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是个坑

核心提示来源:LinkedIn领英我是2017年离开体制成为一名创业者的,在2017年之前,我一直是体制里的一个佛系的投资人,投过一些项目,也陪过几家创业公司,但未曾深度参与具体过程。这3年来,我手上有过很多的关联项目,有些深度参与,有些浅度参与,

来源:linkedIn领英

2017年离开体制,成为一名创业者。2017年之前,我一直是体制内一个佛系的投资人,投资过一些项目,也陪伴过几个创业公司,但一直没有深入参与过具体的过程。

这三年,我有过很多相关的项目,有的参与很深,有的很浅,有的赚了一些钱,有的惹了一些麻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经验和教训。

今天,我把这些我认为是我免费获得的宝贝与你分享。

首先,我想当老板

许多人创业至少有以下三个原因之一:

1.当老板的感觉棒极了。

2.当了老板,就可以一发不可收拾,上班更轻松。

3.做老板可以避免被剥削,赚的利润都是自己的。

当初当老板真的感觉很牛逼。比如有的人在公司被吼了一顿,突然招人了,觉得可以大显身手,心理得到了满足。

外面总有个开头,很有威严。

但很快这种虚荣心就会被习惯磨掉,取而代之的是“员工工资”“房租”等具体的压力。心态也从“哎,又是一个无风无浪的日子”变成了“看到员工闲着没事就觉得在挖自己的钱”。我在焦虑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多,有时甚至睁着眼睛直到天亮。

老板的工作时间往往比员工长,所谓的利润都是自己的,也是以“赚”为基础的。

中国大部分老板在顺境的时候赚的钱几乎和他们在一线城市工作的收入一样多,但是在不顺境的时候,他们是付出的。这个时候,你会觉得做一个“定时下班领工资的员工”真的很爽。

所以员工对员工不满,老板对老板不满。如果你创业是为了觉得自己牛逼,为了工作轻松,为了剥削别人,那你一定想错了。这种创业心态遇到现实冲突后,失败的概率会很大。

第二,不要找伴侣

我曾经认为我可以一枪征服世界,因为我可以在我的创业项目中承担任何角色。

你看,我最初的创业项目是蚂蚁私塾,我自己是解释者,提供核心价值;我有钱养团队;我有能力帮助用户复习筛选可以进入平台的课程或书籍;文案公司没人能超过我;商务谈判的经验也可以…

我想如果我雇几个技术人员和设计师,再弄两个助手,这件事完全可以解决。为什么我需要一个搭档?

后来发现没那么简单。你可以做任何事,但你只有24小时。你什么都能做吗?

结果我太累了,有些事情都顾不上了,本来80分能做的事情,只能用50分去做。

此外,如果你是以“丁白”起家的,那么无论你的资源有多强大,它们都是有限的。你需要引入能给你提供资源的合伙人或者战略投资人或者厉害的老爸。

没有员工会和你分享资源,他们只会从你这里拿走平台资源,只有和你共担风险的人才会尽全力贡献资源。

所以如果你在丁白创业,一定要先圈出你认为能帮助你的人。多几个伙伴没问题。很多伟大的企业在成立之初都不止五七个合作伙伴,比如阿里、小米等。这很正常,大家聚集资源的时候上手就容易多了。

至于股份,创业最大的问题是死,不是钱少。当你在一次创业中获得成功时,在下一次创业中有大量的机会获得足够的收益,所以不用担心。先让大家在这次创业中认识你。

一开始进不去对的人怎么办?没关系,但是做的时候一定要找圆。你要有这个意识,不能自己就不做了,这样瓶颈期就快来了。

第三,注意力分散

我属于罗永浩的“产品经理”型企业家。到目前为止,我敲出了蚂蚁私塾的每一个设计细节,甚至每个按键四角的弧度,都需要反复修改。

我是一个天生的改变狂,就是看到一个令人不愉快的设计,就想自己做点什么来告诉大家这是正确的做法。

往好的方面说,这样的人有工匠精神;消极的一面,只是一个产品经理。

一个产品的成功需要很多很多环节的配合,不是你一个好的产品就能做到的。这样的人更容易因为其他环节马马虎虎而没有长寿,很高兴看到这个产品被自己改变了。

虽然在市场上一直不成功,但是自恋也没什么。同时又不肯承认自己在别处的能力有限,反而去关注别的事情,比如突然看到别的事情,想去纠正改变。

这让我同时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最后分散了精力。

你会发现,有一段时间,我想去“蔡磊雷”在蚂蚁私塾。比如我解释了别人的引进,后来发现并不成功,因为把关人的能力不够,最终导致质量大幅下降。

去雷的方向是对的,但我的目的是缓解我的精力不足,这是不对的。

区别很大。如果我刻意去自己的,但是我还有精力,那我就可以亲自去查所有的阅读书籍;而且为了缓解自己精力不足,我在把事情交给别人打理,创业的时候肯定会做完,所以大家看到2020年我回归了自己的演绎。

