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未来,谈谈理想

核心提示2022年,毕业已经十年了。从时间维度来看,这个时点确实很有里程碑意义。但从现实角度出发,当下的人生似乎显得波澜不惊。坐在书房电脑前的我,扭头看看正在沙发旁玩耍的女儿,再看看正抱着手机认真看小说的孩子妈。我缓缓低下了头。我觉得,自己当前的人

2022年,毕业已经十年了。从时间维度来看,这个时点确实很有里程碑意义。但从现实角度出发,当下的人生似乎显得波澜不惊。

坐在书房电脑前的我,扭头看看正在沙发旁玩耍的女儿,再看看正抱着手机认真看小说的孩子妈。我缓缓低下了头。我觉得,自己当前的人生就像是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并没有大江大河那般奔流激涌,亦没有大海大洋那般波澜壮阔,更不敢奢望宇宙苍穹那般无垠浩渺。无论是回忆过去,还是展望未来,我都觉得自己的人生无法脱离“平凡”这两个普通的汉字。

用女儿的话说:“这样真的很不行”。

从学习音乐开始,到现在成为一个程序员;从认识五线谱,到认识代码;从按“键盘”,到按“键盘”。其实,这十年里,我的变化挺大的。或许是时间抹平了思绪的起伏,让巨大的人生转折显得平缓。也或许是当下的思维已经接受了现在和过去的一切,让曾经的坎坷与曲折被现在的自己视为平常。

好了,不煽情了,说重点。

这篇文章是站在当前时点,对未来的思考和展望。首先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预见,并在这个预见的基础上思考和规划未来的投资与创业。我希望自己的这一份思考与规划能够尽可能长远,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个5-8年,甚至10年的投资和创业规划;希望自己能够沿着自己规划的道路坚持下去,实现人生的阶段小目标。

一. 反思

2017年1月,微信小程序刚刚发布时,我发过一条朋友圈,是对微信小程序未来发展的一个预判。关于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的演化,这里就不总结了,只说结果。当时的我极度不看好微信小程序这一产品创新。但是从现在来看,当时的预判可谓错的离谱。

现如今,微信小程序已经成为一种产品现象,一种技术趋势。曾经极度不看好小程序发展的我,现在自己也在学习小程序技术,进行小程序开发。

关于当年对微信小程序的这个预判,我印象很深。这些年,随着微信小程序产品的发展和技术的推进,我感触也很深。这件事情始终盘亘在我脑海里,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被我从记忆中拎出来反省一下。

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任你掌握再多学识、技能、信息,拥有再高远的眼界,再宽阔的视野,再丰富的经验,你对未来的判断,始终无法做到100%正确。所以,应该谨慎做出预见。哪怕自己胸有成竹,也应该对于自己的判断,抱有一丝怀疑。特别是站在历史的、国家的、行业的,或自己的里程碑的十字路口时。

这个世界上没有先知,要对事物的演化保持敬畏。

这是2018年9月,我发的一条朋友圈。内容比较隐晦。文字中“要么堕落成为日本”这一句,指的就是20世纪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后失去的20年;“使自己处于稍安全的位置”是指,我认为房价不可能永远上涨,而我也不会在房价高位时出手买房。

然而,现实情况是,2019年夏天,就在我做出这个预判后不到一年时间,我又购置了一套住房。2019年夏,几乎是全国房地产行业最的鼎盛,房价最高的时期。虽然当时的我拥有许多购房理由,比如:央行持续“造纸”,流动性泛滥,手中的货币存在保值增值需求;高铁站附近具有区位优势,保值升值空间大;背山面水风水佳;一层带花园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并没有严格遵守一年前自己正确的预判,进而导致自己的房子买在了最高价。

做出一个正确的预判很难,但有些时候,坚持自己的预判更难。特别是当你的预判与众人的预判不符时,当你的预判被当下的现实证伪时。资本市场上有一句趣言,叫做“三根阳线改变信仰”。当然,许多有经验、有远见的投资者并不一定会被短期情绪左右进而动摇自己的判断。但是三十根阳线呢? 三百根呢?

人生的进阶是一个逆熵的过程,需要勤奋,需要足够的知识与技能储备;需要坚韧,需要超乎常人的忍耐和坚持;需要自信,需要在漆黑的暗夜中始终为自己燃起希望之光;需要自省,需要每时每刻去审视自己的思想、行为,以及脚下的道路;需要孤独,需要在汹涌的人潮中始终保持冷静与独立思考。

我希望我可以做到。我相信是这样的。

二. 关于未来的顶层设计

2021年,是我参与二级市场投资的第12个年头。也是自己历年来投资收益最高的一年。这一年的净值化投资收益率大概在39%。这已经是自己第二年跑赢跟踪的几只主动管理型基金。并且,由于自己的投资风格始终偏向价值和保守,所以,在2022年初的下跌行情中,自己的回撤也不是太大。

我至今记得2020年初时,看到许多赛道股涨势惊人,而自己过于保守的持仓始终“趴在地上”,甚至出现浮亏时自己的焦虑和痛苦。但是,时间还是验证了稳健、价值投资的优势和正确性。

希望自己能够保持。

在公司的经营方面,初步估算,2021年净亏损超过40万。这是自己全年没有在公司领取一分钱薪水的基础之上的数字。这个数字是自己从2014年炒股开始盈利以来,至今全部的投资收益总和还要多。按照公司目前这个亏损效率,2022年公司如果打算继续经营,那么我至少得再炒八年股。

我应该深刻反省,并做出改变。

尽管到目前为止,创业亏了一些钱,但我依然觉得创业是对我的人生产生正向影响的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跟随创业与独立创业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自从独立负担一家公司开始,我的思考开始变得更加宏观,更加细致,更加深刻。我开始从思考产品转变为思考商业模式;从思考用户体验转变为思考商业价值;从思考怎么做转变为思考做什么;从思考这个东西怎么变现转变为思考做什么东西可以赚钱。独立创业以来,我开始自然而然的学会自上而下的分析问题。从顶层设计开始,从宏观经济开始。我就像一套人工智能系统,被引入了更多参数和影响因子,并且这些参数的权重在逐步被调高。

未来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我有能力参与其中的,我会通过创业的形式去参与,分享自身成长的红利;另一类是我没有能力参与的,那么就通过二级市场投资的方式去间接参与,以获得行业发展的收益。

三. 关于投资

宏观经济

对于未来的宏观经济,我认为应该看得悲观一些。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内经济周期已经从一个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了调整与修正的阶段。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宏观债务规模持续增加,物价指数持续走高导致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等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担忧和重视。

尽管许多经济学家、投行、研究机构对于国家下一步稳预期、稳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充满期待。但我觉得,任何宏观政策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都较为有限。“有形的手”的确可以对宏观经济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我并不认为有形的手可以强大到对抗经济周期。

