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年要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核心提示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得出目前我国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维度和关键要素,包括目标愿景、培养体系、支撑条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得出我国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维度和关键要素,包括目标愿景、培养体系、支撑条件、社会互动、国际拓展等。基于此,本研究初步探索并构建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以期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与建设做出贡献,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内涵及研究现状

创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引擎”和“助推器”。其功能表现为:创业活动打破了原有的经济平衡,创造了新的经济形态,创业活动对一国经济财富的增加作用明显。因此,各国积极在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创新创业教育,传授创业知识、思维和技能,从而促进创业型中小企业的出现,拉动经济增长。

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不断深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政策理念的兴起,创新创业教育在时代背景下正式提出,成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高频词和热词,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然而,中国学术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义和内涵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有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形式,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是一种素质教育。狭义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的综合能力教育,目的是使学生从求职者成为就业创造者。也有学者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复合型教育,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兼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受教育者的创业打下良好基础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模式。因此,本文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高校教育形式,它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于一体。它是针对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人才培养的新形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现状、对策建议、模式结构等方面。在认识层面,有学者提出要进一步明确政府、高校和社会的角色,从而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模式结构上,有学者提出构建“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其核心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融合专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有学者从服务国家战略、深化教育改革、服务学生成才的角度,探索形成了“三位一体、三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也有学者提出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此外,大多数学者从创业、利益相关者、创业型大学和创业生态系统等角度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学者致力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但在把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维度和关键要素,探索和构建基本模式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我们需要追求和探索如何更好地在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挖掘我国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维度和关键要素,进而明确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找到正确的方向。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关键要素的识别

本文以全国20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示范高校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挖掘相关文本材料,识别维度和要素。在此基础上,探索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研究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进展和经验。

本研究通过以下方式收集这20所示范高校的相关信息:整理参加2018年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的各高校申报材料;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以高校名称、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或关键词进行文献搜索,筛选整理相关文献;在官网收集高校相关信息;在谷歌、Google等搜索引擎中搜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信息,包括新闻、报道、通知、文档等。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上述20所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示范性高校的相关文本材料进行编码和分析,从而识别出我国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维度和关键要素。内容分析法的编码过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如提出问题、文献综述和资料整理;第一、二、三阶段是具体的编码操作过程,可以依次得到第一、二、三编码。在完成阶段,可以得出最终的研究结论,构建新的理论。一级编码是研究者在对原始文本材料初步认知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缩小”,用恰当的初始概念来反映文本内容的过程。二级编码是一级编码的发展。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并建立一级编码之间潜在的逻辑关系,将一些提取的初始概念进行“破碎”和“碾压”,再次综合升级,使所有独立的初始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主概念。三级编码是编码的高级形式,即对二级编码进行高度抽象、概括和总结,最终形成核心概念,既包含所有概念之间的关系,又包含其逻辑和语境条件,有利于理论框架的发展。三级编码完成后,围绕一、二、三级编码构建的三维网络关系就是研究的结论。

本次调研获得的文本资料内容各异,涉及高校概况、管理运营、课程师资、实践项目等,无法根据经验提前预测所有可能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对文本材料进行整理和通读后,结合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从文本材料中提取了105个与研究相关的初始概念。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对这105个概念内涵的具体解读和分析,剔除了与研究目的不符或过于偏颇、空普遍性和重复性的概念,最终留下87个初始概念形成一级编码,再将这87个一级编码进行整合分类,得到20个二级编码。最后对20个二级代码进行升级综合,最终形成5个三级代码,分别是目标愿景、培训体系、支持条件、社会互动、国际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对我国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维度和关键要素有了清晰的认识,便于我们把握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有利于后续研究的开展和基本模型的探索与构建。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

通过对全国20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示范性大学的相关文本材料进行编码和分析,对我国大学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维度和关键要素有了一定的认识。本研究将以此为切入点,通过上述关键要素,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经验,探索和构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以期为今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目标愿景。根据编码结果,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国家在战略、政策、精神、方案等方面给予客观指导,如“十三五”规划中“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其次,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提出的文化价值取向、特色理念、思想文化内容、未来前景等愿景,也从思想层面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做了铺垫和助力。既强调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又通过人文精神等价值观引领学生创新创业,有利于从源头上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促进其完善实施。

培养体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学生,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因此,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必不可少。本研究的编码结果表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是教育的核心部分,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包括教师、课程、教学、实践、评价、激励等。旨在从各方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训体系主要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入手。更新了学生的培养内容和课程设置,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高校教务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学校将教学方式从课堂教学转变为“翻转课堂”和“启发式教学”,并在培养体系中加入了实践训练,这充分说明我国高校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不仅停留在知识的表层,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创新创业教育不再局限于单一技术层面的投入和产出,而是全面提升创新创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这意味着未来顶尖的创新创业人才必然具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此外,实训也使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前获得了一些外部资源,为其未来的创新创业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的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

支持条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实施需要各种条件的支持。一般来说,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然涉及相关管理。《规范》规定,校长、副校长负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教务处、教工部、团委等部门也将共同努力,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运行。由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人数多、研究面广,一个正规规范的运行机制可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发展,实现教育内外资源的有效循环和优势互补。此外,本研究的编码结果表明,基金、专项等资金的投入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除上述要素外,高校的特色、示范工作、教育成果也为创新创业教育迈上新台阶提供了更多机遇,奠定了良好基础。

社交互动。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和联系日益紧密。高校、政府、企业联合培养成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了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国家也通过许多相关的帮扶政策,给予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关注和机会,使其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

国际扩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还要高度重视拓宽人才的国际视野。在这方面,我国一些高校与国外优秀高校合作,建设中外创新创业学院和实践平台,引进国外高校的先进课程、教材、竞赛和项目,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开阔了学生的全球视野,促进了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国高校获得了外部资源,促进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总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离不开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结合本研究成果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经验,可以探索和构建适合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模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部分是人才培养,主要包括教学、实践和评价,而人才培养的前提是要有积极的目标愿景和必要的基础条件作为支撑。此外,社会交往和国际拓展会对人才培养产生重要影响,培养结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和国际社会给予相应的反馈。这样,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就有了一个通用的基本模式,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王艳张竹丽程霞

这篇文章发表在《中国高等教育》上。

2019年第17期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