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减震

核心提示本周,现代汽车向欧洲专利局提交了一份有关电动汽车震动座椅的相关专利。在该项专利中,震动座椅将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提醒司机,并且可以模拟燃油车的物理震感。电动汽车相比于燃油车的乘坐平稳在我们广大使用者眼中是一种优点,它至少从动力系统的维度少去了座

本周,现代汽车向欧洲专利局提交了一项电动汽车振动座椅专利。在这项专利中,振动座椅将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提醒驾驶员,并可以模拟燃油车的物理冲击。

与燃油车相比,电动车的平顺性在我们用户眼中是一个优势。至少从动力系统的维度来说,减少了座椅和发动机频率重叠时产生的共振。那为什么还要研究振动座椅呢?

现代汽车曾公开表示:“没有内燃机、变速器和离合器,部分驾驶员可能会感到厌烦”。专利称,“对于一些高性能领域的驾驶员来说,内燃机的噪声、物理振动、热力运行等造成的各种影响非常重要”。

因此,现代申请了这项专利。根据该专利,振动座椅将能够模仿燃油车在加速、减速、换挡等操作过程中的振动。,并通过其内置的4-8个振动器将震动传递给驾驶员,形成类似燃油车的物理震动。

这个怎么形象的解释?实际上,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汽车座椅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需要与车辆的底盘和转向特性相匹配。由于坐垫和软垫相当于座椅的悬挂,而座椅的振动是驾驶员感知路面、获得路感的重要途径,如果是运动型车辆,坐垫和软垫一定不能做得太软,否则驾驶员身体与车身动态、转向操纵的割裂感会让人更加难受。

除了模仿燃油车的震动,这种振动座椅还可以在紧急情况下警告驾驶员。现代认为振动座椅比常见的警告声和仪表盘的警示灯更能吸引驾驶者的注意力。

从功能实用性上来说,现代汽车的这项专利注定只能用于一些特殊用途,比如赛车或者高运动性能的车辆,对振动反馈要求极高;或者只针对驾驶座,因为可以产生危险警告效果。如果应用于所有乘客或普通车辆,从目前的设计目标导向来看,效果并不乐观。

现代汽车的这一举动背后呈现给我们的,其实是汽车座椅智能化的大趋势。以前的座椅大多只有压力传感器来检测是否有乘客,但由于车辆智能化的提高,未来的座椅在安全性和舒适性方面都会有智能化的创新和升级。

比如在座椅安全的技术层面,大面积安全气囊保护功能和乘员安全监测功能就是离我们比较近的两个智能功能。

安全气囊作为汽车中的被动安全装置,在保护乘客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大部分汽车座椅都是面向车的方向。当发生事故时,中控台和方向盘内置的安全气囊可以为乘员提供安全保护。

未来汽车的智能驾驶舱将有多种驾驶模式,前排座椅可以旋转调节。对于这种模式,现有的安全气囊已经无法为乘员提供安全保护,因此布置在座椅内部的大面积安全气囊保护将是未来座椅安全的有利选择之一。

气囊保护功能通过重新设计更大的气囊弱化线面积,增加座椅侧气囊的体积和展开面积,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保护后排乘客。对于前排座椅旋转后的场景,将安全气囊放在安全带内或者用装饰板包裹在安全带上。展开后,最大化乘员前部的接触面积,以减少安全带的局部压力,并限制乘员在X方向的位移。

目前,座椅上使用的安全技术大多只是在车辆发生事故时被动保护乘客的安全,缺乏主动感知乘客状态以调整安全装置的能力。而乘客安全监控技术具有感知乘客状态,动态调整安全装置的能力,在未来座椅拥有更多自由度的情况下,可以为每一位乘客提供更安全的保护。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摄像头、座椅传感器等来监测乘客的乘车姿势。,并通过估算乘客在不同座椅位置的乘坐姿势来动态调整安全气囊的展开策略,避免乘客过于靠近安全气囊的展开点,从而在碰撞事故中造成安全气囊对乘客的伤害。

那么,在座椅舒适性方面,除了传统设计需要考虑的座椅材料和人因工程之外,智能座椅的到来也使得实时动态调节座椅成为可能。具有自我感知、识别、调整和学习的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乘客的需求。

智能调节功能可以通过视觉摄像头和压力传感器感知乘员的体重、身高、关节大小等信息。乘员进入车内后,座椅可以根据感应到的乘员信息智能调节到合适的位置。

此外,在未来的多场景座舱环境中,座椅可以根据乘员的场景需求指令快速响应相应场景。不仅如此,座椅还能记住每个乘员的姿势信息和场景需求,并能为每个乘员提供定制服务。

智能座椅还将具有健康感知功能。通过集成在座椅和车内的传感器,座椅实时感知和收集乘员的心率、呼吸频率、人体体温和头部状态等生理和行为数据。它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判断乘员是否处于晕车、疲劳或应激状态,并开始调整空、座椅位置、加热、通风、座椅按摩、车内照明环境等。,以便乘客可以恢复到健康状态。此外,这些健康生理数据会源源不断地传输到云端的健康管理系统,让乘客实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摘要

未来的汽车座椅也将是软硬件结合,宏观上依附于整个智能驾驶舱系统。

在智能化的大趋势下,智能座椅的设计目标定位会更加细化和清晰。比如现代汽车这次针对特定人群和高运动性能需求设计的震动功能,未来还会有针对商务环境设置的特定功能和对儿童更贴心的保护,等等。

可以说,现有的座椅设计、材料、技术等。已经不能支撑未来座椅技术的发展需求。我国座椅企业应加大座椅结构设计、材料、生产工艺、软硬件等领域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寻求这些领域的技术突破,做好新技术的储备,以应对未来座椅技术的竞争。

作者是踢车帮宁道。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