1. 房地产与城镇化率

自1998年房改以来,中国经济已经高速增长了20多年,国内的房价也涨了20多年。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6.22%,增长至2021年的63.89%。地产对于经济的拉动和贡献的确居功至伟。

前不久,国内知名宏观经济学家任泽平发表公开演讲。认为,相比于英、美、法、日、韩等发达国家80%多的城镇化率,加之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的房地产投资还可以继续维持增长,并继续为经济增长贡献力量。对于地产投资增速与宏观经济增速的关系,我理解不深。但我认为,从目前来看,住房价格对于经济的贡献已经由正转负。从现在开始,房价越高民众的消费欲望与购买力越弱,经济越差。

究竟是房价继续涨,拉动经济同时也推高社会成本,还是保持房价稳定同时通过其他产业拉动经济。这是一个大命题,或许是二者同时进行。目前我也看不出来,也猜不透。持续观察吧。

2. 政府投资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出口。理论来说,最健康的方式是提振消费和出口,见效最快的是投资。在过去的十数年里,每当经济运行出现下行压力,我国就会适时推出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通过政府投资提振经济。

政府投资与企业投资从本质上讲并无二异----都需要钱。

以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及相关网站。

2015年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4.76万亿,到2021年,这一数字增长到25.66万亿,增长73%。2020年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占当年GDP比重达到25.26%,连续6年增长。2020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收入的210.28%。连续6年赤字。这一数字,在中央向地方完成10万亿转移支付后,依然高达114.85%。

从数据来看,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在以前,财政缺口可以通过土地出让金的方式进行弥补,但从这一刻开始,地产行业进入迷茫期,甚至可能增速下滑,土拍市场预冷。那么政府投资的资金来源有哪些,还能有多大空间,这需要我们持续观察。

其实我挺期待未来的,我很期待后地产时代财政与宏观经济未来的演绎。

3. 消费

提振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最健康的方式。这也是我国一直以来提倡促销费,近年以来提倡经济内循环的根本原因。

上图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可以看出,自2015年至2020年6年间,我国GDP增长50%,商品房均价上涨45%,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输房价,跑输GDP。同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8.65万亿增长至39.2万亿,增长率36.78%。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跑输同期GDP增速。

用数据说话,不难看出,过去的六年里,居民收入没有跑赢经济增速。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不及同期GDP增速,甚至不及可支配收入增速。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居民手中即使有钱,也没有选择去消费?

一直以来,汽车都是可选消费品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自2009年至今,在国家许多次促销费政策中经常会看到汽车消费的刺激政策。近些年,许多投资机构与专家学者也对新能源电动汽车消费市场寄予厚望。期待汽车产业能够接棒地产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支柱。

关于汽车市场能不能替代住房市场撑起未来的经济增长,我个人觉得不太现实。

首先,我们国家目前的汽车保有量达到3.5亿辆,几乎做到户均一辆车,增长空间有限;

其次,车太多,路受不了。我们国家的城市面积、人口密度、城市公路交通网无法支撑汽车保有量继续大幅提升;

第三,我觉得电动汽车只是新能源汽车的过度型产品,并不是终极产物;

第四,电动车替代燃油车可以换来一部分增长空间,但现有车主换车的主观意愿和动力有待观察;

第五,汽车以及其相关产业链条的市场规模不足够大。按照单价30万的高价值,年销2600万规模计算,总规模不超过8万亿,大约是房地产行业2014年的规模。而2021年,全国商品房销售总额高达17万亿元。

不管怎样,汽车行业产业链条相对较长,单体价值相对较大,再加上新能源替代预期,已经是目前除了住房之外最有可能提振宏观经济的一个行业。满怀期待吧。

4. 宏观债务

根据央行提供的数据报告,我国2021年末社会融资规模314万亿元,同比增长10.3%。企业债券余额30万亿元,同比增长8.6%;政府债券余额53.06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宏观杠杆率272.5%。对比近年来疯狂“造纸”,疯狂发债的美国。截至2022年2月1日,美国公共债务总额为30万亿美金,约190万亿人民币。宏观杠杆率143.61%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数据,我国全年中央及地方财政收入合计18.29万亿元。同期中央财政债务余额20.89万亿元,地方债务余额25.66万亿元。中央及地方合计债务余额占到当年财政收入的254.51%。

同时,我觉得需要密切关注地产行业增速退坡对于地方财政收支的影响。根据国家财政部的年度数据,2020年全国地方土地出让金84142亿元,同期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00124亿元,支出为210492亿元。三者比值为1:1.19:2.50。土地出让收入占到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40%。进入2021年,多家头部房企出现债务危机,拿地意愿不强,全国土拍预冷。如此现状之下,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如何填补每年8万亿人民币的财政资金缺口,这也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不论是出于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和研判,还是个人的直觉,我认为接下来的5到10年里经济形势会更加严峻多变,产业政策也会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而适时调整变化。无论是投资还是创业,都需要提升自身对宏观经济与政策的敏感度,更多的追随产业政策,借势发力。

投资策略

1. 不应过度依赖宏观经济分析

都说资本市场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但预测市场涨跌,要比预测经济发展难许多。因为影响市场涨跌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经济形势、企业盈利、流动性、预期与信心,以及政策。

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预期升温。春节后的首个交易日,资本市场应声下跌。随后,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稳定资本市场,稳定经济的政策举措,包括:向市场持续注入流动性,刺激消费,对企业展开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等等。随后,资本市场应声起立。沪深300指数由2020年初的4000点,连续上涨一年,至2021年初的5900点;中证500指数由2020年初的5500点连续上涨18个月,至2021年9月的7688点。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去看,无论是经济预期还是经济实际增速,2021年的经济数据,未必比2019年末、2020年初强多少。甚至可以说,在疫情影响之下,经济基本面预期应该是向差的。但市场却展开了一波大于50%的上涨。而这一波上涨行情的推手并不是经济基本面,而是政策预期以及流动性因素。

近年来,每一次市场行情的演绎,无论是上涨还是下跌,都会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因素。但经济基本面在绝大多数时候,仅仅是行情演绎的因素之一,并不是行情演绎的主推手。因此,研判宏观经济是一方面,但是做投资也不能完全依赖宏观经济的研判。自2015年后,A股再没有出现过全面牛市,以及近些年持续出现的结构性牛市行情都在说明依托宏观经济形势走出全市场牛市的可能性已经不大,而更多的应该是,依托宏观政策与产业政策形成的个别行业、个别板块的结构性行情。

2. 坚持自己的投资理念,将收益率交给时代

投资没有广谱适用的法则与公式,但要符合自己的性格特质与风险偏好。也正是因为投资是与自己的风险偏好高度相关。因此,在同样的经济与市场环境下,有些投资者盈利,有些投资者亏损;而同一位投资者,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与市场环境下会产生盈亏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性格决定了其风险偏好,风险偏好又决定了其投资风格。对于一位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面对当前股价已经透支未来数年盈利增速的公司,一定会选择退避三舍。而对于一位风险偏好激进的投资者,面对股价与股息都较为稳定的红利股也一定没什么兴趣。每一位成熟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都是遵从自己的内心,遵从自己的投资理念与投资体系。那么,盈亏就只能交给市场。或者说,盈亏就只能交给时代。