我其他的事,砍,劈,扔,扔,都可以交给合伙人负责。每个人都专注于负责自己的那一块,集中精力,权责分明。到目前为止,似乎效果不错。

所以一定要专心创业,专心做好一件事再去管理下一件事。

第四,不断补充。

创业后接触用户,会听到用户各种各样的声音。

当然,创业者要倾听用户的声音,但用户的需求千奇百怪。如果一个人不能为自己辩护,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就会被噪音弄得无所适从。

全国几亿人都在努力教张小龙怎么做微信。你听谁的?

每个企业家都必须经常问自己:

1.用户提的是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还是共性需求?

2.你到底在做什么?

一个鱼摊,因为几个用户要酱油,就用它去卖酱油;几个用户说顺便弄点洋葱就好了,顺便就开始卖洋葱了。这是典型的不知道它们是什么。人家问哪里买鱼,鱼摊的标签就没了,得不偿失。

每个创业者都想在别人谈论某件事的时候提供恰到好处的服务,但是人的需求是极度个性化的,你想提供什么服务?

这句话建议读三遍:

取你要服务的那部分用户的共同需求的最大公约数。

这个过程很艰难。你必须清楚的知道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然后砍掉那些你非常看好的,你付出努力打造的,你认为可以满足极少数人需求的项目和功能模块。

这就是减法。创业者只有经历了减法的过程,才能真正达到另一个层次。

第五,质量还是数量

创业处处是诱惑,创业处处是陷阱。

有几个平台。一开始都是以“精品”的标签称霸世界,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这些平台看似大了好几倍,实际上已经变得不伦不类,濒临倒闭。虽然家喻户晓,但真相恐怕只有创始人知道。

如果你提供优质服务,你必须永远不要忘记你的使命。提供廉价的服务,就不能忘记自己的使命。

一个平台前的咖啡都是头,而不是头,所以每个人都会无意识地为它推出的东西付费甚至溢价。

看似它的用户购买力很强,其实是“信任”的实现——我在这个平台上买的东西都不需要犹豫和筛选,所以我可以支付溢价——人们在乎的不是多花几百块钱,而是多花几百块钱却没用。

只要有用,多花个几百都可以。

然而毕竟脑袋有限,然后诱惑就来了。要不要来点有腰但人流量大的咖啡?

这是赤裸裸的诱惑。平台靠什么生存?用户,把用户发给你。你想要吗?只要点点头,就成千上万的发。你是一个企业家。你不动心吗?

所以几乎所有做优质产品的平台都点头。是的,用户数量开始飙升,但是你会发现用户粘性逐渐消失。比如我再也不会打开这些平台了。

为什么?信任没了。虽然你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但是你为了卖更多的东西,开更多的店,把水掺进了你的商品里,你就不能再做品牌溢价了。

你才会发现:哦,原来用户的实际购买力这么低。是对价值的信任的添加,不是说我的用户特别优质。

这些“大平台”现在几乎都变成空壳了。你会说创业成功吗?已经挺成功了,但某种程度上,失败是肯定不远了,只是一种生存。

这种看着泰坦尼克号沉没却什么都不做的感觉很不好。

第六,不盈利

互联网思维很好。很多年轻人都是从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做事的思路也很开阔,但是往往见识很少,认为互联网是免费的,所以就想出了赔钱的目标。

获得自由有三个条件:

1.免费增加的规模*个人用户价值>非免费的收入。

你必须找到一个好父亲

不是不能盈利,而是因为1,暂时不想盈利。

很多人把“免费”当成互联网思维,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所谓的互联网思维,还是逃不过“性价比”的思维,但是有了资本的支持,可以延长资金周转的周期。

