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灾难也创造了最大的红利浪潮。三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产业链上,国内的企业,无论是检测、疫苗还是药品相关的,几乎都赚到了几十年才能赚到的钱。
疫苗领域,2021年,科兴中威净利润933亿元,志飞生物102.09亿元,康希诺也首次扭亏为盈,净利润19.14亿元。
但在因新冠肺炎而IVD的领域,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申万IVD行业共有39家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944.31亿元,净利润308.28亿元。
在创新药物领域的生物技术公司不得不勒紧裤腰带的时候,上述企业无疑凸显了其在现金流上的力量。
但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增长。随着疫情的逐渐稳定和常规疫苗接种的完成,新冠肺炎的生意开始出现下滑。
在最近发布的中期报告中,新冠肺炎“新冠肺炎概念”企业的收入普遍开始下降。康泰生物近七成业绩大幅下滑,印证了新冠肺炎疫苗趋于饱和的悲观预期。九安医疗中报净利润增长280倍的背后,是第二季度净利润环比下降94%的惨烈事实。
在二级市场上,“新冠肺炎大单”等利好已不能激发投资者对相关CXO的兴趣。相反,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一个企业真正的繁荣程度,以及剔除新冠肺炎因素后的未来轨迹。这也成为了很多中报业绩暴涨的公司,却在股市上被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原因。
但是,对于“没有增长率”,自然没有人会比企业本身更焦虑。毕竟估值可以一步到位,与之匹配的基本面需要业绩持久的企业来兑现。所以从去年开始,拥有巨额现金的公司也开始频繁花钱。他们要么通过LP进入医疗私募基金,通过上下游并购巩固领先地位,要么通过增加RD巩固主业,要么在没地方花的时候干脆买个理财。
这些投资能给企业带来更好的未来吗?
投资:扎堆做LP+买理财
它与创新药物生物技术完全不同,后者仍在等待资本输血。不差钱的IVD公司已经在做LP为别人输血,在医药健康领域做战略布局。
7月28日,市值100亿元的IVD原料供应商乔伊神州发布公告称,拟与浙江董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宁波宋庆立德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共同发起设立私募基金——无锡宋庆医疗健康产业投资合伙企业。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拟以自有资金认缴2亿元,占认缴股本的21.05%。
其中,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人宋庆投资与共同出资人董卿投资、宋庆立德本为乔伊神州董事张松实际控制的企业,故本次投资为关联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乔伊神舟本身也是去年8月才在创业板上市的。由于去年上半年市场形势较好,公司净募集资金47.24亿元,比原计划多38.24亿元。此外,公司2021年净利润高达7亿元。虽然同比下降30%以上,但仍是“摇钱树”企业。
由于LP也参与医疗基金,还有许安生物,一家在新冠肺炎检测领域很有名的公司。
6月初,公司公告称,拟使用自有资金与中船黄金控股投资基金、国汉投资管理发起设立杭州中船许安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投资医药、健康、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企业或项目处于创业期和成长期。拟投资基金投资总额不超过10亿元,其中许安拟以自有资金认购不超过5亿元,初始投资额为2亿元。
许安生物2021年收入也达到15.9亿,净利润7.4亿。同时,其现金流也达到了6.75亿。
在新冠肺炎的检测行业之外,疫苗公司的行动更加引人注目。6月初,魏武健康产业投资基金进行了工商变更,原股东黎一萱退出,新增北京科兴中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招商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名股东,此前一周,魏武资本刚刚宣布完成人民币基金的首次封闭。该基金预计总规模约为100亿元人民币,首期结束规模为40亿元人民币,其募集规模创今年以来之最。
据此,市场认为科兴成为魏武资本新人民币基金的LP。
无独有偶,6月,魏武苏洲基金和圣德药业出资4亿元认购东药药业股份。在此之前,东药曾被市场预测为首批现金流枯竭的生物科技之一,而这笔投资无疑为东药提供了宝贵的流动性。年初,东药刚刚与科兴药业就贝伐单抗注射液海外市场商业化许可达成合作协议。这也让这次“输血”有了意义,印证了产业资本更愿意围绕自己的产业链进行投资。
除了上述公司外,统计显示,去年以来,已有数十家医疗、医药类公司作为LP进入产业投资基金,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赚钱的企业,包括热观生物、盈科医疗、开普生物、东方生物、宝泰生物、金宇医疗以及相关的CRO企业药明康德、泰格医疗等。
除了股权投资,理财也成为很多“有钱”企业增值的重要方式。
7月26日,九安医疗宣布将14亿元自有资金委托理财。几个月前刚宣布用122元自有资金进行理财。除了九安医疗,受益于新冠的疫苗和检测公司万泰生物、比新冠肺炎医药概念募资多200%的成大制药也分别拿出20亿元和14亿元购买投资品。
然而,中国能否创建自己的“历史上的亚洲基金”,以及市场对理财业绩的贡献有多大,还需要时间来给我们答案。
MA:上下游整合+海外抄底
手中大量的现金流,确实让有钱的企业形成了一定的买方趋势。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成为战略投资者,也体现在成为MA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好处显而易见:通过MA横向或纵向扩张,促进规模效应,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布局,从而成为赛道龙头企业。
这在IVD赛道尤为明显。
自去年以来,赛道上最引人注目的MA是国内诊断和设备巨头迈瑞医疗以5.32亿欧元收购海外体外诊断上游原料公司HyTest Invest Oy及其子公司的交易。通过此次并购,迈瑞不仅获得了体外诊断原料的相应技术和RD能力,确立了成本优势,同时也为其国际化战略提供了新的支撑。
迈瑞医疗2021年实现营收252亿,净利润80亿,同比增幅均超过20%。其中,疫情因素对推高其业绩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年7月14日,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披露,深圳振迈生物的GenoCare1600基因测序仪获得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成为全球首家获批NMPA医疗器械资质的单分子测序平台。这也让盛翔生物受益,去年9月通过2.55亿元的股权收购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进一步助力盛翔生物在基因测序领域的布局。
2021年,盛翔生物虽然业绩较2020年有所下滑,但仍实现营收45元,净利润22.4亿元。这也使得在打造平台型企业时更容易进行一些对外投资和产业布局。
除了这两个代表案例,测试行业的各种收购、分拆也是密密麻麻。包括华大基因7605万元收购基因数据公司15.4521%股权;热观生物以1.53亿元收购昊锐生物38.1%股权,进入癌症早筛轨道;石硕生物向宏源生物增资4000万元,布局肿瘤早筛;明德生物向南京诺银投资2000万元,完善体外诊断仪器和试剂产品线;万福生物收购天神医疗,进一步扩大在化学发光领域的创新布局;东方生物35,000,000收购北京首义临床医学科技100%股权,取得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医学检测产品及设备、专利技术、认证证书等相关资产...
