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北京8月21日电。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留学回国服务大规模增长,符合国家政策和行业需求,发展趋势不断向好。40年之际,全球化智库在“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北京论坛暨欧美同学会”上发布了《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参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中国海归群体逐渐壮大。教育部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共有519.49万名留学人员,313.2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十八大以来,共有231.36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占改革开放以来回国人员总数的73.87%。如今,越来越多的海归活跃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各个领域。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留学事业,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推动我国留学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留学事业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带来了多元化的产业选择,促进了国内各个领域的发展和更多的国际合作,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同时,随着国际形势日益复杂,海归将发挥更大作用,承担更多新使命。
留学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丰富的经历,这是选择留学的主要原因。
40年前,“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推动了中国留学事业的快速发展。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送孩子出国留学。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人数达48.09万人,其中获得硕士和博士后学位的有22.74万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新时期我国国际化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留学的意义不仅限于为留学深造镀金。G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体验他国文化生活,丰富个人阅历”是海归选择留学的主要原因,占76%。其中,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喜欢留学这一选项的附加意义。此外,“锤炼独立生活能力”和“国外教育水平相对较高”也是重要原因,分别占52%和51%。还有33%的人选择“海归回国更有竞争力”;因为“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竞争激烈”、“未来打算出国发展”等“其他”原因,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比例相对较低。
出国留学的趋势是低龄化,高中阶段的留学生越来越多。
从首次出国前的教育阶段分布来看,本科学历的留学人员比例最高,达到51.54%,其次是高中和硕士,分别占29.79%和12.12%。博士学历、初中、小学及以下的比例相对较小,分别占0.67%、1.54%和1.14%。与2017年的调查结果相比,2018年高中出国留学比例上升了9个百分点,本科和研究生分别下降了4个和7个百分点。留学低龄化趋势明显。
选择留学国家。性别相关的女性更喜欢英国。
从最近一次出国留学的国家/地区分布和比例来看,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是海外归国人员的主要国家,分别占19%、18%、10%、10%和8%。此外,加拿大和法国的比例接近,分别为5%和4%。从男女留学比例来看,作为主要留学目的地的英国和美国差别较大。其中,女性海归首选英国,占比22%,其次是美国,占比15%;男性海归的比例正好相反,21%的男性最后一次留学美国,而15%的男性选择留学英国。
经济学主要学科男女比例分布差异显著。
在最近一次留学的主要科目中,经济类和商科占比最高,达到43%。其次是艺术与人文、工程、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社会科学与公共卫生、语言学。在各大学科的数据中,除了经济和商科,男女比例接近,其他各大学科由于文理分野,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文科专业女生比例高于男生,理工科专业男生比例较高。
有海外工作经历的海归,留学后达到预期效果的比例有所上升。
近一半的海归对“留学后的收获是否达到预期”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调查发现,分别有34%和11%的受访者选择“收获高于预期”和“收获远高于预期”,留学达到预期的比例为45%;另有28%和8%的受访者认为“收获低于预期”和“收获远低于预期”,留学不符合预期的比例达到35%;另有20%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留学结果是否符合他们的预期。