在2000年前后,科技股涨势如虹,而始终坚持不懂不投的巴菲特在这一年遭遇了投资生涯的滑铁卢,当年收益率严重跑输指数。当时,许多财经媒体都得出结论:“巴菲特已经落伍了”。在那个科网股股价癫狂的时期,就连资本大亨索罗斯也一转对互联网股票的看空态度,转而追高买入科网股票。随后,科网股泡沫破裂,纳斯达克指数重挫,许多投资科网股获得高收益的投资者又将收益亏了回去。只有巴菲特的持仓稳如泰山。

在那样特定的时代中,巴菲特遵从自己的投资原则,坚持了自己的投资理念。所以,他并没有享受到科网股的上涨收益。同时,也正是因为他不懂不投,坚持价值的投资理念,在科网股泡沫破裂时,他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而这就是:“遵循自己的内心,坚持自己的投资理念与投资体系,盈亏交给时代和市场”。

其实,要做到知行合一,始终坚持自己的投资理念,不追随市场情绪,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当自己的持仓始终“趴在地上”,而“隔壁”的几只股票已经一飞冲天,股价连翻数倍,又有多少人能够保持定力,坚持初心?2000年,就连资本大鳄索罗斯都耐不住寂寞,空翻多追高买入互联网公司股票,何况我们普通人的见识与定力?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投资是一场战胜自己的修炼。我想我是聪明的,也是幸运的。我已经认识到投资需要理性;需要坚持独立判断,而不是随波逐流;需要克服人性的弱点。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到知行合一,能够做到保持理性与定力,能够做到独立思考、分析与判断,能够相信自己。

坚持价值投资理念,将收益率交给时代。

3. 价值加低估,坚守安全边际

去年读《聪明的投资者》,其实书中绝大多数的内容印象并不深刻,只记得三个观点。

第一,市场总是过度演绎,无论是上涨还是下跌;

第二,要坚守安全边际,在股价处于低估状态时买入;

第三,如果一只股票大幅、长期上涨后开始急跌,那么此时并不是买入的好时机,应该等等看。其实这并不是格雷厄姆书中的核心观点,只是出现在书中的一句话而已。我当时看到,结合自己过往经历,对这句话十分认同,所以印象比较深。

巴菲特的传奇投资故事家喻户晓,许多投资者也都信奉价值投资,并自诩是价值投资者。但是一直以来,价值投资始终存在一些争议。比如:何谓价值;何谓低估;安全边际究竟是什么?

2021年初2600元一股的茅台有没有价值?从500元每股跌至300元每股的长春高新算不算低估;跌到200元算不算低估;跌到现在160元算不算低估?香港市场动辄5倍PE的地产公司,0.5倍PB的银行有没有安全边际?

其实,无论是“价值”、“低估”,还是“安全边际”都不可量化,都没有准确答案。这才是价值投资的难点,也是争议点所在。

每个人对于价值投资的理解不同。我的理解或许与绝大多数投资者的理解不同。

我认为“价值”和“价格”应该分割开来审视。“价值”应该是投资者对于一家企业的主观认同程度,而不是对企业股票价格高低的评价。而“低估”、“高估”才是对企业的价格与估值的评价。既有价值,又被低估的企业,就拥有安全边际。

“价值”应该是一个投资者主观的,对公司经营与业务层面的评价,是投资者对于一家企业的主营业务、商业模式、治理能力、管理团队等方面的主观认同程度。而不是对这家企业的估值评价。很多投资者经常会说:“某只股票目前已经跌出了价值”。这是一个病句。我们不能用一家企业的价格去衡量这家企业的价值,因为“价格”并不能定义“价值”。

一家从事酒精饮料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是否有价值?一种提供房屋中介买卖服务,并从中赚取佣金的商业模式是否有价值?在资本密集行业,一个持续高杠杆扩规模,追求收益最大化,资金链长期紧绷的企业是否有价值?一家始终致力于解决人类病痛,从事创新医药品研发,但连续亏损数年的企业是否有价值?一家从事煤炭开采与洗选的企业与一家从事光伏太阳能发电站运营的企业,哪个更有价值?这些,是作为一个投资者需要去思考的企业价值问题。

投资者对企业的价值理解的越深,认可度越高,对企业的信心就越足,持股期间的抗波动能力就越强。而这,就是分析和认识企业价值的意义所在。

“价值”是一个前提,只有发现了有价值的企业,“估值”才有意义。

都说“好公司也需要好价格”。我挺认同。好公司可以通过价值认同的方式去寻觅和发现,但好价格就很难定义和量化。目前行业内常用的估值模型和方法有很多,比如:PE/PB法、历史价格百分位法、现金流折现法、可比公司估值法等等。但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明确给出这支股票当前是被低估还是被高估。

这里总结一些过往的经验。

第一,长期高PE的企业应该谨慎,特别是体量大且长期高PE的企业。预期无论是向好还是向差,都容易被市场放大。而被放大的利好预期往往遥不可及。对于高PE,高成长企业,不及预期就是最大的利空。

第二,对于长期低PE/PB的企业也需要谨慎。长期低估往往是有原因的。这时应该详细分析企业过往财务报表,分析原因。应着重分析企业的现金流量、应收账款、存货、债务及担保额等指标数据。

第三,不应忽视市场情绪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因素。人多的地方要少去,在新闻报道、论坛话题,以及成交量簇拥下不断创新高的股票,应该回避;应该学会独处,对于长期跟踪的企业,当成交量萎缩配合股价低位盘整的时候,可以考虑着手参与,分批建仓。

第四, 在长期跟踪股票价格的基础上,在买入前,把这支股票想象成一件商品,比如一部手机,一件衣服。如果你今天买入,两个月后它掉价了,你会不会难受?如果你觉得这难以接受,那你或许应该再等等。这说明股价并没有达到你的心里预期。

“价值”是对于企业的经营理念、商业模式、治理能力、管理团队等核心要素的主观认同程度,是在公司股价产生波动时能够坚定持有的保障,是以资金作为筹码下注的商业信仰。

“低估”是长期跟踪股价,基于科学的估值方式、丰富的投资经验,以及合理的亏损预期谨慎的做出的判断与决策,是为“价值”付出的买定离手与落子无悔。

“价值”与“低估”必须在一起,也只有“价值”和“低估”在一起时,才会产生“安全边际”。安全边际越高,投资也就越安全。

4. 左侧介入,轻仓适度享受泡沫

在这里之所以用了“泡沫”这个词,而不是“估值溢价”,是因为我觉得“估值溢价”还是太保守了。应该再适度激进一些,我将它称之为“适度泡沫”。

总结近几年自己的投资,其实也不是没有选出牛股。比如2019年选出了容大感光,博雅生物,特锐德。2020年选出了多氟多,阳光电源。但都是因为估值较高,在股价上涨初期,盈利50%左右就卖掉了。

