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市值为什么

核心提示关注我,回复“偏差”,了解常见的20种认知偏差本文有5600+字,预估阅读时间12分钟,建议收藏,方便时阅读。你能收获如下信息:1、让人触目的数字背后存在怎样一种认知偏差?2、拼多多长成千亿美金背后是怎样的逻辑?3、哪些认知偏差导致创业者走

关注我,回复“偏差”,了解常见的20种认知偏差。本文5600+字,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建议收藏起来,方便的时候看看。您可以获得以下信息:1 .惊人的数字背后存在怎样的认知偏差?2.拼多多增长1000亿美金背后的逻辑是什么?3.有哪些认知偏差导致创业者失败?4.如何避免认知偏差的负面影响?

最近工作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停了一段时间。之前看到媒体和朋友圈都在刷中国,每个月只有1000块钱的还有6亿人入,所以想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我想这对于很多经常坐飞机,去星级酒店,来星巴克喝下午茶的都市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会让大家难以想象的是以下数据:

中国农村2016年的贫困线是3000元左右,2015年是2800元。从1978年到2017年40年的年度数据来看,高校毕业生总数为9296万人。2017年中国总人口为13.9亿,占比7%。如果只统计本科生,毛估计在3.5%左右。另外,中国还有10亿人没坐过飞机,13亿人没出过国,4亿人没用过厕所...

中国人口基数太大,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在别人眼里可能都是奢侈品。罗振宇曾说,“中国众所周知的事情,有几亿人不知道,但事实往往是几十亿人不知道。”

很多时候,我们把每天看到的人、事、物当成整个世界,这是一种认知偏差。这种认知偏差是生物进化和适应生存的需要,在人类行为中普遍存在,企业家也不例外。

近年来,因认知偏差而引发争议最多的创业公司是拼多多。

1.1000亿美元市值的拼多多背后的商业逻辑,讲述了一个偏离主流人群认知的新电商故事。

如今,拼多多的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我想在今天,所有人都不可能忽视这个新电商平台的存在,这个平台才成立4年多,在各种质疑声中不断成长。

2020年Q1,拼多多的营收远超彭博的预期,年增4290万活跃买家达到6.28亿,距离阿里的7.26亿只差不到1亿。虽然亏损高于市场预期,但投资者“无动于衷”。财报发布当天,拼多多逆势上涨14.5%,市值达到822.77亿美元。多位分析师对36Kr表示,拼多多的商业故事简单易懂,公司成长空间更大空,有可能成长为“新淘宝”。但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要么做不到,要么就是万亿级的生态”。

可能今天还是有很多人说不太明白拼多多的逻辑,为什么无缘无故就长成了几千亿。

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还是得回到拼多多的创始人黄征身上。为此,我重写了黄征过去的几条公开信息,从中可以感受到这种认知偏差导致的对拼多多的不同看法。

拼多多吸引追求高性价比的人。他会用9.9元买一个爱马仕包和一盒芒果,这和消费能力无关。负担能力是一种普遍需求。举个例子,我妈已经是个富婆了,但是出门买吃的买纸巾还是会在意一两块钱的差价,但是她还会买一个高配置的iPhone。传统公司用一二三线来分人。品多多对一个人的很多方面都很满意。低价拼多多只是分阶段获取用户的一种方式。拼多多对性价比的理解是“永远超出消费者的预期”。拼多多的核心不是便宜,而是满足用户占便宜的感觉。拼多多的核心竞争力是五环内的人看不懂的。

正如我们前面引用的,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人很难理解月收入只有1000块钱的人的消费观念,所以很多人质疑拼多多假货太多。

事实上,这种假货是有其消费者的,抛开品牌和知识产权的因素,也是合理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拼多多作为一个平台可以把锅扔了。它应该承担起引导这些厂商升级的责任。事实上,黄征自己也强调,拼多多将永远这样做。

拼多多做不了营销、物流、配送,升级供应链是拼多多长期的战略重点。拼多多的最终模式是让上游做大规模定制生产。

很多人认为阿里是拼多多的天花板,但黄征本人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拼多多和淘宝有本质区别。

