己问题的感知方式和接受与否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要学会“自我排斥”,即对自己不适合的行为方式有所意识,并加以改变。
而另一方面,大部分人格障碍者都抱有“自我协调”的态度,从而形成了自我改变的阻力。往往只有在周围人或情形的压力下,或遭遇一连串困难和挫败,甚至陷入抑郁困境后,人格障碍者才会开始反省,并开始审视自己惯常的态度。这时候他人的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作为他人,对待人格障碍者时,一般有五个行为步骤:帮助改变、理解并接受、尊重改变的困难、不对人说教、同时在本质问题上不退让。做到这五步,在对待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者时,我们有章可循,不再茫然失措。
5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讲解的全部内容,下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在现代社会的社交场合,我们了解到人格障碍作为一种病症在现实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人格障碍的定义是什么?哪些因素决定着人格障碍的形成?人格障碍影响人的行为的过程是怎样的?人格障碍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理解和应对人格障碍有哪些方法? 无处不在的人格》,在这本书里通过对不同类型人格障碍的叙述,揭示了人格障碍的定义、决定因素、特点和影响行为的过程,由表及里,最终给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我们知道了,首先人格障碍的定义是人格特质比例失调的结果。一种或几种人格特质所占比重过高,形成某种人格类型,通常会引起个人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困扰。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有两大因素,家族先天遗传因素不容忽视,后天生存环境和不合理的教育也是重要诱因。特别是,由于时代变迁与发展,如类精神分裂性人格者,这样本不应成为人格障碍的这样一个群体,成了我们这个时代中的不合群者,陷入被他人孤立的境地。接着,我们探究了人格障碍的特点是:他们无法对自身进行改变,难以从失败中反思自我,导致主观上的痛苦不堪。从而引出人格障碍影响行为的过程:患者的信念主导行为同时构成认知群,遇到相应的扳机情境,会触发患者自己认为正确的行为模式。最后,我们分两个维度寻找了如何正确对待人格障碍者,维度一对自己:尝试自我改变,接受有效心理治疗;维度二对他人: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不同人格类型的闪光点,理解并宽容人格障碍者,设置底线,但本质问题绝不退让。
好了,《无处不在的人格》这本书就分享到这里。如果你有兴趣,可以选择阅读原书,获得更多的新体验,我们下本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