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融合创新作业设计

核心提示前言工业4.0时代,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创新和创业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为了培养创业型工程师、促进基于技术发展的创新创业,国际上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将创业教育纳入工程教育体系中,使工程创业教育课程和项目得到了快速

工业4.0时代,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的密集活跃期,创新创业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为了培养创业型工程师,促进基于技术发展的创新创业,越来越多的国际高校开始将创业教育纳入工程教育体系,这导致了工程创业教育课程和项目的快速发展,从而形成了专门的工程创业教育,即基于工程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的教育模式。

该模式从理念、内容、方法、目标等方面对工程教育和创业教育进行了整合和优化,使学生在工程学习的背景下接受创业教育,进而成长为创业工程师。与一般创业教育相比,工程创业教育具有三个典型特征:一是对象明确,主要面向工科学生;

二是目标明确,致力于培养创业型工程师,进而激发更多基于技术创新和发明的创业精神;三是注重实训过程,即主要通过工程创业大赛或实践场景驱动的创业项目学习。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球工程创业教育日趋成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工程创业教育的模式从单一课程、课程群、专业+创业辅修模式逐渐发展到系统化的学位项目模式。

目前国际上一些高等院校可以授予工程创业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美国工程和技术认证协会的400多个成员机构中,超过一半的机构为工程创业教育设立了实质性的课程或学位项目。

其次,美国等国家重点从战略层面支持工程创业教育。例如,拉梅尔基金会投资成立了美国大学发明家和创新者联盟;科恩家族基金会成立科恩创业工程联盟;

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了工程创新教育中心,实施了大学创新院士计划和创新之路等计划。这些项目为美国工程教育领域带来了创新和创业思维,加强了美国工程学院与创业教育的联系。

到2021年底,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创新联盟计划已扩展到其他12个联邦机构,并在国家创新网络的帮助下在1280多所大学、学院或机构中实施。1900多个团队参与了技术创业培训计划,并创建了1000多个具有潜在社会影响的初创企业。

为应对全球创新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2018年,我国提出从国家战略高度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工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与国际相比,我国工程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相关实践和研究工作仍显不足。

因此,如何在"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有机融合创业教育,从而培养工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态度和技能,培养新时代的创业工程师,是当前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学和信息可视化软件,对全球工程创业教育研究的引文分布、经典文献、演变过程和研究热点进行定量分析,试图呈现工程创业教育研究的全球图景,为我国工程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基于969位作者所在国家的统计,工程创业教育研究论文总量排名前三的国家分别是美国、中国和西班牙,这三个国家产生的研究成果占国际论文总量的45.7%以上。其中,美国的研究成果最多,对工程创业教育的影响也最大。

其他国家如罗马尼亚、英国、葡萄牙、印度、马来西亚、德国、加拿大分别占3%~4%左右。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的论文不仅数量不同,引用率也明显不同。

研究机构分布虽然工程创业教育研究整体上还没有形成一个突出的核心研究机构群体,但也有少数研究机构的出版物数量相对较多。

本研究收集的969篇文献来自537个研究机构。表1显示,发表文章数排名前七的研究机构主要是美国和欧洲的理工科院校,尤其是以普渡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美国一流大学,正在成为工程创业教育研究的主力军。而且三所院校合作紧密,可能与其长期的工程教育积累有关。

中国的大学在工程创业教育领域发表了107篇文章,其中包括93篇会议论文和14篇期刊论文。其中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发表文章较多。

但相比欧美高校,中国高校没有形成稳定的合作研究机构和学术共同体,因此整体学术影响力相对较小。识别工程创业教育领域的经典文献,可以加深对该领域研究逻辑和理论基础的理解。

前六篇被引用最多的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向、态度和能力的影响,注重创业教育效果和影响的实证调查。

根据期刊文献的共被引分析,最大的文献节点来自伦敦大学卡斯商学院的Van Gilles Suytaris等人发表的《创业教育项目能否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创业意向:基于学习、动机和资源的影响分析》。

结果表明,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工科学生的创业态度,促进了他们的创业意向,其中“获得动机”可以显著提高工科学生最终选择创业开始职业生涯的可能性。

创业教育与创业意向关系的元分析对74篇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影响的文献进行元分析,发现创业教育与创业意向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大于商科教育。

二是重点考察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主要考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课程体系设计是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创业意志、创业态度和职业选择产生积极影响。

《创业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系统回顾与研究展望》一文回顾了159篇关于创业教育的文章,系统分析了不同创业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成果影响的证据。

研究发现,学者在评价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时,普遍采用一些短期的、主观的测量指标,如创业意愿。从高被引文献中可以看出,社会系统论、心理学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跨学科创业理论为工程创业教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现阶段工程创业教育相关研究文章较少,突变词主要有工程教育、创业、工程项目、创新、技术教育、创业教育等。21世纪初,由于创新和技术对经济的驱动,工程人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世界各国都鼓励和资助大学将创业教育引入工科课程,培养具有技术和商业技能的创新者和企业家,以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由此,创业教育开始渗透到工程教育领域,工程学院和商学院开始为工科学生开设工程创业课程或技术创业课程。随着课程和教学实践的发展,工程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也开始起步。这一时期处于实践主导理论的早期发展阶段,宏观层面的描述性研究大多是零散的、碎片化的。

研究者主要讨论工科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强调工程教育与创业教育在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上有着天然的联系。同时,他们也呼吁将创业教育有效融入传统工科课程,培养工科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能力。

相关经典文献指出,将创业教育引入工科课程体系,可以有效应对现实世界的问题和挑战,从而帮助工科学生在社会中创造更大的价值。

目前,我国创新创业项目和课程尚未有效融入工程教育教学,教学理念和实践忽视了将创业作为学生的人生和职业选择之一。工程专业领域缺乏实施创业教育的成熟方法,尤其是工程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学位项目的制度化,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因此,应在借鉴全球工程创业教育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拓宽研究领域和思路,对工程创业教育的内在逻辑和教学实践进行严谨规范的研究,探索我国工程创业教育专业化、制度化建设的路径,推动工程创业学位项目及其配套标准化课程体系的发展。

加快构建中国本土化的工程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工程教育与创业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内在体现为两者在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上的恰当性。

目前,国内学术界和高校对工程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对薄弱,尤其是对工程背景下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建设的研究有限,缺乏系统、成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模式。

因此,应尽快建立本土化的工程创业教育理论体系,深入总结和探讨我国工程创业教育的目标、内容、路径和方法,以指导我国创业教育与工程教育融合发展的实践策略,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全球优秀工程创业教育研究趋势和热点工程科技人才。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