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为什么你身边有这么多的坏人,应该以什么方式与他们相处

核心提示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人总是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危机性。他经常对身边的人进行不同角度的批判。他今天谴责这位同事不讲道德,明天责怪那位同事不讲诚信,后天又说另外一位同事心眼多,好像身边围绕的都是坏人。我们身边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人,庆幸的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总是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危机。他经常从不同的角度批评身边的人。他今天怪这个同事不道德,明天怪那个同事不老实,后天又说另一个同事心眼太多,好像周围都是坏人。我们身边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人。好在这样的人在我的经历中是少数。

平时喜欢谴责别人的人,你会跟他们腻在一起。因为他总是谴责身边的人和事,所以你总会产生一种错觉:我怎么了?结果我活得很累,和我一起生活的人也很累。

为什么会这样?通常只有一个原因,就是认知狭隘。比如他认为一米的人类很正常。如果面对一个一米多高的人类,会嘲笑他是“傻大个”。如果他看到一个低于一米的人,他会立即被判断为“侏儒”。

如果他对世界上70亿人做一个身高统计,会发现人类的身高是多样的,但是自己定义的标准太窄太死板了。

我们必须承认,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批评和谴责。同时我们也证明了一件事:我们之所以认为“恶人”多,主要是因为我们自身的认知缺陷。

如何形成自己也代表了70个心理模板,每一个都是一个自己,有70亿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就像电影里的那句台词:如果你是医生,你看到的一切都是细菌,如果你是警察,所有人都是嫌疑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自我图式构成了自我的概念,它迅速帮助我们从事物中提取经验,然后进行分析,最后进行确定和分类。比如根据老虎的特征,把它们归类为猫。分析了狼的特征,将其归为犬科动物。

自己往往不靠谱。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总是“自以为是”。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未知,所以自携的认知缺陷必然存在,导致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有很大的模糊性和偏见。我们对事物的定性和分类并不总是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就像我们对性别一样,所以当我们对没有标准的事物进行分类时,我们总是做出一个定制的判断和分类。

如果一个正直法官的父亲迫于生计,成为几起入室盗窃案的主犯,最后被儿子告上法庭。你会怎么看待这位法官?如果法官知道父亲所有的违法行为都是为了自己的求学之路,然后选择了庇护,你会怎么看他?或者说,就算爱情和法律可以结合,然后宽大处理,你觉得应该少几年才算公正?

这是一个极其宽泛的问题。问题之所以宽泛,是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最后的答案可能有几百个。答案的数量强行拓宽了问题本身,所以会很难确定问题的性质。同时也凸显了另一个事实: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知识来判断事物。这就是你的“自我”。

我们的判断方式——自我参照效应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一种现象叫做自我参照效应。也就是说,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相关时,我们会迅速处理、分析,然后根据自己的认知做出判断。

比如上面法官的故事,你会对法官的行为做出什么样的判断?

如果你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儿子,在你的认知范畴里非常重视伦理道德,你觉得一个法官应该帮助他的父亲吗?那么,当你面对盗窃的受害者时,你还能坚持自己是道德的吗?也许你不会去想。

如果你是目睹了一起抢劫案的路人,你担心同样的事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么你会认为法官必须将父亲绳之以法。

在互相争斗的过程中,两种认知都会按照各自的参照方式得出结论。这样一来,前者会认为后者无情,后者会认为前者不道德。

我们必须承认,参照效应是我们主要的判断依据。参考效应的判断方法有利有弊。好处在于方便,因为以自己的经验为模板,很容易得到最终的结论。缺点在于它的粗糙,因为碎片化的信息处理方式很可能会扭曲对事物的客观认知判断。

你对法官的行为做出最终判决了吗?无论法官做出怎样的选择,在群体认知不均衡的状态下,可能会出现两种法官:好儿子或枉法,坏儿子或优秀执法者。

参考效应的普遍性随处可见。你教孩子做作业,你觉得题目很简单,但是你就是教不了孩子,然后你就吼他们。孩子觉得你是个坏爸爸或者坏妈妈。那么,你是否也用语言暴力来解决孩子的其他行为呢?不管是什么,你以成人的思维为参照物批评孩子,孩子以极其容易产生偏见的低端思维来定义你。

那么,你是如何定义好人和坏人的定义的?