淘宝是流量逻辑,主体是搜索。用户要自己找货,所以需要大量的SKU来满足长尾需求。品多多(Pinduoduo)代表匹配并向消费者推荐商品。SKU是有限的,但它需要丰富的结构。淘宝一直在提倡C2B,但是做不到因为淘宝上千人千面相当于个性化搜索,但是搜索本身就是长尾,很难做反向定制。而拼多多将海量流量集中在有限的商品上,规模化后再反向定制,大大降低了成本。这就是沃尔玛和好市多的区别。拼多多的最终定位是为不同的人做不同的好市多。拼多多淘宝和淘宝在错位竞争,争夺同一群用户的不同场景,所以错位会成长的更快。品多多不想成为第二个阿里。拼多多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模式。你可以骂我低贱,但你不能不理我。JD.COM、唯品会和蘑菇街都尝试过类似拼多多的模式,但对他们来说,拼团只是创造GMV增长的工具。拼多多是人类的逻辑。可以通过拼团认识人,通过人推荐东西,后期过渡到机器推荐。拼多多APP里几乎没有搜索,也没有购物车。可想而知,把今日头条下的信息流改成商品流,是拼多多。

可见,如果按照阿里和JD.COM的逻辑来衡量拼多多,就会对其产生认知偏差。我认为这种偏见有两个主要原因:

1.至于消费者的认知偏差,媒体上和网上质疑,拼多多假货横行,身边没人用过拼多多,没有未来。显然是黄征眼中的“五环内的人”,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有10亿人没开过飞机,13亿人没出过国。

2.对于商业模式的认知偏差,正如黄征所说,绝大多数人还停留在流量逻辑,而拼多多是C2M模式,专注于人的逻辑,通过人的推荐收集大量需求,然后反向定制生产。

所以在拼多多的故事里,100亿补贴是为了赢得“五环内人士”的认可,用拼多多,这也解释了为什么100亿补贴后,拼多多财务亏损越多,股票越涨。这很符合拼多多故事的逻辑——我争取到这群高净值人群后,未来也可以为这群人提供反向定制服务。只要这些人觉得自己占便宜,就离不开我。。

作为局外人,我们无法获得全面的信息和数据,因此很难确认上述分析是否正确。但我相信,在中国社会已经属于精英阶层的黄征能说出上述的话,说明他是一个深刻理解大众认知偏差,能够冷静分析,独立判断真相的人。

从拼多多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认知偏差对创业者的影响,这往往关系到企业经营的决策判断,甚至生死抉择。

那么什么是认知偏差呢?创业者经常容易受到哪些认知偏差的影响而导致误判?

第二,创业过程中的认知偏差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大众相信的真理。

2019年票房有一匹黑马——没有牧羊人的羊。主人公借鉴了电影蒙太奇的心理效果,为全家人制造了完美的不在场证明。

简单来说,蒙太奇就是把一部影片按照影片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按照最初的构思把它们连接起来。

同样的素材,在编辑手中可以呈现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同样的事情发生的顺序不同,也会在我们心中形成不同的印象。

就拿栗子来说吧,我们往往会受第一印象偏差的影响来判断一个人。

婚介公司给你介绍一个女孩。当你第一次见到她时,你会惊讶于她端庄的举止和言谈。看对方在资料表上良好的学历和优秀的工作经验,你可能会决定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对象。后来虽然对方鼓励你买房买车买昂贵的奢侈品来取悦她,但你还是用其他非本质原因来解释这些行为。结婚后,我终于明白,这是一个从头到尾都以金钱为中心的骗局。

其实这种桥并不少见。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的是2017年WePhone开发者苏湘茂的自杀:

在这类悲剧中,除了第一印象偏差,还有证实性偏差、损失厌恶、涉入偏差、晕轮效应等等,通过叠加强化效应对我们的非理性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样的,在创业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常被这种认知偏差误导,导致我们陷入一个深坑。

确认错误。意味着人们倾向于寻找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更加关注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或者向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方向解释已有的信息。

这一点在很多企业家身上都能看出来。当你手里有一把锤子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布满了钉子。我们常常把个人的需求当成大众的需求。比如前几年倒下的很多O2O项目,典型的问题就是把低频需求当成高频需求。这样一来,美团和滴滴长大了,就不可避免的被挂了。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偏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是指人际感知中形成的主观印象。

这在很多有成功背景的创业者身上很常见。比如大企业的营销高管,往往把营销和渠道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却忽略了产品质量本身;比如有技术背景的创业者,创业初期往往在技术上投入过多。

幸存者偏差。意味着当信息仅从幸存者处获得时,这些信息可能与实际情况不同。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教授沃德教授利用他在统计学方面的专长,就如何加强对飞机的保护,以降低被炮火击落的概率提出了相关建议。沃德教授研究了盟军轰炸机被攻击后的数据,发现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而机尾是被击中最少的位置。沃德教授的结论是“应该加强对机尾的保护”,而军事指挥官认为“应该加强对机翼的保护,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沃德教授坚称:统计样本只涵盖安全返回的投弹者;多次被机翼击中的轰炸机似乎仍能安全返航;飞机尾部很少发现弹孔的原因不是不会被射中,而是一旦被射中,其安全返回的概率微乎其微。军方采纳了教授的建议,后来也证实了这个决定是正确的,但是看不见的弹痕才是最致命的!