印象最深的就是阳光电源。当时看中阳光电源是因其储能业务。虽然营收占比还比较小,但我觉得这块业务未来是趋势,有前景,于是决定轻仓观察。我特意去看了一下自己的交易记录,2020年5月20日,11.57元买入。7月27日与2020年9月9日分别以20.23元,21.1元卖出。随后又在2020年9月11日22.26元追入,9月14日25.05元卖出。

印象里最开始介入阳光电源时,市盈率是30倍左右,ROE好像10%左右。虽然ROE不高,但市盈率和产业方向都比较符合我的预期。后来股价一路上涨,我认为制造业企业,ROE也不高,加之市盈率已经涨至接近60倍,于是决定卖出。随后股价继续一路上涨,在30元附近时,我曾犹豫是否再次追入。但考虑到估值和涨幅都已较高,最终没敢买。随后,阳光电源一路涨至180元,市盈率过百倍,成为2020年的10倍牛股。其最高价相较我的买入价涨幅超过15倍,相较我的卖出价涨幅超过7倍。

错失阳光电源对我触动很大。我也曾反思了很久。其实,不仅是阳光电源。容大感光、博雅生物、特锐德、多氟多,都是在我卖出后数月内收获了超过100%的涨幅。而我卖出的原因都是估值与涨幅已经偏高。

曾经看过知名私募投资人林园先生的一次演讲。他说,赚钱就是要赚泡沫的钱。最近一段时间,我也逐步认同了这个观点。

记得知名私募投资人董宝珍先生曾在100元左右时重仓介入茅台,并在700元附近清仓,收益颇丰。但随后,茅台股价继续一路上涨,到2021年初,创下2600历史新高,市值突破2万亿元。董宝珍先生对于茅台的投资与我对阳光电源的投资很相似。我们都是赚到了企业估值低估到估值合理的钱,但是没有赚到估值泡沫的钱。从而错过了使收益曲线陡升的机会。

最近这些年,我也在持续修正自己保守、谨慎的投资风格。

在流动性适度充裕的A股市场,我认为可以对高估值给予适当的容忍。可以在企业低估时重仓,估值合理区间适度减仓,保持小仓位、低成本持股,静待估值泡沫。

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偶然的机会,在若干个股上进行了几次左侧交易,效果尚可。总结几个要点:

首先,不要贸然,长期跟踪股价后再介入。

第二,通过股价和成交量判断市场情绪,在情绪冰点时买入。

第三,是心态,一定要有耐心。对下跌要有耐心,不要急着出手,要等待下一次情绪冰点;对横盘要有耐心,地量低价后出现横盘是很正常的,在没有出现方向选择时,频繁操作就是浪费资金;对上涨也要有耐心,如果第一次买入后就持续上涨,就持股坐轿,不要追了。这一点很重要。

第四,如果在左侧阶段买成重仓,在趋势反转后,右侧择机分批卖出,一方面释放资金,另一方面降低持仓成本。

上面四点,最难的是第四点。有道是“会卖的是师傅”。重仓反复磨底的过程心态会变差,特别是在盈亏线附近总是有卖出的冲动。面对股价反复,很多时候自己也手足无措,不知何时该卖。前辈的经验是放量大涨时,换手率超过15%时抛出。但回测一些大牛股来看,似乎并不正确。在这方面,今后要多观察、多总结。

在过去的18个月里,我已经用这样的方式成功操作了宝信软件、中泰股份、天通股份、滨化股份、冰轮环境等若干股票。持股单价最低的冰轮环境是-3.35元。当持股成本降为负数时,无论仓位轻重,都不存在本金占用问题。那么持股心态就会轻松,可以平静应对股价的剧烈起伏,可以做到适度享受泡沫。

5. 应更多关注行业与品牌龙头企业

在欧美与香港等成熟资本市场,行业龙头企业会获得更多估值溢价,这是经过市场和时间验证的。但在A股市场中并不完全正确。至少我长期跟踪的煤炭和证券两个行业中并没有体现出来。

在煤炭行业,即拥有成本优势,又拥有稳定高分红;即有拥有煤铁联运一体化优势,又拥有煤电一体化优势的上市企业是中国神华。但从估值溢价和股价弹性角度去看,兖州煤业和淮北矿业等企业都更胜中国神华一筹;在证券行业,中信证券是当之无愧的龙头标的。但是从近些年的表现来看,比如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光大证券、招商证券、东方财富等标的都有很大的估值弹性。

煤炭与券商都属于周期性行业。因此,应该将周期性行业单独看待。在周期行业中选择业绩、估值弹性大的,而不是选择行业龙头。

目前创业板与科创板已经实行注册制。全市场注册制已经提上日程,只是时间问题。注册制会使得市场中上市公司大量供给,进而导致资金分流。因此,大市值、流动性好的上市公司会获得流动性溢价。

大型龙头上市企业一般都拥有非常分散的股权结构,非常合理的董事会结构,以及非常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管理团队。一般这样的企业出现财务造假或欺诈发行的可能性较小。购买这样的公司一方面可以大概率规避财务造假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大量节省我们进行财务分析与公司研究的时间。

未来5-10年的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在经济震荡或下行周期内,大型企业拥有更雄厚的财务实力;更稳健的上下游体系;更强的企业信誉和更多的融资渠道。抵御风险的能力会更强。

因此,应该更多关注各个行业中的龙头企业。

6. 任何一次买卖都需要有操作逻辑

买入和卖出的依据不应是盈利或亏损,也不应是涨幅的高低,应该是企业价值和持有逻辑。持有企业的逻辑非常重要,应该买入众多投资者认为不具备继续持有逻辑,而自己依旧认为拥有持有逻辑的企业。比如当下的医药行业。集采的利空是暂时的。医药行业依旧需要长期发展和创新的逻辑不会变。

通常情况下,高位下跌时不应该急于买入,应该等待相当长一段时间。注意,是相当长一段时间。高位下跌,第一阶段杀价格,第二阶段杀估值,第三阶段杀逻辑。只有当下跌逻辑出现后,才可以判断企业的价值是不是变了,才可以判断企业的买入逻辑是不是依然存在。参考康美药业事件,在最初股价从最高27元第一波杀下来时,并没有爆出任何实质性的下跌缘由,但是股价就是一直在下跌。各中缘由,行家自然都懂。后来,康美爆出财务造假。当财务造假坐实后,康美已经不具备价值,也不具备买入和持有逻辑了。