对于没有父亲,不符合条件1的创业者来说,养活自己是当务之急。

创业是一场长跑,谁也不知道风什么时候来。如果没有利润,只会更加脆弱。比如这次疫情,导致很多人下了牌桌。下了台就结束了,风来不来对你来说都无所谓。

七、做得太重。

每个创业者都有一些野心,希望管理一个几百人的团队,最终公司上市,这几乎是大多数创业者的终极目标。

所以,当公司资金充裕的时候,很多创业者会盲目乐观,以至于扩张过快,在黑天鹅事件来临时完全吃不消。

我曾经有一个差不多100人的团队,公司每天都要花好几万,所以我不敢出差,甚至不敢出差,因为我说我是保姆式的创业者。如果我没有及时确认某件事,我就要再花一天的时间来确认。几万都没了,那我还旅游什么?

可能为了一顿饭,南极的所有开销都出去了。

这对我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健康的状态。经过认真反思,我裁掉了差不多一半的员工,轻装上阵。

我把这个过程比作建造树枝。我们都学过生物学,知道为什么需要修剪。

创业团队也是如此。如果你的目标是公司本身,那么它的健康是最重要的。既然前面犯了错误,就要认识错误,改错误。

如果你已经决定了创业的领域,但是还没有决定创业的方向,我建议你先把精力放在别人巨头的框架上,在别人的地盘上做一些价值增值,而不是去开辟新的领地。

相比后者,前者更能滋润你,存活的概率会大很多。

八、剁人够快。

光说优化,其实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一个大窟窿。

我感触比较深的是,当初真的开不了口,过程很痛苦。

你想,这些人干得好好的,根本没做错什么。是你自己的策略出了问题。因为他们相信了你的计划,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已经被你挖进去了,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是高级管理人员。你突然说这件事我错了,你要走了。这是一种心理负担。

所以有一段时间,我推迟了,今天拖到明天,明天拖到后天,我告诉自己我买得起。

你看,我在教大家不要骗自己的时候,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骗自己,所以这是人之常情。不要觉得自己犯了什么不可原谅的错误。

但最终,理性战胜了人性:我付得起并不意味着我必须付得起。我做生意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支持更多的家庭,我可以直接把钱给他们做慈善。这不是我想要的。

后来我改了这个问题,决定优化,马上就提到了。产品推广资金那么紧张,钱却用在心安理得的浪费上,明显是在为自己的人性弱点买单。

你提了之后,你会发现这没什么。我们都太自以为是了。你感觉自己好像端着别人的饭碗,但对别人来说,你可能很快就找到新工作了,根本没有太大影响。

所以,创业者一定要克服这个心魔。你越早修剪掉与你的目标不一致的树枝,你就越能对每个在同一方向生产“有效劳动”的人负责。

九、轻视关系

我不是一个轻视关系的人。我一直很重视人脉关系,但是饶还是不够重视。

如果完全做事是0,每天维护和了解各种关系是1,那么我肯定离0的终点更近了。

我以前觉得我在这个领域上下游关系很好,后来发现不是,因为本来我就是KOL,作家,投资人,平时也是价值提供者,都是向我要东西。我觉得我没必要刻意维持一些关系,反正都挺好的。

但是现在我是一个创业者,当我主动联系对方的时候,这个场景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这一块以前完全不够用。

后来补上的时候,发现之前有些难的地方。原来我有朋友是重点人,直接一键解决。我对朋友的关心和了解真的太少了。

和你的成绩的关系是互补的。当你创业更好的时候,关系会越来越好。这个时候,你只要稍微努力,上一层楼就能做出成绩。当你通过上一层楼梯来实现时,你将更容易维持关系并传播更多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些人适合做研究工作,比如我。我可以在细节上下几个月的功夫;也有一些人适合“外交”工作,比如我的一些朋友。无论你在我的领域里说出谁的名字,他几乎都能找到你。

但作为企业家,你别无选择。你必须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不管你原本是什么样的人,都没关系。重要的是,创业的时候,你要强迫自己做一个新人。

除非参考2,把和你互补的人圈出来。

作者蔡,转载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请据理力争。畅销书《认知突破》《爱的逻辑》作者,2017亚马逊新锐作家,中信最受欢迎作家,2020当当网影响力作家。

本文由linkedIn授权转载。转载的目的是为了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linkedIn赞同其观点并对其真实性负责。本文包含的文字和图片均来自视觉中国。如作品内容及版权存在问题,请在本文发布后30天内联系linkedIn删除,并就版权问题联系相关内容来源。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