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创业故事及王健林与万达的故事

核心提示摘要:王健林,1970年入伍,1986年从部队转业,毕业于辽宁大学。1989年起开始担任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但王健林的成功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是经历无数艰难,才有了今日的成就。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健林的创业故事。王健林,1

摘要:王健林,1970年入伍,1986年从部队转业,毕业于辽宁大学。1989年起开始担任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但王健林的成功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是经历无数艰难,才有了今日的成就。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健林的创业故事。

王健林,1989年起担任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十一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兼任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

王健林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一名参加过长征和抗日的老红军。受家庭的影响,15岁的王健林就从四川来到东北,入伍参军,并且在28岁就成为了一名正团职干部,期间还完成了辽宁大学的函授课程。

1987年,为了响应国家“百万裁军”的号召,王健林告别了自己17年的部队生活。转业后,王健林来到大连市西岗区区政府任办公室主任。不过,没过一年,不太安分的王健林又主动请缨,自愿去担任濒临破产的西岗住宅开发公司经理。从此踏入了房地产这个圈子。

第一桶金

王健林的第一桶金来自当时同行前辈不敢或不屑于干的项目:旧城改造。不过,王健林也很无奈,那个时候开发项目需要有“指标”,万达拿不到,但旧城改造,政府却是非常支持。当时大连市政府北面有个棚屋区,很不雅观,政府领导对来领“指标”的王健林说:“就是这里,想开多少给多少。”结果,回家一算,王健林发现,改造成本一平米就要1200元,而当时大连最高房价也才1100元一平米,怪不得没人愿意做。

怎么办?“那我们就多卖几百块钱呗。”初入地产圈的王健林决定放手一搏,没想到却大获成功。“我们就是做了几点小创新,把暗厅改成明厅,安上了铝合金窗、防盗门,还每家配个洗手间。”王健林称,一千多套住房两个月全部卖光,均价1580元,创了当时新纪录。

好在那个年代,市场改革思潮风起云涌,当时广东提了个口号,‘遇到红门绕道走’。”他绕道成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哪里有旧城改造的项目,别人不愿意干,王健林他们就去干,公司规模迅速扩大。1992年最盛时,公司占大连市场份额的25%。

王健林热血沸腾,开始跨区发展。他的第一站选择了广州。“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这是当时的一句名言。所以我们这一堆讲东北话的土老帽就去了广州。”虽然其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受了一些委屈,但经过四五年的努力,王健林和他的万达最终还是在这里站稳了脚跟。

百年企业

敢闯敢试不是蛮干。王健林如此界定两者的区别:“敢闯敢试是看准了去试不怕失败,蛮干是没有目的去干”、“看准了”,也就是把握大方向。

2000年,万达开始从住宅开发向商业地产转型。当时王健林已经意识到住宅开发的产业模式不好做,不是真正的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世界上没有一家做住宅的企业是百年企业,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它的需求必然会下降。”

不过,真正让王健林下决心要做“百年企业”,主要是两位老员工得癌症治疗的刺激。“都是创业时候进来的员工。打一针两块钱,打不打?那个时候没有社保,就是企业自己拿钱。我当时决定,不要吝惜钱,能活一天就活一天,这两个人花了我一百万块钱。”

但问题是,当公司发展三四十年的时候,员工医药费怎么办?王健林发现,一定要有长期稳定的发展模式。为此,万达开了三天会,最终决定转向商业地产。

在王健林看来,万达转型不是抛弃自己所有的资源和经验,彻底转行,而是要将已有资源优势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相结合,寻求永续发展。商业地产是最佳选择。

与沃尔玛合作

回忆如何傍上沃尔玛这个大款,王健林仍记忆犹新。“第一次上门跟人家说,一口就被拒绝了,慢慢谈,一次一次上门谈,整整花了一年。”王健林称,为了说服沃尔玛,他上门跑了几十趟,对方才同意“试一试”。

于是,王健林便将自己的完美构想让沃尔玛实实在在体验了一把:选定了地段优先告诉沃尔玛,然后根据沃尔玛的需要协商设计方案,以最快的速度如期交付使用。

“实际上,沃尔玛也很希望能有这种模式,只是以前地产商们都没这么去干。”万达在一年之内让沃尔玛在全国6个城市试了六次,结果美国百胜、新加坡百胜等10多家全球连锁企业也加入了“合约”,万达“订单商业地产”模式正式形成。

如今形势发生了逆转。自从“一座万达广场,一个城市中心”的口号开始在全国叫响,万达第三代产品——商业综合体变成了品牌,地方政府引进万达也构成实在的政绩体现,议价权已经在向万达倾斜。

志在必得是王健林的一贯作风。他就是认准了方向一定会走下去的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做了几个项目后,王健林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当时做购物中心,一般都是请国外设计中心做设计,不仅成本高,花费时间也很长。为了节约成本,长久发展,王健林决定建立自己的设计院、商业管理公司,“不能把自己的命拴在别人的腰带上。”

再造万达

正当万达商业地产巨鳄形象深入人心的时候,王健林又有了惊人之举,进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

说起万达的文化产业,人们最熟悉的还是万达电影院。虽然这几年,万达的电影院线搞得红红火火,但其实2005年进军电影院,万达是被逼上的梁山。王健林原本的想法是只做房东收房租,不想做经营,于是他找了上广电,双方签了战略合作协议,万达走到哪,它跟到哪。结果协议签了不到半年,万达六个电影院刚刚封顶,北上广领导换人,要解除合同。按合同说,北上广违约,万达不必全额退款,但是王健林认为,“万达赚的不是这样的钱。”很快就与他们解除了合同。

后来王健林又找到了时代华纳,刚开始双方合作很顺利,但不到一年时间,问题再次出现。“中国加入WTO,按规定,外资企业不能进入电影院经营管理,股权投资不能超过49%。这个文件一出来,华纳也不能干了。”

时代华纳退出,万达十几家已经营业的电影院怎么办?接不接?这是个问题。当时的王健林是十分的恼火,在董事会上大叫,“管理电影院比两弹一星还难吗?两弹一星都能整,这有啥了不起的。”于是,才有了今天的万达院线管理公司。而能有今天的成绩,也出乎了王健林的预料,“没想到这帮人挺争气,成立当年就盈利了,后来还一不小心成了行业老大。”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