切记,再好的公司,再牛的股票,一旦开启高位急跌,一定要管住手。等待下跌逻辑出现,再判断企业价值和买入逻辑。

当企业价值或持有逻辑发生变化时,无论盈亏,一定要第一时间卖出。参考盈峰环境,从价值角度讲,应该认同企业做的事情,也认同企业的产品。但是从逻辑角度讲,企业应收账款过高,且后地产时代的地方财政收支均存在不确定性,企业应收账款存在大幅减值可能。经营逻辑存在不确定性,就应该卖出。

操作逻辑不一定是客观正确的,但必须是主观正确的。自己要认同自己的操作逻辑,不能盲目。当认同企业和认同自己的持有逻辑并存时,就会产生信心。有信心,就会提升自己抵御股价震荡的能力。这是重点。

7. 其他

要重视均线和MACD的指标。股票大幅下跌时,股价远离均线,此时不应急于买入,应等待股价盘整,等待均线粘合后再做决策。2806

行业分析

1. 地产

不看好地产行业。

地产行业的逻辑已经变了。从城镇化率的角度,社会已经不需要太多的房子,不再需要地产行业如此高速的增长;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房地产市场锁住了太多的社会流动性,百姓正在逐步丧失消费能力。消费不振,百业不兴;从微观经济角度,任何一个行业、企业都不能太赚钱,特别是房地产行业。太赚钱的行业就会引入更多入局者。炒房炒地赚钱快、赚钱多,那谁还去发展制造业、零售业、服务业,以及科技行业?

此外,地产企业的价值不能被我认同。

首先,地产企业其实没有护城河。一个地产项目从开发规划开始,到项目交付完成,每一个环节都有第三方企业提供全方位外包服务。地产企业唯一的生产要素是资本,唯一的企业价值是口碑或品牌。地产公司更像是一个资本运作企业。

其次,地产企业是项目制,产品不是标准化输出,这个项目做得好,并不代表另一个项目做得也好;这个项目赚钱,并不代表另一个项目也赚钱。在过去地产行业野蛮生长的时代,地产企业不用担心去化。但未来对于地产企业来说,一定是精益管理才能产生效益的时代。地产企业更像一个资产包,每一个项目作为底层资产。那么,一家地产企业就会像2007年时美国债券市场上的CDO一样令人难以看透、看懂。

第三,地产开发是一个高杠杆运作过程。地产企业是高杠杆经营企业。高杠杆经营本身的风险是非常大的,需要企业有很好的经营管理能力;需要企业极度自律,不盲目扩张;需要有强有力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管。比如银行、保险等行业,都有非常严格的政策、法规对每一家法人单位进行严格监管,以保证其规范运作,规避经营风险。但地产行业没有这样的行政职能机构。这也是为什么同为高杠杆经营模式,但银行与保险两大行业的经营更加稳健。

2. 银行

不看好银行行业。

银行是与地产是强相关的行业。中大型银行个人房贷业务占比高达20%-32.5%,房地产贷款业务占比达27.5%-40%。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以及新房、二手房成交量的下滑对于银行信贷业务增量影响非常巨大。

银行业最大的业务收入在于存贷息差。从欧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经验来看,直接融资的优势显著大于间接融资。并且国家目前正在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企业直接融资,尽可能减少“中间商赚差价”。未来,直接融资一定会挤压间接融资规模,进而间接挤压银行信贷业务收入。

现在许多银行在转型做零售金融市场,做信用卡,做消费贷。其实我觉得这些业务未来一定也会对券商放开。就像美国的住房按揭资产支持证券一样,将若干消费贷或信用卡分期业务集中打包,形成一个资产包,在二级市场或柜台转让给投资人,赚取佣金。在这方面,轻资产的券商投行要比银行有优势。

除息差以外,银行的另一大业务收入来自于理财业务代销佣金。这一块业务目前受到支付宝、东方财富等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产品的挤压。目前从产品体验上将,唯一还能打的就是招行。但从互联网基因、产品运营能力、技术实力等诸多方面来看,招行与东财交手或许可以,但我不觉得招行是支付宝的对手。

3. 保险

看好保险行业长期发展。

保险消费是现代文明发展的象征。我觉得自己的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不过分。保险是家庭风险管理与风险对冲的重要手段,也是必须手段。

现在许多人认为保险就是收保费时笑脸相迎,理赔时关门拒付。我觉得这很片面,保险合同是非常严谨的法律文书,重疾险或医疗险若是理赔时遇到问题,大概率是投保人在投保时没有尽到完全告知义务,或者是保险代理人没有有效引导投保人履行义务。个别案例或个别代理人没有职业操守,不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与提升。

从销售端来看,目前国家的政策已经非常明朗,要将商业保险作为社会医疗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的有效补充。从国家意志角度,一定会通过各种政策鼓励商业保险发展。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会将个人及家庭商业保险的购买与所得税进行挂钩,商业保险支出可以抵税。目前我国也正在向这样的方向发展和推进。商业保险的发展是国家意志,也是历史潮流。

从投资端来看,长期无风险利率看跌,的确会影响保险浮存金的投资收益。但是,我国资本市场正处在逐步扩容、改革和开放的初期。做大做强资本市场是国家发展需要,也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从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来看,资本市场长期向好,将极大推动保险企业投资端的长期健康发展。

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当劳动所得出现大量剩余时,居民对于投资性收益的渴望就会成为刚需。保险公司作为长期经营风险的金融企业,自然会分享居民刚性投资需求的市场蛋糕。

4. 券商

看好券商行业长期发展。

同样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出现一个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资本市场。比如荷兰阿姆斯特丹,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日本东京,以及瑞士的苏黎世。每一个强有力的资本市场都会孕育出若干享誉全球的金融企业。比如欧洲的罗斯柴尔德、瑞银、法兴、巴克莱,日本的野村证券、三井住友,美国的摩根、高盛、美林、AIG、伯克希尔哈萨维等等。目前的中国正在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也正在逐步打造自己的金融市场以及国际金融影响力。我相信属于中国的摩根、高盛一定会出现。

通货膨胀长期存在,持有投资性资产以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已经成为居民的刚性需求。后地产时代,居民的资产增值需求与投资需求势必需要一个出口。除房地产行业之外,只有资本市场能够承接如此庞大的资金体量。

未来,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与成熟,直接融资会逐步成为企业融资的主流方式。直接融资替代间接融资的趋势会极大促进券商行业的业务发展。这也是我长期看好券商,同时看衰银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我国的金融产品创新较为落后。2021年5月,国内发行了首批基础设施公募REITs产品。我相信未来国内资本市场会向国外成熟资本市场借鉴更多经验,会有更多的金融创新产品问世。作为资本市场的直接参与者,券商企业自然是最先受益和收益最多的行业企业。

5. 医药

看好医疗医药行业长期发展。

医药目前之所以下跌,我认为首先是估值确实高,龙头企业动辄一两百倍PE的高估值,确实惊人;其次是医药集采。集采的本质是期望以价换量,但是谈判杀价太狠,因此集采被解读为医药行业的重大利空。

