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死为什么还要活着

核心提示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既定规律,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逃脱得了这一法则,既然每个人的归宿都会是死亡,那么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呢?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同年龄段的人会给出不同的回答,重点人活着是为了养家糊口,孩子活着就是为了

每天培养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

生老病死是既定的自然规律,谁也逃不过这个规律。既然每个人的归宿都会是死亡,那活着的目的是什么?

说到这个问题,不同年龄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重点是,人活着是为了养家,孩子活着是为了上学,老人活着是为了孩子。可能在我们的一生中,人一直都是为了身外之物而活,很少有人能坚定的说是为了自己而活,或者是为了自由而活。

众所周知,对于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活着并不是主动的选择,而是被迫接受的东西。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每天抱怨活着没有意义,日复一日过着枯燥的生活,永远看不到第二天的希望。殊不知,人生的幸福其实就在于我们实现了生而为人的特质,那就是永远保持爱,永远追求自由。

既然人类终将死亡,那为什么还要活着?这可能是你能听到的最好的回答了。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生活

人类和普通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有独特的思维和理性的思维。心理存在主义学派曾经说过,理性能力可以决定个体存在的价值。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是为了养孩子而生气,那么他无疑是可悲的,因为从本质上来说,这种行为和动物的生存没有什么区别。如果说生命有最大的意义,那一定是个体留下了存在的痕迹。

存在主义指出,人一生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自我实现。只有把自己的独特性发挥到极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然后去影响自己和他人,这才算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多么短暂,一定要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努力去做能让生活充实快乐的事情。

著名心理学家欧文亚指出,每个个体都离不开四个人生话题,即死亡、孤独、自由、责任和生命的意义。即使身边有亲近的人,我们内心还是会感到孤独。

在这个世界上,孤独的最高形式还是在别人的怀抱里孤独。有的人活着,但灵魂早已死去,有的人死了,但灵魂不朽。

一个人的生死和影响没有直接关系。即使死了很多人,但仍然激励着无数人。只有当生者忘记了这个人,他才是真的死了。

每个人都是为了自我实现而活着,那么什么是自我实现呢?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一个人需求的最高层次。只有当个人的才能和潜能在合适的社会环境中得以施展,理想和抱负才能得以实现,自我实现的目的才能达到。

自我实现的需要,其实是一种人生的攀登。

登顶代表一个人已经充分发挥了自己所有的能力。他精神上的愉悦让他不断享受,但身体上的愉悦总是瞬间消散。当我们回忆起快乐时光时,我们满足于不仅仅是吃一顿大餐。能让陪我们吃饭的人也感到幸福,是最幸运的事。

不管你有多厉害,当你主动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了某个困难,然后帮助了别人,你就能获得一种荣誉感和成就感。

要达到高层次的满足,就要满足低层次的需求。只有满足了生理基础,才能一步一步走向精神的实现。

可惜现在很多人把追求幸福当成了人生的真谛,却不知道最后只会是泡沫。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快乐,快乐终究是虚幻的。是一种神经刺激,是一种主观的情绪感受。

你能接受一辈子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吗?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一提。一味沉浸在幸福的幻觉中,只会让自己越陷越深。现实生活充满了痛苦。当我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我们就会痛苦。当我们的欲望得到满足,我们又会觉得无聊。生活在痛苦和无聊中来回摇摆。想要走出循环,就得把自我实现作为人生的终极意义。

幸福不是人生的目标,更不是人生的意义,而是这一生的必经过程。如果人活一辈子只是为了生孩子,那和白活没什么区别。

总而言之,让生命精彩的,往往是独特的体验,是让人觉得生命存在的体验。

-结尾-

作者|汤米·达

编辑|万安

第一心理写作群|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空

参考:让·皮亚杰传记。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