为什么坏人那么多?

罗翔老师说:一个人的知识越贫乏,他就越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勇气和自豪感,因为他的知识越贫乏,你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因为你从来没有听到过相反的观点。傲慢是无知和好辩者的天性。

为什么人类是自以为是的动物?自我参照效应的结论是基于他自己碎片化的信息加工,个人也是按照这个理论生活的,所以我们通常相信自己的生存理念。状态良好是概念逻辑正确的最好证明。

经过多年不断打磨自己的想法,形成了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所以在评判别人的表现和行为时,我们会本能地与自己的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得出结论。就好像我们对自己的名字太熟悉了。当有人叫你的名字时,你会立即寻找声源。

在剧中反派休饰演的《仙剑奇侠传》中,拜月的首领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你们眼里,我可能是个坏人,但在动物眼里,我们都是坏人。

与动物相比,人类是坏人。因为人类对许多动物来说是危险的,我们总是为了吃而伤害它们的生命。在你眼里,你会本能地认为生物之间是有生物链的。我怎么会错呢?但是动物觉得你是坏人。你不会质疑自己的心智模型,就像动物不会质疑自己的结论一样。

人与人之间观念的偏差,也会导致好坏之分。拜月创始人和李逍遥想法的初衷是对的,他们都希望最好的世界是没有争斗的世界。李逍遥主张人类通过爱来进行自我整合,以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而拜月的创始人不相信“世界上有爱”,坚持以极端的方式净化世界。

你认为拜月的领导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估计不同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自我参照。但值得肯定的是,拜月的领导人本人并不认为他是一个坏人。

莫言《晚熟》中有这样一段话:“真正可怕的坏人不是那些知道自己是坏人的人,而是那些不知道自己是坏人却认为自己是对的好人。”

拜月领导人可能就是莫言说的那种坏人。这种坏人充满了偏见、固执和狭隘。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在心。所谓的善与恶,只不过是你的妄想造成的差异。而妄想是我们本能的自我参照效应的结果。

没有这种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是拜月领导人的缩影。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对的,然后对别人造成一定的威胁,然后盲目的认定对方是“坏人”。

如何与“坏人”相处

什么是坏人?通常有三个定性标准:1。违法的人。2.有道德缺陷的人。3.自我参照别人定制的人。

在违法的坏人中,有多少是真的“故意摸老虎屁股”,或者有一部分是一时冲动或者无知造成的。在违法之前,他们是否考虑过自己的行为可能违法?如果给他们更多的时间,他们会考虑到我自以为是,我应该好好沟通,我有避免灾难的决定吗?

我们应该通过沟通来解决问题。感情冲动让人失去理智。如果一个即将入狱的人意识到这一点,结果可能不会变得更糟。那么,试想一下,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道德上有障碍的人,而我们的情绪并没有被激化和非理性化,我们会有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去思考: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沟通来化解。

我们不一定能通过沟通彻底解决问题,至少可以理解对方的立场。我们的沟通方式让我们明白了自己的偏见和狭隘,这样才能真正的不再被定义为坏人,或者盲目的把别人定义为坏人。

我们大多数人都受大脑的支配。有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们都是惯性思维的傀儡。我们曾经以为自己是对的,为什么要承认错误,向“真相”妥协?这种想法并不意味着我们是愚蠢的,但这就是我们通常的想法。

人类通常缺乏交流的意识。当我们与他人意见相左时,解决问题的方式通常是谩骂、批评甚至暴力。如果我们知道沟通的重要性,也许我们真的会意识到原来的想法是可以“讨价还价”的。即使谈不拢,也会获得对方的尊重。这样不好吗?

沟通是一门技能,小到不可小觑。是一种智慧,因为这样会避免人们互相指责的最后定性结果:我们都是坏人。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