对于医药集采究竟是利空还是利好,我觉得目前如何预测都是徒劳,需要一到两年后去看医药集采企业的营收与利润。若是最终量能补价,我觉得这对企业、对社会、对百姓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若是最终发现集采确实对医药企业的应收与利润产生巨大影响,进而影响到医药企业,甚至国内医药行业的创新与发展。那么,我认为国家一定会适时调整集采政策。毕竟,医药集采的目标首先是利民,其次是惠企,而不是绞杀国内医药行业。

医药行业是仅次于粮油食品行业的第二大民生行业,对于许多疾病患者或慢性病患者,医药是绝对的必选消费品。随着中国,甚至世界进入老龄化阶段,随着人类逐步解决贫穷与饥饿,长寿需求会成为全人类仅次于温饱的第二大刚需。相比于汽车、住房、电子产品、服装等行业,医药行业绝对是长青行业。

医保控费需求,集采政策,新药上市审批政策的确在当下对医药行业形成了阶段性利空打击。但这样的打击绝对不是毁灭性的。医药消费的需求仍在,医药行业的逻辑仍在。

医药行业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行业领域,很多企业与行业逻辑自己都无法理解、无法看懂。几家逻辑清晰的龙头药企估值太高,以自己的估值体系实在是难以下手。

2021年下半年开始,也曾尝试通过投资医药主题基金间接投资医药行业。一方面觉得,对于自己不了解、不熟悉,但却十分看好的行业,应该交给专业的基金经理及其研究团队去做投资;另一方,对于高估值的龙头药企,自己不敢追,基金分散持有龙头药企,即使股价高位下跌, 也有助于分散风险。

目前,自己持有的医药主题基金亏损超过20%,个别基金超过30%。表面上看来,通过医药主题基金投资医药行业的思路似乎是错的。其实也不能这样说。如果自己直接入场购买了某只龙头药企股票,从目前的跌幅来看,亏损肯定不止20%-30%。

对于未来的医药行业投资,我人为还是应该坚持以医药行业主题基金为主。至少目前来看是这样的。毕竟自己只是刚刚投资这个主题8-9个月,时间尚短。应该耐心持有3-4年时间观察效果。

此外,我认为可以通过跟踪医药主题基金的持仓,选出若干龙头医药企业,进行长期跟踪与观察。若估值持续在高位,则观察为主,若估值回落到自己认为合理的区间,可以尝试直接买票。

6. 新能源

看好以风电、光伏、氢能源、储能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

从2014年就开始跟踪和关注中国神华,在过去数年的新能源浪潮中,都没有放弃对于煤炭,对于中国神华的执念。2021年初,我将自选股中包括中国神华在内的所有煤炭股全部删除,决定今后不再关注和投资煤炭股。随后,从2021年下半年至今,以兖州煤业和中国神华为代表的煤炭企业股票开启了一波凌厉上涨。这事现在回忆起来,真的会让人觉得命运这东西很神奇。

2021年9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符金陵介绍,十年来,我国陆上风力发电度电成本下降了30%,路上光伏发电度电成本下降了75%。目前许多省市的光伏发电成本已经降至与火电相当,甚至低于火电成本。并且仍有下降空间。未来,新能源发电的度电成本一定会大幅低于火力发电。

新能源发电必然会替代传统火力发电,这是人类技术进步下的历史趋势,就像内燃机车替代蒸汽机车一样。未来的火力发电会成为一个存量市场,增量用电量全部会以风、光、水电等清洁能源与新能源发电为主要供应。

未来新能源发电是趋势。主要看风电、光伏、储能、氢能四大行业;主要看组件、设备生产商与新能源发电运营商。

过去的两年中,新能源全行业企业股价爆发式增长,估值太高。就像格雷厄姆先生所言,市场往往会过分演绎,无论向上还是向下。新能源企业股票在过去的两年已经过度上涨,透支了未来一段时间的业绩增长。2022年开年以来的下跌是新能源行业企业股价估值回归的一个过程。

认同行业与企业价值,那么现在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企业估值回归过程中的买入的机会。

7. 消费

不看好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行业,至少是中短期内并不看好。

首先,对于新能源车来说,我不认为电动汽车是新能源汽车的终极产品。对于一个中间产物,对于一个新生事物,在技术发展前期大规模投入资金搞研发、扩规模的企业,大概率会成为先烈。

其次,对于整个汽车行业来说,我认为,以目前国内家庭汽车保有量数据,以及国内城市道路交通网现状,不能支持汽车行业出现大规模增量市场。

不买酒饮料行业。

不买酒饮料行业企业并不代表不看好。之所以不买,是因为我不认同酒饮料企业的价值。酒精是国际公认的一类致癌物。我不认为一家贩卖一类致癌物的企业对人类文明、国家进步会做出任何贡献。

我不否认酒精饮料企业可以创造许多商业机会,可以创造很多应收与利润;不否认酒精饮料企业也会出现估值十分诱人的时刻;也不否认个别酒精饮料企业的商业模式非常好,特别是白酒企业。但是,这类企业的产品与商业模式不符合我个人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说,我不认同这类企业的价值。就像在有些地区博彩企业与性交易企业也可以上市,但是我相信许多投资者不会选择成为这些企业的股东。

看好智能家居更新换代

包括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电饭煲、灯具等传统家电已经没有增长空间。未来的家居市场的增量在于智能化替代。以手机和智能音箱为核心的智能投影、智能冰箱、智能空调、智能电饭煲、智能洗衣机等智能物联网产品会走进大众的客厅、卧室、餐厅,以及厨房。

智能家居产品单价低,更新速度快,易操控,交互性更佳,所以换代速度一定会快于电动汽车。

基于这个逻辑,其实我挺看好小米的。

8. 泛科技

科技行业长期看涨,但问题在于国内的企业能不能做好。

目前我的感觉是:芯片、半导体、PCB、集成电路等硬件领域通过大规模投入,或许最终会做出成绩;操作系统、专业软件、语言技术方面恐怕难有起色。

没有依据,只是我个人的一个感觉而已。或许是因为自己是搞软件的,对于软件行业比较了解。总之我对国内软件行业的发展极度悲观。

软件与硬件有一个核心的区别,就是验收评价。

比如芯片,在流片过程中,对于芯片功能、性能,以及可靠性等指标会有一个硬性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可量化的。你的东西设计、生产出来之后,功能是否符合要求,性能是否达标,良率是否达标,这些都有数据可以摆出来。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但软件领域,很多指标是模糊的。比如,搞软件的人经常说的一个词就是“用户体验”。这个东西就无法量化。这就导致国内许多企业做出来的软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功能都有,但并不好用。

正是由于软件领域有太多无法量化的产品指标,导致了我们国家软件企业推出了许多“还可以,但并不极致”的产品。而这种“还可以”正在逐步被各个行业、各个用户所接纳。但这种“还可以”无法让我们的软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尊重与竞争力。

