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云南大学

核心提示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1923年正式开学,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是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37年,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出任校长,一大批著名学者受聘到校任教,奠定

云南大学创建于1922年,1923年正式开学,是一所私立东路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更名为国立云南大学。是中国西部边疆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37年,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清来出任校长,大批著名学者受聘在校任教,奠定了学校发展的崇高基础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开创了云南大学办学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20世纪40年代,云南大学已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大学之一,具有较大的规模和国际影响力,学科门类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1946年,《大英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15所大学之一。

50年代院系调整,云南大学一些重要的有特色的院系,如航空空、土木、法学、铁道等。,被分配并入当时的北京航空空学院、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长沙铁道学院等高校;工业、医药、农业等。相继独立创办,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高校。1958年,云南大学由中央高教部划归云南省管理。1978年,云南大学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

改革开放后,云南大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1年被列入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高校。2004年成为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重点大学。2006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共19项二级指标全部评为A级,被教育部评为优秀本科教学学校。2012年成为国家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机构。2017年成为全国首批42所“一流大学”之一。2018年成为中西部14所以部委为基础,部省共建的高校之一。2022年继续入选第二轮全国“双一流”高校。

云南大学有27个学院,10个研究所,一个附属医院和一个研究生院。云南大学现有教职工30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2700余人,高级职称近1300人,博士学位近1500人。现有全日制本科生近17000人,全日制研究生近12000人,博士生1500余人,学历国际学生近1500人。学校占地4367亩,包括呈贡校区和东路校区。公办学校建筑面积133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资产15亿多元,图书馆藏书400多万册。学校是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在云南的主要节点单位。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82个,其中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47个。国家特色专业12个,专业“精英班”6个,专业“精品班”10个,“国家一流本科”11个;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26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授予2个A类学科和14个B类学科,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人才密集的学科专业体系,以民族学、生态学、生物学、特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东南亚南亚前沿问题与国际问题研究为特色。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层次人才持续增长。现有院士12人,其中长江、解青、任倩、尤青等国家高层次人才70余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百人计划”人选16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选1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4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中共宣传部文化大师、“四个一批”人才2人。1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高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中共宣传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人才6人,国家教学团队4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人。

学校大力实施“学兴校”战略,科研成果显著。学校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和“863计划”项目6项、国家水利重大专项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5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库5项、 以及《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惠特克杰出生态学家奖、国际青年古生物学家“霍德森奖”奖等多项奖项。 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3项,特别奖3项。在《自然》、《科学与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了20多篇论文。学校主办《思想战线》、《云南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思想战线》是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的11种期刊之一。

学校拥有一个省部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一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两个国家公共创新空室,一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一个四部委共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一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两个省部共建的协同创新中心,一个教育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一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站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Linux技术培训推广中心1个,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教育部教材建设国家重点研究基地1个,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科学决策咨询研究中心1个。有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1个国家级应用型和复合型卓越法律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基地、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拥有实验动物中心、先进计算中心、电子显微镜中心、1.6m多通道测光望远镜等一大批一流的重要科研设施和平台。是教育部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利用毗邻南亚东南亚的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服务和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构建多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交流格局。学校与世界上100多所大学和机构开展了合作与交流,其中包括剑桥大学、欧洲南方天文台、耶鲁大学等29所一流大学和国际学术组织,以及东京大学、温莎大学等33所国外高水平大学。有较为完整的涵盖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区域国别研究体系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相关数据库,有教育部注册的8个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作为常任秘书长单位,发起成立了涵盖南亚东南亚16个国家120多所大学的“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是教育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首批实施机构。留学生人数达到70人,基本覆盖了南亚东南亚所有国家。是南亚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留学生培训基地。

学校积极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缅油气管道与中国能源安全”、“南方丝绸之路经济走廊”等成果上升为国家重大决策。阳宗海砷污染治理、跨境生态安全与国际河流研究、高原湖泊治理研究、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国周边外交研究、政治与边疆民族问题研究、古生物与生命起源研究、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利用、致密天体与高能现象、银河系与邻近宇宙、根结线虫生物防治技术、常年水稻技术。直接服务于解决重大实际问题,创造良好效益,产生重要影响,为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百家争鸣”精神,以一流党建为引领,以一流大学建设为中心,以立德庶人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加快建设立足祖国西南边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综合性、国际化、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 走出一条边疆民族地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色发展道路,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巨大贡献。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