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领域开山论文,被引次,误导全球科学家白干年

核心提示北京时间 7 月 22 日,《Science》发布了一篇重磅调查报告,直指一项与阿尔兹海默症发病机制有关的奠基性工作涉嫌学术不端。 图片来源:Science消息一出,学界哗然。这篇 2006 发表在期刊《Nature》上的论文可以说是对阿尔

北京时间7月22日,《科学》发表重磅调查报告,指出一项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相关的开创性工作涉嫌学术不端。

图片来源:科学

消息一出,学界一片哗然。

这篇2006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可以说是对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的开创性研究,至今被引用约2300次。如果假锤子做出来,无异于错过了16年来很多关于老年痴呆症的研究。

恒空是老年痴呆症的“头号嫌疑人”。

早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就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阿尔茨海默病的诸多可能机制中,“淀粉样β蛋白”一直是最受关注的一种。

1906年,德国病理学家阿洛伊斯·阿尔兹海默在一名已故女性痴呆症患者的大脑中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东西。她的脑组织充满了斑块和其他蛋白质沉积物。

1984年,Glenner等人完成了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发现的蛋白质的分离和测序,并将其命名为淀粉样β蛋白。随后,学术界确立了淀粉样β蛋白与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联系。

图片来源:参考

然而,数百种针对淀粉样蛋白的靶向临床疗法几乎没有给人们带来一丝希望,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质疑淀粉样β蛋白假说的可靠性。

直到2006年横条空诞生:

被质疑造假的论文之一,《自然》的编辑对其数据的真实性表示担忧|图片来源:自然

这篇重要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卡伦·阿什(Karen Ashe),她是著名的神经科学家,也是明尼苏达大学的知名教授。此前,她创造了一种转基因小鼠,这种小鼠可以产生大量的人类Aβ。该小鼠也可以表现出类似痴呆的症状,并且是非常受欢迎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

由于这篇论文的发表,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举成名。

西尔万·莱斯内和凯伦·阿什|图片来源:科学

在这篇论文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可以溶解在体液中的Aβ - Aβ*56亚型。当人们分离出Aβ*56并将其注射到幼鼠体内时,它们回忆过去简单和习得信息的能力急剧下降。

这一发现给相关研究领域的科学家打了一针强心剂。巧合的是,那一年是老年痴呆症发现100周年,一切似乎都已经安排好了。

当时《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社论直接将Aβ*56称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头号嫌疑人”。Ashe还在个人网站上吹捧Aβ*56是“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的脑组织中发现的第一种被证明会导致记忆障碍的物质”。

论文发表后不到两周,Ashe获得了神经科学领域享有盛誉的Botan金奖。

Lesné也已经晋升为明尼苏达大学神经科学研究生项目的带头人,Aβ*56仍然是主要的研究重点。甚至在他的研究结果受到质疑的四个月后,他获得了梦寐以求的为期五年的R01资助。

一个精心制作的幻影。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对此都没有怀疑。美国肯塔基大学阿尔茨海默病专家唐娜·威尔科克(Donna Wilcock)认为,纯化Aβ*56非常困难,因为这种Aβ寡聚体非常不稳定,很容易转化为其他寡聚体类型。

事实上,在上述论文发表后,许多实验室试图在人体中寻找Aβ*56,但大多数都失败了。就连淀粉样β蛋白假说的主要支持者,哈佛大学的丹尼斯·塞尔科教授也同样败下阵来——人体内没有发现Aβ*56。

一次次的失败让一些科学家质疑Aβ*56发现的来源,那篇《自然》论文和相关作者发表的其他论文。

美国范德堡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兼博士马修·施拉格(Matthew Schrag)发现,包括《自然》杂志在内的10篇关于Aβ*56的论文中可能存在有问题的图像。

施拉格指出,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版本显示出切割痕迹。有些条纹看起来异常相似|图片来源:科学

马修·施拉格没有选择保持沉默。他将收集到的证据提交给期刊和国家卫生研究院。《科学》邀请了图像分析领域的专业人士与顶级阿尔茨海默氏症研究人员一起审查施拉格的发现。

《科学》为期6个月的调查为Schrag挑战Aβ*56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Lesné之前发表的论文中,有超过70张图片可能存在问题。

著名的学术造假者伊丽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也表示,作者似乎是通过拼凑不同实验的照片,改变实验数据来迎合假设而合成数据的。

尽管论文是否存在造假仍需明尼苏达大学和相关部门的审查,但越来越多的专家已经开始怀疑Lesné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这篇论文已被引用约2300次,NIH对“淀粉样蛋白、寡聚体和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支持从0增加到2021年的2.87亿美元。今年,NIH在涉及淀粉样蛋白的项目上花费了约16亿美元,约占阿尔茨海默病总资金的一半。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神经科学家托马斯·苏德霍夫(Thomas Südhof)说:“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害是NIH在这一领域的资金和思维的浪费,因为人们把这些结果作为自己实验的起点。」

从“神坛”到“毁灭”,只需要一瞬间。

太阳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类似的戏码已经上演过很多次了。

2018年,皮耶罗Anversa造假事件震惊了整个生命医学领域。

哈佛大学向顶级学术期刊提出申请,要求撤回心肌干细胞领域先驱皮耶罗·安versa的31篇论文。原因很简单——不存在心肌干细胞这种东西。

自2001年以来,Anversa教授发表论文称,将骨髓干细胞注射到受损的心脏区域,可以直接分化出新的心肌细胞,使坏死的心脏恢复活力。

他的研究让许多科学家投身于心肌干细胞的研究,但随着造假的曝光,这个捏造的领域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患者失去了希望,而那些学生则不知所措,过去的努力化为乌有。

图片来源:nytimes.com

无独有偶,另一项抗癌相关研究也被证明造假。

2006年,斯坦福大学的Amato J.Giaccia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开发了一种赖氨酰氧化酶抑制剂,并指出这种抑制剂可以防止癌症转移。

图片:Pubpeer

这篇文章发表后的第二年,论文作者之一的珍妮·埃勒尔成立了一家公司,推广LOX抑制剂抗体Simtuzumab。依托这篇论文,她申请了多项相关专利,获得了大量科研经费支持。

故事的结局也差不多。随着LOX研究的基石论文被查出造假,《自然》撤回了相关论文,LOX研究领域和相关产业也面临崩溃的风险。

毫无疑问,学术造假最直接的危害是浪费科研经费和科学家在相关领域投入的大量经验,但学术造假的影响不止于此。在一次次造假中,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度在逐渐降低,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一篇论文一旦发表,默默无闻的草根也能成为研究圈的闪亮之星。但是,一时的无知并不代表一生的心安,造假带来的学术光环终将破灭!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