科技行业与医药行业一样,具有很高的介入壁垒。有些领域和逻辑确实很难看懂,有些能够看懂的领域和企业也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时间。我觉得,可以通过泛科技主题基金打底投资。对于自己比较熟悉的企业个别参与的方式进行行业投资。

9. 基础设施运营商

比较看好IDC运营商与服务器制造商。可能是由于自己做互联网的原因,对这个行业的认识比较充分。

互联网科技领域的下一个阶段是万物互联。家具家电、汽车、穿戴设备等都会接入互联网,通过语音、手势等方式进行交互。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需要接入互联网的设备将会指数级增加。互联网企业对于服务器、带宽等硬件与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需求也会指数级增加。

IDC运营商面向互联网B端进行一体化机柜托管服务,客户粘性高。通常,一旦机柜和系统部署完成,客户基本不会退出。只要公司还继续运行,服务器设备会常年运行下去。

IDC运营商的技术含量并不高,边际收益也比较低。因此,我不会将IDC企业纳入科技行业范畴,而是将它纳入基础设施运营商领域。将其与铁路、公路、港口、水电燃气运营商归入同一类型。因此,对于IDC运营商的估值,不能给科技股的估值,应该按照基础设施运营商的可比估值再加上一些溢价。

四. 关于创业

技术成长

自己的技术学习可以追溯到2013年。当时自己在广州一家互联网企业工作。业余时间自己就自学html和css,也经常向公司的前端开发工程师请教一些问题。一直到2015年,才开始逐步接触到JS。到2016年开始尝试接触php。

系统化的学习计算机技术是从2017年初。那时候我辞掉工作,脱产到培训班进行了半年的php全栈开发学习。当时培训班教的比较全面,php,Linux,Mysql,Redis,Mongo,Jquery,JS,Vue都有涉及。但那时自己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做的并不好。

当时,自己的技术真的很菜,很多东西不懂,有些功能的实现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刚从培训班毕业时,自己写了两个项目,项目前端页面的加载和数据的渲染是基于服务端框架的,并没有做到前后端分离。

第一份工作中,我都不了解http通讯协议的流程,也不了解ajax异步请求的逻辑。当时公司一位资深全栈开发工程师向我讲解了ajax的异步请求方式,我才逐步了解了异步与同步的区别。

2018年夏天,为了升级laravel框架的版本,我不得不升级php的版本。进而,我不得不重新梳理和搭建新的服务器开发环境。为此,我不停地查资料、尝试、总结。大约花费了半个月时间,我完成了基于nginx和php7的LNMP服务器环境的搭建。而这一套体系我一直沿用至今。

2019年春节时,我开始尝试独立基于jquery和ajax实现web项目的全栈开发。那时还没有实现前后端分离开发,html页面的加载还是交给laravel的。只是我没有再用blade模板引擎提供的数据渲染功能,而是在html页面加载完成后,使用ajax去异步请求了接口数据,并使用jquery操作dom树,将数据写入页面。印象最深的功能就是写分页。将一个ajax请求封装到一个方法里,每次点击下一页时,就去调用一下这个方法。页面只加载一次,接口则按需请求。

此外,我还对nginx的配置文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学习。印象里,就是那时学会了是用nginx服务器支持https通信协议。

2019年中,我到一家初创型企业任职技术leader。这是自己第一次带技术团队,也是自己第一次主持技术项目。我开始尝试技术架构的设计,将系统拆分为三个部分。无界面的用户数据中心,有界面的管理后台,以及C端接口服务层。让用户数据中心作为最底层的数据资源,管理后台作为数据操作与审核平台,C端接口服务层基于restFul规范向用户前端提供数据展示与提交的接口。

管理后台部分由我独立全栈开发,完全基于laravel框架,前后端一体,html页面基于ace-admin模板改造。依然是自己拿手的laravel框架加载页面和ajax异步请求数据。大约五个月后,管理后台项目在2020春节前开发完成,并已经完成了测试服务器的部署。

C端采用当时时兴的前后端分离模式。服务端由php基于restFul规范向前端提供接口。前端采用vue-cli搭建,独立开发。那个时候,我单纯的认为,作为一个技术leader,并不需要所有技术都会,对于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技术方向,花钱聘请专职人员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我想错了,前端模块由于薪金预算不足,招聘的开发人员不能独立完成开发,最终导致项目停滞。那时的我只掌握了js和jquery,并没有掌握vue,只能干着急,但完全帮不上忙。

后来,我对这件事进行了反思。首先,不应该在实际项目中太冒进,不应该使用自己尚不熟悉,尚无法驾驭的技术;其次,互联网企业技术岗不同于其他岗位,务必要保证人员有足够能力胜任,不能差不多;第三,jq确实已经过时了,前后端分离是趋势,必须要拿下前端三大框架之一;

这一次工作经历,让我的技术实现了一次飞跃式提升。人生是挺公平的,多承担一些,就会多学到一些。

2020年中,我开始着手vue的学习。这时才意识到自己在前端技术方面知识的落后。vue是完全基于ES6以上的语法版本进行开发和应用的。而我的前端知识,还停留在ES5阶段。于是,我不得不暂时放弃vue的学习,转而开始恶补ES6语法。印象里大约是用了一个月时间,总结了八十多页笔记,才基本掌握了ES2015-ES2020的语法知识。有了ES6的基础,我一路乘势,对vue,vue-cli,element-ui-admin进行了学习和掌握。在完成了element-ui-admin的学习之后,我写了一个mock小项目。在项目中验证了自己对vue语法和ES6知识点的掌握。

在确认自己完全掌握vue与element-ui-admin之后,我又展开了对shell语法的学习。其实,linux系统的基本操作,在培训班学习时就已经掌握。但无法达到shell脚本编程的程度。这一次的学习比较深入,同样进行了大量笔记总结。在学习的同时,自己尝试编写了若干shell脚本。

shell给我的感觉是真的不好用,语法非常晦涩,并且有非常多天然的语法坑。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决定强化python的学习,未来将python作为服务器自动化运维的主力语言。

2020年下半年,我开始着手创办自己的公司。

之所以创办自己的公司,并不是自己有多好的idea,也不是自己遇到多好的机会。而是在完成了vue与shell的学习后,我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驾驭一家技术公司的全部能力。php,mysql,linux,shell,redis,mongodb,vue,js,jq都会了。操作系统,服务器语言,数据库,前端,小程序都可以驾驭,为什么还要去打工?

