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记者王小慧北京报道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人民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加剧,心理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最近,10.28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11.22葫芦岛校门前撞车事件、11.29幼儿园两名教师殴打近10名儿童事件、12.02沅江12岁男孩遇害事件、12.06患者家属殴打医生事件...这些突发的典型案例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令人震惊的行为背后,是当事人情绪突然失控造成的严重后果,引起了心理学界的高度关注。加强精神卫生服务是促进社会稳定和人际和谐、提升国民幸福感的关键举措。
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教育部、民政部等10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卫疾控44号],正式启动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为贯彻落实这一文件,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提高国民心理健康素养,12月17日,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联合中华慈善总会,在中国心理学会会议室举办了好心情行动暨情绪管理新书发布会。同时,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标准与服务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连荣宣读了正式成立情绪管理组的批复。
心理制度建设是社会治理的亮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目前,在个人层面,由于工作压力、生活矛盾和各种社会问题的影响,一些人的精神障碍有所增加,影响个人行为和人际关系,扭曲人生观和世界观,甚至出现个人极端暴力行为。从社会层面看,一些人无法理性分析和科学对待当前国家治理和公共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他们总是利用网络等各种渠道和形式,以粗暴愤怒的态度渲染负能量,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加剧矛盾。
接下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应该是社会治理的亮点。其中,从社会层面,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队伍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世界各国来看,社会工作是社会心理服务的重要承担者。
中国心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表示,“传递美好情感”旨在将心理科普与公益慈善深度融合。通过全国性的情绪管理科普宣传、公益讲座和服务,培养公众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同时可以凝聚社会力量,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在全民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国民心理素质,助力社会综合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构建共治、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创新路径。
社会化和法治化是长期以来一以贯之的要求,这与我们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强调“社会协调”和“法治保障”是一致的。
中国心理学会标准委员会主任梅剑教授指出,迫切需要遴选和培育一批接地气的精品课程开展心理科学公益服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服务专业队伍,实现应用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传递好心情》行动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公益科普服务,同时对全民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和大数据采集,为相应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和颁布打下坚实基础。
提高全社会对精神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我国,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普及相对较晚,还不普及。大多数人对心理健康知识和常识了解不多,对心理疾病的认识也不够。
因此,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心理服务的宣传,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闻媒体,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甚至,一些地方还要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将社会心理服务纳入公益广告范畴,开展心理服务专题栏目,切实提高社会心理知识的普及率和知晓率。
发布会上,传递好心情行动执行理事长夏青表示,中国心理学会标准委、科普委计划在2019-2020年,联合中华慈善总会举办100场社会与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培训3000名公益讲师,为社会提供超过36000小时的公益服务。在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积极参与下,遴选一批好心情教育示范基地,使我国心理健康公益事业形成良性循环。
同时,会上,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副主任连荣宣读了情绪管理组正式成立的批复。
据记者了解,“情绪管理”由中国心理学会标准委员会委员、传递好心情行动常务理事、中华慈善总会传递好心情项目公益大使夏青博士创建。作者通过对10037个典型案例的调查,用43万多字的篇幅构建了根植于中国人心理特点的情绪管理科学体系,弥补了我国情绪管理学科建设的空空白。
国家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心理的健康发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工作,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爱、理性、平和、积极的国民社会心态。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帮助提高个人心理健康质量,规范情绪管理在社会心理服务领域的应用,为建设平安中国、幸福中国探索一套高效创新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提高全民心理健康素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助力“健康中国、幸福人民”目标的实现。
编辑:徐云倩编辑: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