为了防止下游企业对上游原材料“卡脖子”,上游企业通过放下产品+仪器制造更强的竞争壁垒。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IVD的领域也将呈现出“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其整合才刚刚开始。
与检测行业相比,在新冠肺炎疫苗上赚了钱的巨头们并不满足于只在中国采购,还将触角伸向海外,以扩大自己的产业版图。
6月,复星医药宣布拟以不超过2.18亿新元收购onocore 60%股权,从而将新加坡最大的私立肿瘤专科医疗中心之一Ono core收归旗下。
同月,持有200亿现金的中国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计划以1.61亿美元收购美国生物技术公司F-star。收购成功后,中生将收购F-star独家新一代双特异性抗体平台。
7月,有报道称,国药集团目前正在考虑收购港股公司BBI生命科学,以增强其DNA合成能力。据悉,后者估值可能超过10亿美元。
在未来,足够多的制药公司将成为收购生物技术的先锋。
聚焦主业,花钱研发,扩大产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知道新冠肺炎的收入只是昙花一现后,企业不仅在投资和MA等外延式增长模式上投入了大量资金,而且更加注重自身的RD实力和能力建设。
以疫苗行业为例。2021年,大多数企业都增加了在RD的投资,受益于新冠肺炎疫苗的企业在RD的投资更为突出。
其中,康赛诺研发支出最高,为9.05亿元,同比增长111%;志飞生物8.14亿元,同比增长69.49%;康泰生物的RD投资为7.38亿元,同比增长170.1%。
除了资本投资,RD人员数量的增加也反映了这一重点。数据显示,2021年,10家上市疫苗企业RD人员共计2267人,比上年增加415人。此外,几个新冠肺炎疫苗头部公司的RD人员数量远远高于尾部公司,他们在人才方面的投入也更多。
除了疫苗,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新冠肺炎检测相关企业对研发的重视
数据显示,2021年,IVD行业整体RD费用持续增长,行业全年RD费用总额达到65.81亿元,占总营收的6.97%。RD费用前五名的公司投资超过4亿元,其中万泰生物RD 6.8亿元,金奎大基因6.3亿元,华大基因4.87亿元。
金奎大基因此前在其投资互动平台上表达了回归原有主业的决心。明确公司将以临床诊断技术和产品为核心,做大做强PCR技术、产品和市场领域,推动分子诊断等先进诊断技术、产品和市场领域的发展。
近两年,金奎大基因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达到25亿元和33亿元,而2021年,其RD投资也同比增长166.32%,这些投资主要集中在传染病检测平台、荧光PCR和NGS科技产品研发项目上。看得出来,它也是希望努力实践,让疫情逐渐结束后,公司还能保持在一个高水平的平台上,继续发展。
除了RD投资,就自身生产能力而言,企业不惜重金在各地兴建工业园区。
去年12月,金奎大基因披露了一个扩产项目,拟与广州开发区招商局签订投资合作协议,以自有资金不超过10亿元,投资建设耗材及原料自动化生产线、高端IVD仪器设备研发及产业化能力建设、生化诊断试剂研发及自动化生产线建设。
此外,迈瑞医疗投资45亿元在武汉光谷建设科技产业园,盛翔生物投资3.5亿元建设上海产业园,宝泰生物投资12亿元建设厦门POCT产业园,明德生物投资10亿元建设科技产业园,华大基因投资4.7亿元建设青岛健康医疗产业园等
巨额投资的背后,是这些靠新冠肺炎来检验的富豪企业的焦虑。毕竟IVD行业的实际情况摆在眼前,代理商无法随着集中采购的到来而生存下去;阳光采购,随时降价都有可能;疫情来了,医院停工,所有常规项目都停了;而下一个风口,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到来...
但也许下一个出口就在不远处。
美国疾控中心官网7月27日数据显示,全球新增猴痘疫情确诊病例1450例,全球猴痘疫情累计确诊病例达20638例,覆盖全球77个国家和地区。
对于人类来说,这无疑又是一次艰难的考验。为了抗击疫情,各国都在动员一切力量。这一次,中国企业也走在了前面。截至目前,已有20多家a股IVD公司披露拥有猴痘病毒检测能力,多家公司获得出口订单,包括鼹鼠生物、之江生物、福柯医疗等。7月15日,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猴痘病毒核酸检测试剂技术审评要点的通知,这或许也意味着猴痘病毒核酸检测试剂国内注册即将正式启动。新冠肺炎有一个例子。业内人士都知道,谁先拿到国内注册,谁就能更快抢占市场份额。如果这场灾难不可避免地产生另一波红利。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下一个赚钱的时代会到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