公司成立后,思考了许久,都不知道应该做点什么。于是,决定先做外包。

很快,我设计并主持开发了基础工具服务器、综合内容管理平台、收银台系统,以及open_api系统,用户中心等若干系统,作为公司的基础系统架构以及基础技术储备。

由于在公司我兼任了服务器运维工程师,所以,服务器环境的维护与项目的部署都由我来做。在这个过程当中,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当然是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虽然每一项技术都已经掌握,但是要将这些技术整合起来搭建成一个庞大的项目矩阵是不容易的。任何一个小小的技术盲点都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其次,是没有依靠,没有退路。在公司做事是工位制,专门的岗位有专职人员,跨技术领域只需喊一嗓子即可。但自己做不一样,存在技术盲区或盲点时项目推进不下去,必须自己弄懂、学会。

独立创业至今,让我的技术再一次实现了飞跃式提升。还是那句话,人生挺公平的,多承担一些,就会多学到一些。

2021年国庆节之后,我觉得把python重新捡起来。倒不是为了做服务器运维,而是出于商业模式的考虑,要做爬虫。大约是用了三个多月时间,在2022年春节前,我完成了对python基础语法的掌握,以及对于pymysql,selenium,beautiful soup,xpath等技术与插件的学习。

技术成长的瓶颈

php是一种单线程语言,没有多线程的复杂逻辑,比较容易学。但是学习php对于多线程甚至多进程,高并发的理解就不够深刻。这个问题在刚刚开始进行php学习时并不会显现。但在完全掌握php开发后,就会期望在多线程、高并发方面再进一步。2021年时候,也曾尝试swole的学习,但是感觉理解的不好,还没吃透。

在服务器方面,docker很早就进入了我的视线,但一直以来都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目前依然使用LNMP环境。今后若有空,应该尽快对于docker技术进行学习,对于容器的概念进行更深入的理解。

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人来说,计算机基础、网络通信基础等理论知识的匮乏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个文科生,数学能力是天然缺陷,因此对于数据结构、设计模式以及算法等软件开发核心能力方面自己有天然的劣势。这也是自己必须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关于未来创业的思考

1. 低端外包领域没有出路

过去的一年里,我始终在做技术集成,希望通过提升系统的适配性与集成度,进而提升代码的可复用性,与那些卖模板的互联网外包企业拼效率、拼价格。现在看来,这样的方式并不可取。无论是开发效率和销售价格方面,我们都打不过对手。因为模板网站没有时间成本和开发成本。

模板开发与定制开发的区别就像成衣销售与裁缝的区别。任你手工缝制、量体裁衣的能力再强,效率再高,技术再好,也不可能跑赢工业化流水线。所以,在成本和效率方面,我们没有优势,没有出路。

2. 定制化外包不是好的商业模式

软件定制化外包存在一个模式悖论----懂互联网的企业完全可以自己组建团队进行项目开发,而不懂互联网的企业无法理解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难点与重点。这就会导致甲乙双方在业务对接,需求对接,项目开发,以及验收等全过程中存在大量沟通障碍,以及乙方对自己的不理解,甚至不信任。

过高的沟通成本会降低项目开发效率,推高项目成本,甚至导致项目失控。

对于定制化外包业务,唯一可行的商业模式是高端定制,将自己的技术团队完全嵌入甲方的业务与日常工作中去,同步办公,同步沟通。这样会使双方团队迅速磨合,降低沟通成本。

但是,我不觉得自己的公司有这样的规模和客户服务能力。

3. 创业方向应该结合自身优势

无论是工作还是创业,首先应该基于自身优势。比如武松就适合上梁山,因为很能打;姚明就适合打篮球,因为有身高优势。

其实,我一直觉得自己不适合互联网创业。互联网是知识密集型行业,也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创始人要么需要有技术优势,要么需要有资本优势。但这两方面,我都不具备。尽管目前自己已经掌握一些计算机技术,但这些技术与能力在遍地都是互联网大厂的当下,显得微不足道。

也就是说,做互联网其实是在以我的劣势去拼竞争对手的优势。如何能够在互联网行业中尽量避免暴露自己的劣势,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就是接下来自己在创业方向上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自己的创业思路应该向互联网媒体方向转变。

首先,相较于电子商务、即时通信、线上支付等产品来说,媒体产品对于互联网技术的稳定性、安全性、即时性要求不高,以自己目前的技术实力,足以胜任,不需要再有更多的技术提升。

其次,媒体产品更加适合自己的基础素质与能力。我擅于写作,常有不拘一格的观点,也乐于通过文字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力与热爱的交点,就是很好的创业方向。

财经、教育,以及文化传播三个垂直领域是我比较心仪的媒体创业方向。

财经领域一直是自己比较热爱的方向。自己热衷于投资,热衷于宏观经济分析以及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做一款互联网财经媒体产品是比较契合自己的热爱。但目前市面上相关的产品已经非常多,并且垂直功能已经做得很细致。做数据采集与汇总的Wind、巨潮资讯,纸媒转型线上的中国证券报、21世纪、第一财经,以及各大门户网站的财经频道等等。

我国目前正处在教育、教培行业的深度变革期。对于教育体系与教培行业的发展方向,许多行业大咖都看不清楚。当然,我也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是直觉告诉我,未来我国的教育体系与教培行业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下的教育、教培行业正处在50年一变的历史初期。互联网+教育的第一批创新者已经偃旗息鼓。未来,随着政策变革与产业发展,一定会涌现出第二批、第三批创新者,比如我。

文化传播方向,其实我没什么特别的思路。之所以考虑这个方向,纯粹是自己想为社会做点事。因为我觉得这个时代的人,尽管学历很高,但都没什么思想;尽管赚钱很多,但都没什么文化。曾经,长文博客是一个文化与思想传播的很优秀的互联网媒介。但现在,微博客与短视频正在给互联网用户灌输一种“我什么都知道,我什么都会”的假象。我觉得长期这样下去不行。

五. 对自己的期待

1. 更健康的生活

过去十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很不健康。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回归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保持早睡早起,保持适度运动。争取尽早把酒戒掉,顺便把加班也戒掉。

希望自己能够戒掉侥幸心理,不要总是觉得自己还年轻,偶尔熬一下没问题。

2. 放大自己的格局

一直觉得自己的格局非常小,没有大局观,总是纠结于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我剖析自己,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对于事物过于追求完美,觉得再小也是事儿;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侥幸心理太重,觉得自己每一次都可以鱼和熊掌兼得。但往往是为了芝麻丢了西瓜。

今后,希望自己能够不断放大自己的格局,更加着眼于长远,更加聚焦于重点。希望自己能够清楚认识到一生之中最宝贵的财富是时间,而不是金银或名利。希望自己能够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实现人生价值或认真生活上面,而不是去追逐一些即时可得的蝇头小利。

一定要做到

3. 保持勤奋

在过去的十四年里,勤奋一直是自己最大的优势。也正是因为自己的勤奋,让许多别人看来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在我这里成为了可能。

希望在自己毕业后的第二个十年,能够保持自己,也希望自己能够做出改变

作者:万盟网络_董文浩

链接:

file/tupian/20220802/article_detail article_id=00828d06d47f1d35fc5d97b9f7d08d51

来源:董文浩个人博客

本文系董文浩博客独家稿件,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