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培肃:为计算机舍小家,儿子掉下水道夭折,年后芯片以她命名

核心提示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1950年,华罗庚一封《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引起强烈反响,海外学子受其感召,纷纷决定回国。这其中,就有夏培肃。夏培肃1923年,夏培肃生于重庆一个教育世家,父亲夏鸿儒在江津县办学办实业,母亲是小学校

梁园虽好,但不是长居故里,是时候回归了。1950年,华的《致全体中国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引起强烈反响,留学生深受其鼓舞,纷纷决定回国。其中,就有夏。

夏苏佩

1923年,夏出生于重庆一个教育世家。他的父亲夏鸿儒在江津县办了一所学校,母亲是一名小学校长。四岁时,母亲教她逐字背诵《长恨歌》,引领她走进传统文化。

她不仅博览群书,而且夏的数学天赋也很高。从小学到中学,她一直拿着第一名,却很享受枯燥的代数和几何。

抗日战争爆发时,人民在挣扎。由于夏在科学上的卓越成就,他决心以实业救国。高中毕业时,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国立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研究电路是她的兴趣。在炮火中,流亡学生努力工作,在他们共同学习期间,她和留在学校教书的杨黎明逐渐无话不谈。

和夏

杨黎明,1919年生于江苏溧水县。日军轰炸期间,他的学业断断续续,和家人一路辗转来到四川。在中学,老师在一次爆炸中丧生。悲痛中,他下定决心学工科,实业救国。

爱情和救国理想成了双重动力。大学毕业后,夏被推荐到交通大学攻读研究生,而则被公费留英。两年后,夏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国际学生入学考试,两人相约爱丁堡大学。

在英国,学术氛围浓厚。1948年,杨黎明成功获得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并作为研究助理留在导师身边。1950年,夏也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中的新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当时刚刚兴起的计算机中,并赢得了导师的赞赏。

那一年,夏和结婚了。郎才女貌,相得益彰,两人很快成为各自领域的杰出人才。

但与此同时,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也深深地刺痛了他们的心:留学生每年都需要去警察局登记,各种犯人同时登记;楼主的地理书里,中国男人抽鸦片,女人裹脚,穷得点不起灯,衣服是西方国家给的...

“不能让他们看不起中国人!”夏生自己的气了。1951年,听到华的号召,夫妇俩踏上了回国的航船。

多年后,杨黎明回忆道:

“当时我们工作条件不错,但作为中国人,我们想回祖国参加建设。更何况当时刚解放不久,一切都是一片废墟,急需专业人才。至于回国后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我们没有特别的要求。我们只认为自己具备了必要的专业基础和科研经验,可以在任何地方独立工作。现在是我们报效祖国的时候了。”

受清华大学院长周培源邀请,回国后在清华任教。杨黎明成了核理论的讲师。后来,他和于敏合著的《核理论讲义》成为这一领域的经典教材。

夏也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祖国的新生,很多事要做,基础设施和国防力量都需要计算机的支持。时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的华决定研制中国自己的计算机。29岁的夏精通电子和数学,被华选中,成为三人组的一员。

缺少资料,只能去图书馆找英文资料逐字抄写;如果没有什么装备,就背个小包,一件一件买。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计算机,夏设计并创办了计算机原理工作室。她亲自翻译资料,整理讲义。操作系统中的“比特”,内存和缓存中的“存储”,都是她第一次翻译,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种种原因,原来的三人小组只剩下夏一个人。1958年,中科院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她负责计算机科学的筹建。作为讲座教授和负责人,她编写了《电子计算机原理》,这是中国第一部正式的计算机讲座。

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夏还负责开发“107计算机”。当时计算机技术还依赖苏联,但随着中苏关系降至冰点,苏联撤回了所有援助。就在很多国家猜测中国的计算机发展会到此为止的时候,仅仅一年后,“107”就诞生了。

作为设计师和制造商,夏创造了历史。最重要的电路是她自己设计的,运行非常稳定,远远超过苏联机器。

“107”的成功是一个里程碑,所以夏被称为“中国计算机之母”。

夏苏佩

“我对电脑太着迷了。我无时无刻不在想电脑。”可悲的是,夏自责是因为自己扑向了“107”,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他的大儿子不小心掉进自家后院的下水道里死了。

为了祖国,她抛弃了家庭。在她的带领下,中科院不断研发更高效的计算机,计算机科学也从空空蓬勃发展起来。

后来美国代表团访华,有人惊叹:“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个时代的其他女性,像她一样,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在自己的领域担任核心领导角色。”

办报办杂志,培养研究生,夏不停地跑。七十岁了,还骑自行车去上课,为计算机开发打下了人才基础。在学生眼中,她是“一位慷慨的长者,人生的导师”。像春雨,她润物细无声。

鉴于夏对计算技术的贡献,1985年,她的母校英国授予她荣誉科学博士学位。在她看来,这不仅是个人荣誉,也是英国对中国的友好姿态。她回想起当年遭受的种族歧视,不禁感慨良多。

“技术自主,国家才能强大。”为此,夏多次预见到,必须加快国产芯片的研究,避免被别人控制。尽管年事已高,她仍然站在计算机的最前沿,帮助年轻的科学家。

2001年,她的学生胡成为龙芯处理器的首席设计师,夏帮助他收集信息和鼓励创新。一年后,“龙芯一号”诞生了!由此,中国结束了“无芯”计算机产业的尴尬历史。为了向夏50年的计算机生涯致敬,胡伟军将这款芯片命名为“夏50”。

在谈到夏老师时,胡是这样说的:“我刚毕业的时候,同学们都在外企,在国外,都拿了不少钱。那时候我的导师总是教导我要为国家做事……”

夏和学生胡

随着年龄的增长,夏逐渐淡出科研一线,但她始终关注着计算机的前沿。为了解开量子计算机之谜,她在杨黎明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论文,最终写出了《量子计算》,在计算机界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位是计算机科学的奠基人,一位对我国核物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夫妻俩都是中科院院士,但他们总是平平淡淡,低调得很,甚至在学生生病住院的时候都拒绝探望。对此,夏说:“我们不想被打扰,我们只想安静。”

“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2014年,在去世11年后,夏也走完了他淡泊宁静的一生。

“留一个中国的美好形象,数一数记住一个芬芳的灵魂”,虽然生命已经结束,但她留下的印记依然耀眼。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