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东江水,日夜向南流,流进深港九,流进家门口。一河,连三处;粤港粤,一家人!”这首古老的客家歌谣,坐落在江西与广东交界处的东江源,时常萦绕在山川之间。
东江,发源于我省赣州市,是珠三角经济圈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主要城市的重要饮用水源。东江源头优良的水质对促进粤港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被称为“政治水”、“生活水”、“经济水”。日前,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和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组织部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代表和专家组成考察调研组到赣州市,对东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考察调研。 去体会江西“老表”守护一江碧水几十年的沧桑,去体会赣粤港一家亲的情怀。
期待水解“渴”:一把清泉浸润下的江西港口深情
“一定要保护好东江的源头水。”这是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的谈话。
1963年,香港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每四天供水四小时,350万人的生活陷入困境。紧急关头,党中央、国务院向香港张开了关怀的双臂。1963年12月,经周恩来总理特批,中央政府拨款3800万元兴建东深供水工程,从东江引水造福香港同胞。1965年3月1日,沈东供水工程正式通过深圳水库向香港供水,流经广东东莞、深圳的东江水解决了香岛缺水问题,滋润了同胞的心田。
50多年了,时光飞逝。为了下游群众喝上安全的水,国家和源区县继续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保护生态。一湾东江水,把赣州同胞和香港同胞紧紧联系在一起。2016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明确在赣粤东江开展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2016年10月,江西、广东两省签署《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正式启动东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根据协议,两省各出资1亿元设立东江流域水环境横向补偿基金,目标是使东江流域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标准。
一个个去“绿”:让资金直接到群众和企业最渴望的地方去。
转眼间,2022年,东江流域生态补偿将进入第七个年头。7年来,赣州已获得补偿资金2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15亿元,江西省6亿元,广东省5亿元,支持了152个项目。七年了,项目实施进度如何?东江流域水质如何?资金使用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人们对生态补偿满意吗?
带着思考,充满期待。端午假期刚过,检查调研组就驱车前往东江三大主要源头县安远县、寻乌县、定南县,看材料、看项目、听汇报、查账目、问诉求,详细了解东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在定南县李市镇福田村,这里的环保设施扩建工程引起了考察调研组成员的注意。该项目是东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措施之一。在二期扩建工程的基础上,对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再扩建,新增7500吨/日的处理设备。项目建成后,总处理规模将达到2.5万吨/日,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定南县县长陈郁英坚定地说,“该项目有效降低了排入河道的城市生活污水浓度,对改善离石河水质意义重大,对确保东江流域出口断面水质稳定也起到关键作用。”
在定南县小黄坝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改造工程、垃圾渗滤液处理站改扩建工程现场,“将于今年3月1日起在全省正式实施。”检查组成员、省人大代表、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叶敏建结合省人大常委会今年实施的《江西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表示,“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生活垃圾减量和分类知识的普及,增强公众生活垃圾减量和分类意识,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在寻乌县刘彻镇寻乌水质改善工程现场,考察调研组看到这里生机勃勃,水清气爽,绿意盎然。“我们这个项目总投资3000万,资金是广东省2020年东江流域生态补偿基金。结合“美丽乡村”的设计理念,我们以项目北区水平潜流湿地为重点,强化水质提升功能,并在南区提供表面流湿地,深度净化水质,确保项目出水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同时,为了考虑许镇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辅以亲水的生活休闲功能,在湿地植被的选择上考虑了‘功能+美观’的双重作用。通过专业的设计和搭配,使整个湿地具有处理水质的功能,突出‘环境美’的功能。”寻乌县生态环境局局长钟成全介绍。
从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棵树塘废弃矿区的观景台上,可以看到满山遍野的绿色,远处的太阳能电池板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这里曾经是废弃的稀土矿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规模采矿持续了30多年,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流淤积、农田淹没、水污染和土壤酸化。村民的家园和肥沃的田地变成了“白色沙漠”。据寻乌县政府副县长谢庆浩介绍,柯树堂废弃稀土矿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总投资9.55亿元,治理修复面积14平方公里。成功探索出一条具有寻吴特色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之路。相关经验和做法被编入省部级干部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研讨班教材,是中国向世界推广生态与发展双赢的“中国方案”之一。面对昔日的矿山如今变成了眼前的生态公园,视察调研组成员、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环保委副主任董感慨地说,“我已经是第二次来这个项目了,每次爬到这里,都受到极大的震撼。放弃稀土开采业,把它变成青山绿水,体现了县政府和人民的巨大努力和无私奉献。很多努力看似平凡,但背后需要巨大的决心和勇气。”
绿色变“金”:齐心协力,让青山常在,绿水常流。
“我们始终把保护东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像爱护眼睛、珍爱生命一样守护源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安远县委书记杨有谷在考察调研组召开的座谈会上激动地说,“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为了保护东江源的生态环境,我们组织人力资源,投入大量资金,实行最严格的‘三禁三停三转’。禁伐、禁渔、禁采,一片青山绿水‘禁’;停、关、停,‘停’一派生态绿韵;改变生产,改造,转型,“转”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虽然暂时牺牲眼前利益延缓了经济发展,换来了源源不断的东江水南下。今天,这里的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目前,以300山为龙头的安远县生态旅游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乡村休闲游、温泉养生游、东江源头探险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水果采摘、休闲垂钓等生态休闲观光园200多个。2021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21.63万人次,同比增长6.14%;旅游收入达到41.65亿元,同比增长11.75%。
"环保硬措施的真金白银,还了东江源一片碧水."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罗回忆起流域生态补偿工作以来的经历,深有感触。“近年来,通过东江流域生态补偿工程的高质量实施,东江源头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明显成效,为香港同胞源源不断地提供了清澈安全的饮用水,同时也没有辜负周总理的深情嘱托。”东江源地区饮用水水质和出境断面水质在协议目标标准范围内保持稳定,部分指标甚至远超,守住了绿水青山,闯过了第一关。
一路看、一路听,深深感受到赣州市和源头区各县守土有责、负责任,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源头保护“干净”水做出了贡献。这是检查和研究小组成员的广泛共识。“花钱就要问责。”在检查和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基金管理使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继续做好项目申报工作,争取更多项目尽快落地;加快项目实施,落实项目实施主体责任,优化项目实施管理;按照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有评价、有目标、有监测、有评价、有应用的原则和要求,对专项资金实行全过程绩效管理。
清澈的东江水凝聚着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考察调研组成员在返程的路上,看着络绎不绝的私家车、旅游大巴驶入,感受到源区各县的生态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大家口口声声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绑在哪里,就是人大监督的发力点。这次调研,‘督查注重实效,以实效求实效’的步伐更加扎实。”
作者后记:调研结束后,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结合省生态环境厅年度部门决算重点审查活动形成预审意见,将检查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省市县提出的意见建议反馈给相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和积极整改。7月15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确定12家旅游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公告》。东江源头的三百个景点榜上有名。人不辜负青山,青山不辜负人。我们坚信,随着东江水的不断浇灌和滋润,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将会打开,源区县生态旅游产业将会更加绚丽多彩,“东方之珠”香港将会更加辉煌,大湾区、粤港将会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