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过各种兼职,发现自己最想做的事,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一些东西。所以,我决定创业。”杨旭东是江苏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9月开学才升大三,但他已经和伙伴一起走在创业路上,还选了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太密切的领域:社区活动策划服务。“我们设计了很多课程,适合不同的群体,目的是希望大家通过这些课程,能拥有更好的心情。我们的目标是打响中国本土的EAP(员工心理援助)品牌。”
像杨旭东这样充满理想的年轻创业者还有很多,其中不少是00后,刚刚进入大学校门。这两天,百余名这样的大学生创业者在上海民非公益组织“黑苹果青年”(上海零点青年公益创业发展中心)牵头下,齐聚上海,面向创业导师、投资人、创业服务机构进行路演。大学生们的创业项目虽然青涩,却体现了他们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杨东旭坦言,创业初期不知如何下手:“EAP的本意是员工心理援助,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但像我们这样刚刚起步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一开始很难进入企业提供服务,而且‘如何设计有特色的EAP项目’也是问题。”好在学校的创业导师给了建议,他与合伙人决定从手工切入,“因为做手工需要全神贯注,能够平复心情”。同时,他们为自己的项目起名“星棋社区”,决定从社区服务定制开始创业之路。“最初6个月,我们走访了40多个社区,了解他们需要怎样的社区活动;我们又设计了不同的手工课程,有的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简化,也有的是来自其他国家的传统手工艺。我们把课程琢磨好后,先在学校里请同学们尝试,然后完善,最后推向社会。”
新服务瞄准的是细分领域,所以去年才启动的“星棋社区”在今年6月已经取得了收支平衡。杨东旭对此很骄傲:“我们与部分社区签了一年的合同,每周进入社区上课;还有不少企业和机构会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请我们提供服务。最多的时候,一周要上8节课。”对于未来,他们也有规划:“把课程设计得更成体系,更能体现EAP的价值,服务更多的人。”
“创拾空间”项目的创始人匡亚萱是上海政法学院社工系的学生,也看中了社区服务定制的发展空间。但与“星棋社区”不同的是,他们主要为青年人服务,希望用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青年人的社会参与度与责任感,不要老是看着手机,成为“低头族”。
“我们设计了一个叫‘零信号实验室’的活动形式,参与者要暂时告别手机,充分参与社群讨论;实验室的主题每次不同,可以按需定制。比如最近,我们在学校里举办了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实验室活动,既希望动员大学生们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也希望他们对校园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提供建议意见。通过实验室,真的形成了比较好的建议,我们打算和校方沟通,看看能否落地。”匡亚萱说,“创拾空间”从去年成立以来,已经陆续举办了10多次落地活动。对于未来,他和伙伴们的心愿不是赚钱,而是学以致用,让社会工作更有价值。
同样想学以致用的,还有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曹风帆,创业方向是“竹编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机械化解决方案”。“我来自安徽阜阳界首,竹编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我本人也会。但这些年,竹编技艺发展遭遇瓶颈,比如编织效率低、产能低、手艺人越来越少。我是学工业机器人的,就想着能不能把竹编中的重复劳动实现自动化,手艺人的手工技术体现在产品设计等附加值更高的地方。”
他的这一想法在学校里找到了支持者。“我们团队现在有10个人,但只有我一个是安徽阜阳的,但大家都觉得这件事有意义。”曹风帆说,有意义就有动力,他们设计了机械化的竹编流程,并做出立体编织演示机。用演示机实验,重复的编织过程实现自动化后,生产效率能提高5倍。这些创新成果也为曹风帆和团队赢得了8项技术专利和诸多大学生创业创新奖项。
“这个暑假,我们还在研究制篾工艺的机械化优化方式没,希望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材料损耗。我希望用现代化的技术让传统手艺能够发扬光大。”曹风帆说。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施南昌觉得,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充满创造力,其中很多与公益相关,强调服务的价值而不是商业回报,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特点。通过与创投资源的对接,其中有价值的创业项目就能走得更远,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海拥有浓厚的“双创”氛围,从而为年轻人提供了梦想落地的机会。以此次聚集众多大学生创业者的“黑苹果青年公益扶持计划”为例,该计划已经实施了8年,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项目启动资金、能力培训、专业指导、项目评估、社会传播等多方面支持。数据显示,项目发起至今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大学生项目计划书3591份,扶持公益团队479支,扶持资金超过250万元,直接影响大学生5万多名。
栏目主编:任翀 文字编辑:任翀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