G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近70%的海归有一定的海外工作经历,而30%的海归没有海外工作经历。其中,23%的人有“不到1-3年”的海外工作经历,比2017年的调查结果高出5%;“半年-一年”占17%,“半年以下”占14%。拥有三年以上较长海外工作经历的人较少,“3-6年”占11%,较2017年增加5个百分点,“6年及以上”占5%,也增加了近2个百分点。整体来看,具有一年以上海外工作经历,尤其是三年以上海外工作经历的海归比例大幅上升。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海归有海外工作经历,海归的素质也在不断提升。
对留学安全的关注度提高了。大部分海归认为安全意识应该提高。
近年来,留学生被非法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留学安全问题引起了留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的关注。调查数据显示,认为留学安全问题“比较普遍,需要提高防范意识”的海归比例达到44%。2017年,这一数字仅为27%。认为“只是个别案例被媒体放大了,不值得大惊小怪”的人的比例也从2017年的66%下降到了2018年的40%。留学生安全意识明显提高。
成年海归争抢人才。北上广是首要目标城市。
吸引海归的政策需要改进。
近年来,城市间的“人才大战”从一线城市蔓延到二三线城市,越来越重视人才资源。课题组调查了归国人员的原籍和现居住地。数据显示,海归原籍占比超过5%的省市为北京、广东、山东、辽宁、江苏、河北,分别占海归原籍的9%、9%、8%、7%、6%、5%。可以看出,海归的来源地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来看,这些省市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还是有一定优势的。但是,从海归目前的居住地来看,各省市之间的人才聚集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即一些省市在这一过程中成为人才磁石,吸引和聚集海归,而另一些省市则在人才竞争中面临海归人才流失的挑战。
从目前海归的居住地来看,北京、上海和广东是各省市争夺海归的受益者,海归人数分别占海归总人数的12%、8%和6%。也就是说,在假设北京、上海、广东的海归回国后没有迁移的情况下,其他原籍的海归分别有额外的12%、8%、6%迁移到这三个省市。涨幅更是明显。北京、上海、广东海归净增量分别为141%、278%、72%。也就是说,在假设北京的海归没有迁移的情况下,超过1.4倍的外地海归选择在北京发展,这个现象是上海的近3倍。
报告指出,在海归流失方面,黑龙江、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流失比例较大,分别为81%、60%、58%、49%、46%。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将在“人才大战”中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对比无迁移和有迁移的数据发现,61%的海归回国后没有迁移,更多的是回到家乡发展。在其他移民中,13%的归国人员移居北京,8%移居上海,7%移居广东。与上图相比,假设北京、上海、广东没有移民,北京、广东的海归移民率实际只有1%,上海的海归移民率更小。
从非京籍海归到北京的分布来看,河北、山东、山西、辽宁、河南、天津、吉林、陕西等省市是主要的交通大省。其中,河北、山东、山西占非京籍海归迁入北京比例的前三位,分别为17%、11%、9%。可见,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对于北方乃至中西部地区的人才有着明显的吸引力。
从非上海海归的分布来看,河南、江苏、安徽、浙江、辽宁、黑龙江是主要的运输省份。其中,河南、江苏、安徽三地非沪籍海归迁入上海的比例占据前三位,分别为12%、9%、7%。可见,上海不仅对周边省份的海归有吸引力,也是原籍为河南的海归的主要选择。
从非广东海归分布来看,湖南、广西、湖北、福建、江苏、江西等省份是主要运输省份。其中,湖南、广西、湖北三地非广东籍留学生海归迁入广东比例居前三位,分别为17%、11%、11%。
从海归的城市选择具体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快”、“国际化程度高”、“文化多元、包容性强”、“产业基础好”是海归最关注的城市要素,关注度分别为56%、38%、34%、18%。从性别差异来看,女性海归除了高度关注“经济发展快”外,更关注“国际化程度高”和“多元文化包容”,分别比男性高8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男性海归更关注“工业基础好”,比女性高12个百分点。
千禧一代海归能够顺利融入社会,在国内发展优势和劣势明显。
报告显示,回国后的融入情况显示,97%的受访者在回国后的发展中能够实现社会融入,其中48%的人能够“成功融入”和“虽有困难,但逐渐融入”。约3%的受访者从未能融入。与2017年的调查结果相比,从未能融入的海归比例下降了2个百分点。
海归在国内就业的优势主要包括“语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强”、“国际视野”和“适应生活能力强、更独立”,选择比例分别为73%、59%和37%;此外,也有受访者认为海归的就业优势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强”、“对海外市场更了解、容易在海外市场建立品牌或分销渠道”、“创新能力更强”。与2017年相比,海归对具有国际视野优势的判断明显下降,选择比例从86%下降到59%。当前,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化发展水平的不断上升,国内高校国际化教育理念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拓展了国际化视野的范围。但海归更直接接触国际领域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回国求职的海归大多通过招聘网站和app投简历。95%的海归回国后半年内都能找到工作。
