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思维方式提升认知能力

核心提示一个人能取得怎样的成就,很多时候都是由它的认知决定的,你能把自己的认知给提升上去,很多时候你就会看到更多不一样的维度,从而实现逆袭。今天分享给大家5条心理学逻辑,这5个东西你研究透了,本质上可以避免你少走很多弯路,能够将自己的思维提升到更高

一个人能取得什么成就,往往是由他的认知决定的。可以提高认知,很多时候会看到更多不同的维度,从而实现逆袭。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五个心理逻辑。这五点你都研究透彻了,本质上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让你的思维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一:鸟笼逻辑

很多人都听说过鸟笼逻辑。其实这个逻辑来源于一个故事。事情是这样的。

1907年,詹姆斯和他的好朋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一起从哈佛大学退休。一天,两个人打了个赌。

詹姆斯说:“我一定会很快让你有一只鸟。”卡尔森不同意:“我不信!因为我从来没想过养一只鸟。”

几天后,正好赶上卡尔森的生日,詹姆斯送上了一份礼物——一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笑了:“我只是觉得这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不用麻烦了。”

从此,只要客人来访,看到书桌旁空摇摆的鸟笼,几乎都会不约而同地问:

“教授,你的鸟是什么时候死的?”

卡尔森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没有养过鸟。”

但这种回答,往往换来的是嘉宾们迷茫和不信任的眼神。

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詹姆斯的“鸟笼效应”奏效了。

那么你明白了吗,为什么卡尔森教授最终选择买一只鸟?因为受不了,他总是向客人解释她没有养鸟的事实。为什么客人要问他的鸟什么时候死的?

其实这背后有一个人性,就是大部分人在思考事情的时候都是采用惯性思维。

这就像鸟笼效应。为什么大家都问?因为我们都知道鸟笼是用来放鸟的,但是现在鸟不见了,所以大家都推测他的鸟死了。

再举个例子,假设你今天没上班,你出去逛街,突然发现前面的路是湿的。你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大多数人会认为可能刚下过雨。

这就是惯性思维。一旦你的认知对某件事习以为常,就很难改变了。

我们看电影的时候,经常会看到类似的场景。比如女主角到家,刚好看到男主角把匕首从女主角父亲的身体里拔出来,于是女主角认为男主角杀了自己的父亲,两人反目成仇。

其实谁也无法判断凶手是不是主人公,只是我们的习惯性思维认为凶手就是他。

惯性思维当然也是有益的。比如冬天来了,我们知道天气变冷了就该加衣服了。我们不用考虑这个,可以按照以往的惯性来评价。

所以这种惯性思维在某种程度上方便了我们做事,节省了我们的效率。

但是,另一方面,也可能使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出现偏差,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比如一个人事业成功了,他介绍的项目会好吗,会成功吗?

父母年纪大了,说的话就一定对吗?

我们的习惯性思维可能会把这些事情等同起来,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所以,一个人要想突破自己的界限,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鸟笼逻辑,敢于打破鸟笼逻辑而不被其诱导。

二:破窗效应

我们要看穿的第二个心理效应是破窗效应。

什么是破窗效应?

很简单,就是说一个房间的窗户坏了,没人修,那么这个房间的其他窗户以后很大概率会坏。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任何一种不健康现象的存在,都是在传递一种信息,会导致这种不健康现象的无限扩大。

让我们以窗户为例。我说所有的窗户都完好无损,所以基本上没有人会去这个窗户,因为这个时候,一旦你打破了这个窗户,负责的人就是你。

但是一旦某个窗户被打破了,但是没人在意,我们打破窗户的概率就会增加,因为我们觉得反正自己不是第一个打破窗户的人。反正做坏事的不止我一个。大家都在做。

这是一种心理制约的力量,我们必须理解。

再举个例子,假设你去朋友家做客。他的房子很干净,地板一尘不染。如果这个时候你想抽烟,你肯定会让他给你找个烟灰缸,然后你再把烟点着,对吧?

但是,另一种情况,如果这个朋友家里很乱,到处都是灰尘、纸屑、烟灰,那么这个时候你就得抽烟了。大概率你不会麻烦你朋友给你找烟灰缸。也许你只是让烟灰飞起来,或者只是把烟头扔在地上。

为什么?

因为你觉得你朋友家那么脏,不是你自己的错,自己打点烟灰也没事。

所以看看这种破窗效应,它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我们的行为。

我有一个表弟。她经常熬夜,但身体不好。后来医生告诉她不要再熬夜了。

她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回去不久,她又开始熬夜了。

为什么这种行为这么难改掉?

只是她回去后,舒服了一段时间,觉得偶尔熬两晚也没什么。结果,有了1,就有了2,有了2,就有了3。她熬夜的习惯又回来了。

你要明白破窗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很大。你要意识到这个东西,你要了解很多坏习惯或者不好的东西。如果你当初没有制止,而且成了大趋势,以后你就很难摆脱了。它就像一个河岸。当它出现小缺口时,如果不及时修复,最终可能会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

所以,各位,老话说的好,很有道理。无论是经营自己的企业还是管理自己的团队,都不要认为有些错误是小错误,可以忽略。一旦你放松了这个差距,它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会效仿。那情况就严重了。

第三,习得性无助效应

最后一个很重要的心理作用是什么?这是习得性无助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萨利(Sally)在1967年研究动物时发现,他最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对它们施以难以忍受的电击。

狗在笼子里逃不过电击,在笼子里狂奔,屎尿横流,惊恐地嚎叫。

经过多次实验,当蜂鸣器响起时,狗躺在地上,恐惧地哀叫,并没有疯狂奔跑。

后来,实验者在电击之前打开了笼门。这时,狗不仅没有逃跑,反而倒在地上呻吟颤抖,电击才出现。

它本可以主动逃离,却绝望地等待着痛苦的来临。这是习得性无助。

1975年,塞里格·曼也以人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一项实验,结果证明人也有习得性无助。

简单来说,这种影响就是由于反复失败或惩罚而导致的任人摆布的行为。指的是一种对现实绝望无助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为什么很多人对生活失去信心,愿意随波逐流?就是因为他们可能因为某种原因在一件事情上失败了或者遭遇了很多失败,然后觉得自己天生无能。

例如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