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离不开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作为制造业大市,佛山深知这一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投入真金白银加速成果转化,将科技创新作为佛山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位于南海区狮山镇的广东工业大学研究院,是佛山探索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的创新高地之一。自2013年落地佛山以来,研究院积极发挥平台资源聚合效应,通过整合政府、高校、企业、银行、市场等各类资源,推动科研创新转化、市场化、效益化。广东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华道超细创始人杨志军深深感受到了研究院这位贴心“管家”的优质服务。
学校搭建平台,师生共同创新创业。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复杂,单枪匹马难以成气候。需要产学研立体推进,更重要的是需要高校共同努力转型。
杨志军任教的广东工业大学拥有省部共建的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等70多个省级和国家级科研平台。同时,通过设立广东工业大学产业发展基金,出台知识产权转化赋能政策等。,鼓励学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
杨志军带领团队为高端制造设备开发了刚柔耦合超精密运动平台。
有了这个强大的平台作为支撑,杨志军可以专心研究技术。在校期间,他牵头成立了广东工业大学高速精密运动创新团队,成员均为研究生以上学历。如今,这个团队已经超过30人。在杨志军的带领下,首创了刚柔耦合宏微一体化的设计方法,解决了长距离高速纳米定位问题,开发了由直线电机、滚珠丝杠、旋转电机驱动的各种刚柔耦合平台,积累了40多项知识产权,其中发明专利36项,获得第十一批“蓝海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项目资助300万元。这种师生共同努力办学、创建、创业的模式,也让团队成员之一、广工大机电学院学生林俊收获颇丰。“杨老师带我们做的是真正的科研项目,是老师经过十几年的研究积累产生的技术创新,然后产业化成果转化。对于还没毕业的人来说,我可以全程参与,既提高了自己的研究能力,也感受到了创业团队的激情和活力,让我成长了很多。”
如今,杨志军继续在学校教学科研,为行业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技术,更好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青年学生创业就业。
研究所提供贴心服务,帮助团队开拓市场。
有了科研和技术,成果如何转化?如何开发市场对接资源?对于这些创始人的大多数问题,在杨志军没有那么多麻烦。原因是广州工业大学已经布局了这个问题,而广州工业大学佛山学院就是学校推进区域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的典型载体。
杨志军,广东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华道超微创始人。
在这里,杨志军参加了研究院组织的佛山创新创业大赛,对接了银行、投资机构的诸多资源;在这里,研究院团队为杨志军找到了办公场所——入驻由研究院运营管理的中国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在这里,杨志军可以将相关技术产品上线到研究院与机器人创造中心共建的中国机器人集成应用超市,为华道超精密线上线下推荐创新成果,打通市场对接渠道;在这里,杨志军还通过调研组结识了席瑞、汇博、泰格威等园区企业的负责人。大家根据各自的技术优势形成了互补,已经洽谈了机器人磨削恒力控制部件开发等多个合作项目。深耕九年的佛山科技大学研究院,在当地已经拥有一套成熟的“研究院-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可以为杨志军等类似创始人引入转型路径中所需的资金、场地、市场等资源。
目前,该院已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300余名,培育高科技创业团队280个,孵化科技RD企业230家,持续为佛山工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佛山创业大获成功,技术研发取得突破。
在佛山南海,人才被视为第一资源,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拥有优越的创业环境和扶持政策,支持人才团队发展。加上广东工业大学研究院提供的优质服务,杨志军自去年进入机器人创作中心以来,带领团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先后获得第十届佛山创新创业大赛高端装备制造一等奖、香港科技大学佛山赛区亚军、智能制造超新星、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广东省专利金奖、中国专利优秀奖。还与莱泰光电等佛山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最近,杨志军团队在技术上又取得了突破。
目前,杨志军团队已成功将超精密平台技术应用于恒力控制,开发了恒力研磨设备,实现了0.1N的力控制精度,且成本低于现有气动浮动头。“这是前所未有的尝试。”杨志军表示,这种实验方案解决了摩擦问题,比气动控制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好的控制精度,在迷你LED、焊膏印刷、机器人高精度抛光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杨志军团队成功地将超精密平台技术应用于恒力控制。
接下来,团队还将推出双反馈ADRC驱动,支持多种协议的编码器,抑制所有干扰信息,成为全球唯一可以实现摩擦力实时测量和补偿的驱动产品。可应用于高速精密运动领域,有望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来源:佛山科技大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