调查显示,从国内工作的求职渠道来看,排在第一位的是通过“招聘网站/app”投简历,49%的海归选择这种方式求职;其次是“直接向感兴趣的单位投简历”和“由家人或亲友推荐”,选择比例分别为22%和19%。其中,在这三种主流求职渠道中,男女有所区别。“直接向感兴趣的单位投简历”的男性比例高于女性,而选择“通过招聘网站/app投简历”和“家人或亲友推荐”渠道的女性比例高于男性。
从求职周期来看,男女海归差异并不明显。42%的海归能在回国一个月内找到工作;40%的海归能在1-3个月内找到工作;需要4-6个月,占13%;需要6个月及以上的比例仅为5%。与2017年的调查数据相比,海归在一个月内找到工作的比例上升了10个百分点。同时,求职时间需要6个月及以上的比例下降了6个百分点,表明海归在国内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金融业的就业比例超过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升到第一位,制造业的比例有所上升。
报告显示,在就业行业方面,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教育、批发和零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排名靠前,分别占14%、13%、12%、11%、8%和7%。可以看出,在排名靠前的行业中,海归由于性别差异,对行业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女性海归,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对于男性海归来说,金融行业和制造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与2017年相比,金融业的就业比例超过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升至第一位,制造业的比例也有所上升,从2017年的第五位上升至2018年的第三位。
海归薪酬有所提升,但薪酬满意度有所下降。
企业发展前景不明是跳槽的主要原因,薪酬水平对跳槽影响较大。
调查显示,与个人预期相比,只有不到1%的海归认为自己的收入高于甚至远高于预期;只有19%的海归认为自己的工作收入基本符合预期;认为自己收入水平低于预期和远低于预期的海归分别占49%和31%。整体来看,虽然海归整体收入水平高于2017年,但80%的海归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低于预期。与2017年69%的比例相比,海归的收入与期望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根据G课题组的分析,企业发展前景不明是主要原因,占25%;20%的海归因薪资水平跳槽;“机会更好”、“晋升有限”、“对目前的工作不感兴趣”也占到海归的10%以上。与2017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因薪资水平而跳槽的比例上升了9个百分点,这说明回国后的薪资水平与期望存在较大差距。提高他们的薪酬成为企事业单位提高海归就业满意度的重要方向。
30%的海归选择对口,运营成本高仍然是创业最大的难点。
报告显示,海外华人企业家选择的前三大行业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教育。前两位多为男性创业者,而在教育行业,女性创业者远高于男性,占比14%;其他女性创业者比例高于男性的创业行业还有“住宿餐饮业”。
进一步分析显示,30%的海归选择这个行业创业,是因为“留学专业与创业行业密切相关”,其次是24%选择“主要合伙人的创业思路”,再次是“这个行业是热门的创业行业”,占比17%。因“家庭背景”而选择本行业创业的比例为11%,因“相关技术专利与国家或地方发展规划的匹配”和“个人爱好”而选择相关行业创业的比例为6%。其中,相比男性,女性海归更看重留学专业与创业行业、热门创业行业、家庭背景的相关性。
海归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仍然是运营成本高,占比56%。我们的国有商业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其次,对国内市场不够了解的比例为38%,融资困难的比例为37%。相关创业服务不到位、政府相关政策不配套、技术成果转化困难、国内RD水平尚不支撑、企业国际化发展困难,分别占27%、21%、13%、8%、6%、1%。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海归创业者对企业运营成本高的反应比男性海归创业者更明显。
不同性别海归对创业服务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的女性创业者,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报告显示,不同性别的海归对创业服务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其中,23%的男性认为很有帮助,而女性只有4%;26%的男性和18%的女性认为自己比较乐于助人,21%的男性和43%的女性认为自己一般乐于助人。认为帮助不大的男性比例为5%,女性为11%;14%的男性和7%的女性认为没有帮助;12%的男性和18%的女性认为不清楚。在创业服务供给方面,应更多关注女性海归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