在这里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不要轻信成功人士总结的创业法则。而是听失败者的好话。

因认知偏差导致误判失败的著名案例,就是中国网约车的开创者——易到用车。易易创始人周航曾经在混沌大学的课堂上分享过这样一段话:

2012年,整个打车服务的应用已经开始,尤其是北京,出现了一天几百辆或者几千辆的规模,然后出现了更疯狂的补贴。当时我们是怎么想的?想办法算账,也就是说总觉得自己烧钱太多,会很快把公司烧光。我们总觉得这样不划算,不合理,他们的打法很快就难以为继了。想着这场战争可能两个月后就偃旗息鼓了,我们拭目以待吧。但情况总是出人意料地变化——就是对手可能一直在烧钱,还没烧完钱,就又多了一轮钱,然后开始更疯狂地烧。但是我们还是没有办法跟进。为什么易烊千玺当时那么鸵鸟,那么无视对手?经过深刻的反思,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上一期的成功给你带来的认知局限。我经历了两次成功。因为你成功了,你就会建立一个成功的主播,并以此为普遍规律。当我带着这样一套认知去了这样一个新的战场,面对新的竞争格局,显然遇到了重大问题。

可见,认知偏差不仅决定生死,还决定你能否成为一家估值超过3000亿的互联网打车平台的掌门人。这个教训不是无足轻重的。

那么,面对认知偏差,我们除了让它指手画脚,难道什么都不能做吗?

三、如何尽可能避免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无法消除,只能尽量避免。

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一些认知偏差,这是人类适应生存的进化逻辑。

哈特顿和勒托认为,许多认知偏差是自然选择提供的行为手册,通过犯错来引导人们适应世界,因为如果他们不犯这样的错误,他们可能会犯下代价更高的错误。比如把毒蘑菇当成无害的风险就比相反的高很多。所以,如果一个原始人在野外寻找食物,看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蘑菇,假设毒蘑菇的价格无疑是可以接受的,充其量也就是饿死,而无法判断对方是否有毒。但如果这个人饿了,假设蘑菇没有毒,恐怕他会中毒而死。所以,不熟悉的蘑菇可能有毒的错误认知和判断,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

那么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认知偏差呢?

我想从我个人的角度分享一些建议:

第一点,很土但很有用,就是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尤其是面对自己未知的领域,时刻提醒自己随时可能犯错。过去的经验、知识、认知不一定对,要把自己归零,敞开心扉去体验、去接受、去理解。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很多有成功经验的人。毕竟承认自己的无知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其次,毛主席说,要想知道梨的味道,必须自己去尝。亲身实践非常重要。不要轻易相信自己的判断和别人的看法。亲身感受、体验和意识到真正重要的事情,比任何外部获得的信息都要有效得多。

第三,相信数据,相信作为证据的文字,相信结果,不相信自己的记忆和感性判断。公司,高速成长期不关注财务数据的创业者,往往给自己一种公司如日中天,越来越好的错觉,于是疯狂扩张,大把花钱,最终导致公司失速,现金流断裂,无法挽回;在高效开会的同时,如果没有形成有效的文字输出和沉淀,后续再去探讨同样的问题就是浪费时间,效率反而会更低。

第四,查理·芒格倡导的普遍智慧和跨学科教育,主张人类的学习应该基于世界上所有重要的事实,不应该被单一学科所限制。因为世界是相互联系的,它不仅仅在单一学科的范围内运动。只学习单一学科的知识,却试图去理解世界的运行,最终只会导致巨大的错误。

最后,学会质疑,学会独立思考。我上面说的不一定对!

恢复时间:

1.仅1000元就有6亿人,10亿人没开过飞机,本科学历的人比例不到5%。这些数字提醒我们警惕认知偏差导致的误判;

2.拼多多的崛起超出了“主流”人群的视野,充分说明了认知偏差导致的对同一事物看法的巨大差异;

3.认知偏差普遍存在于我们的行为中,潜移默化地引导我们做出很多外人无法理解的行为和决定。在创业的过程中,你也需要提高警惕,否则损失可能无法挽回;

4.认知偏差是人类生存和进化的需要,无法完全消除,但可以通过自我修养尽量避免。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