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否出现“滞涨”风险?官方回应和专家解读来了

  中新财经4月19日电(记者 谢艺观)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叠加国际局势等影响,近期“滞涨”成为探讨全球经济中的高频词。我国会否面临这一问题?来看一下官方回应和专家解读。

资料图片。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资料图片。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我国跟它们情况不太一样”

  “此前全球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实际上是非常宽松的,这也带来了流动性泛滥的情况,随之产生物价上涨和通胀压力。”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告诉中新财经记者,俄乌冲突对全球大宗商品供求也带来了较大压力,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供求关系更加紧张,价格上升的压力越来越大。

  另外,“此前不少国家在‘放水’的时候,并没有扛过疫情冲击、带来经济的复苏和正常运行,居民消费能力仍不充分,很多国家的企业尤其传统企业,生产供应能力不足,让通胀进而升级为‘滞涨’。”赵锡军说。

  我国是否面临“滞涨”的风险?对此,赵锡军认为,“我国跟它们情况不太一样。”

  赵锡军指出,从国家政策层面讲,在应对疫情的时候,我国采取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政策,同时没有突破底线,保持着相当的定力,“总闸门”是控制住的。需求上,未“直升机式撒钱”去刺激;企业生产供应上,实现较快复产,保证了供应的稳定和充分。

  “所以,我国经济复苏是全球最好也最快的,在‘滞涨’这块面临的压力小了很多。”赵锡军说,国内现在虽面临着就业、经济增长等方面压力,但国内政策处置较为得当,能够把内外压力通过政策调控,如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把它尽可能化解掉。

  3月以来,国内多地出现散发疫情,需要实施疫情防控。

  对此,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白景明指出,“疫情冲击只是阶段性的冲击,中国经济本身的韧性,超大市场具有强大抵御疫情冲击的潜质,再加上我们宏观政策的发力,应该说中国经济的态势今后总体是向好的。”

  不过,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现在发达经济体退出宽松政策,美联储可能采取更大幅度加息和更快缩表,对全球流动性和金融市场产生的冲击不可忽视。国内当务之急是尽快控制住疫情,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稳定和扩大总需求,确保二季度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资料图  天津港集团供图资料图  天津港集团供图

  物价有望保持温和上涨

  在物价方面,赵锡军表示,我国也在面临着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推高传导进来的压力。

  “俄乌冲突导致全球供应链和贸易受阻,推升粮食、能源、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引起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加。”温彬说。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也在18日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对国内的影响在加大。

  “但总的看,商品和服务市场供给能力比较充足,保持价格稳定具有较好基础。”付凌晖说,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保持温和上涨。一季度,CPI同比上涨1.1%,比1-2月份涨幅略有扩大。核心CPI上涨1.2%,涨幅与1-2月份持平。

  “从走势看,尽管存在国际输入性因素以及部分鲜活食品短期供给压力,但总的看,CPI保持温和上涨的有利条件比较多。”付凌晖指出。

  付凌晖称,从需求看,消费和投资需求仍处在恢复之中,对价格拉动作用有限。从供给看,粮食生产连续丰收、库存充裕,生猪产能总体恢复,猪肉供给总体充足,价格还在下降。我国商品和服务市场供应能力比较充足。同时,市场保供稳价的措施还会持续显效,也有利于价格稳定。因此,价格保持总体稳定温和上涨的态势还是有基础、有条件的。(完)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